一地鸡毛的双重含义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273149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地鸡毛的双重含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地鸡毛的双重含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地鸡毛的双重含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地鸡毛的双重含义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一地鸡毛的双重含义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地鸡毛的双重含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地鸡毛的双重含义(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一地鸡毛中的双重含义姓名:童心 学号:120106043 年级:12 级 专业:广播电视编导摘要 一地鸡毛写的不是凡人小事,写的是凡人大事。这些小事放在个人身上,就变成了大事。你可以问问走在街上的人,对他个人来说,是分房子,长工资这件事大,还是苏联解体的事大?我想,答案一定是前者。 一地鸡毛耐人寻味,平常的人物,一些生活当中很常见的小事,小事后面虽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却给人留下很大想象空间。我总觉得人应该有些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人的精神世界里不应该最后空荡荡的只剩下两种东西-金钱和权力。作者刘震云也许也是这样想的,因此,在琐碎的生活面前,主人公小林依然有种种感受:“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

2、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样的感叹正是理想主义还没有完全丧失的表现。我看到了普通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在淡淡的感伤与无奈中突出了生存的执著与坚定。关键词:一地鸡毛;意象;价值立场;适者生存引言本片描写了主人公小林在单位和家庭的种种遭遇和心灵轨迹的演变,菜篮子、妻子、孩子、豆腐、保姆、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从而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他们是如何走在世界的东方,完成一天又一天的。刘震云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可作为日常生活琐事、鸡毛蒜皮的小事、机关人际关系等多元素的混合体。一 豆腐:“精英”与“平民”的双重尴尬作品开篇就预设了知识分子的尴尬:“小林

3、家的一斤豆腐馊了” 。作者以一块豆腐馊了,这种日常生活中是最平常不过了的事情,却引起了小林家的一场家庭大战。事情其实并不是单纯的一块豆腐变馊,变馊的绝不仅是专指一种物质现象,更是被作者转化为了一种精神他深刻而逼真的反映了现代知识精英在生存环境中卑微而无奈的生活处境 1。从社会环境学角度分析: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奋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大大小小的机关,都不在他们眼里,哪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和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曾经的理想也无非变成了现在的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

4、上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业,什么事业1理想,都成为年轻时候的笑谈。小林夫妇虽然都高等教育,但他们也是最普通的平民,过着平凡不能再平凡的生活。作为精英他们不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和普通平民一样,都是过着普通人生活的他们,却觉得世间的不公平,为什么精英还要面临着这些问题?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曾经拥有过远大抱负的小林本人,每天早上六点必须起身去排队买豆腐,然后便急匆匆的赶往工作单位,小林必须接孩子,哄妻子,安抚小保姆,在喋喋不休的令人心烦的家庭大大战中去寻求和谐与安宁的平衡支点。小林夫妇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困惑下生存。一地鸡毛通过讲述一个既平凡又琐碎的生活故事,旨在冷静地剖析人受环境影响而发生的思

5、想变异,作品隐喻了在庸常生活中人就像豆腐一样,环境会发生质变。文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别看个头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聚光,那时她言语不多,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头发长长的,她很安静,轻松,甚至还常带一点淡淡的诗意。哪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经常会夜里偷水的家庭主妇呢?这段话形象生动的描写了现代知识分子所处的困境,他们理想破灭后的无奈。 一地鸡毛一形象叙述的艺石鼓手法传达出了人生经验:人的价值与理想的最终实现,并不取决与人的自身愿望,而是取决于人生活的环境因素。 “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种生活环境和生活

6、追求对于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是那么崇高和神圣了。他们首先被作者还原为普通的市井小民,当然,这其中包含有对于现代教育弊端的极大失望,但归根结底还是表达了对于现实环境的极度失望。主人公终于觉醒并懂得了事物发展规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林,一切还是从馊豆腐开始吧!作者正是通过这种诙谐幽默的形象比喻,暗示着作为知识分子的小林夫妇就像那斤馊豆腐一样,必须完成他们脱胎换骨去经还俗的身份转变环境促使他们精神与人格变得萎靡不振发馊了的豆腐鱼异化了的人,一其化学反应方式的同质结构,想读者展示了一个绝对科学的人生道理:“人”也是一种物质,而一切物质都将因环境因素而起变化,所谓“完美”的人格或人性,其实都是人

7、类可望而不可及的虚无幻想 2。小说的结尾处写道:一觉醒来,已是天亮,小林一边摇头回忆梦境,一边又爬起来去排队买豆腐,就是在梦境中小林也在想着买豆腐,每天反复的做这几件事,真的已经从“精英”变2成了“平民” ,已经被异化了。作为精英,他们过着平民的生活,而作为平民,却有着精英的名称,这就是小林夫妇面临的一种尴尬生活。小林夫妇由对理想的憧憬转到面对现实,他们渐渐遗忘了崇高,滑向庸俗的生活,导致他们思想转变的重要因素就是无形的权利运作。二 “去势象征”下的屈从满足由于体现于日常生活中的支配力量不是以刚性的方式呈现,人们接收起来似乎抗拒的成分要相对的小一点,在日积月累中,理性为日常琐碎所掩盖, “自性

8、”为各种不自主的因素被遗忘,面对千人一律千人一面的生活时,小林却又感到心满意足,人生的几经折腾在他看来是长大成人的必经的历练。“豆腐风波”后直接引发的就是妻子的工作问题,居住的偏远,没有单位的班车,妻子上下班的行程要四五个小时,妻子让小林想办法调整,各种努力后的无效让小林身心疲惫,可这矛盾的解决居然是妻子单位增设了一班班车,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可妻子探听出来班车是为单位头头的小姨子才设的,变得有点沮丧,而小林也感到似乎受到了侮辱,可是面对生活现实的困境, “还说什么志气不志气,谁有志气,有志气顶他妈屁用”妻子的事情刚解决孩子入托的问题又成为家里争吵的话题,处于现实生活的小人物,小林的社会关系

9、与支配力量都无力为孩子争取到理想的幼儿园学习的机会,在无奈时,邻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指标,这是生活中的又一次峰回路转,然而真相的再次发现让小林夫妇心理上又无法接受,邻居所谓的好意原来是要让小林的女儿给自己的孩子陪读,当晚,小林“心理像吃了马粪一样感到龌龊” ,第一次流下了眼泪。可时间一长,小林就把这看的轻了, “什么陪读不陪读,只要能进幼儿园,只要孩子愉快就行了” 。除了被动的承受,小说也安排了小林显示了一下自己的能力。抄水表的老头请小林为他老家的一个批文想想办法,小林用单位里学来的老到应付着他,举手之劳的回报是一台微波炉。一开始小林还觉得不安,但看着妻子、孩子的满意,也就觉得坦然了, “看来改

10、变生活也不是没有可能,加入其中就行了” 。透过文本叙述,我们看到阿多诺“施虐受虐性”的概念在这个作品的“反启蒙”叙事结构里依然有效,小林的适应与满足都是通过主体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而获得的。在这种“满足”中,人们开始逐渐淡化他们在生活中合理的利益而仅仅是适应现实的意识形态,在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的成人仪式完成3之后,丧失的恰恰是人的“自主性”!在一步步的弃绝自己、屈从于“权力意识”支配的秩序同时, “小林感到自己也变得跟个娘们差不多了” 。以他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生活方式也成为当代生活的一个“去势象征” ,人内在的自由与创造的欲望在物化下的常态生活结构中被阉割。三 “自由人”远去的寓言小说在结尾的时候,

11、提到了小林那个关于“鸡毛与蚂蚁”的梦境,鸡毛与皮屑编制的就如同非刚性的生活的网,那琐碎的杂乱与人的生理废弃物本应引起人们的恐惧与反感,可小林在梦境中却感到柔软、舒适,这本身就是“屈从满足”下生活的一个有效的象征。而下面黑压压的人群变成祈雨的人群,让我们感受到在“磨损与丧失”中,个体命运的交付性与庸众生活的被动性与盲从性。生命形态的日益客体化,我们痛苦的发现现实生活在“权力意识”的支配下正一步步走向五四启蒙精神反面:压制与蒙昧,而这也许正是作者要试图表达的深刻的“人文意图” 。 “黑压压”人群或蚁群造成的强大的视觉冲击,则体现的是一种心理恐惧与强大的外来压迫感,也许这也正是作者“现实批判立场”的

12、一种表达,对于面对琐碎、屈从权力的如小林般的长大成人,作者在日常生活的平淡呈现中并不是简单的对当下生活的认同,反讽的叙事策略下让我们体会到的是一种焦灼紧张下的抗拒,一种对理性生活方式的执著,一种反现实生存的理想构设的企图。作为 90 年代初的小说文本,也许当时主要是面对体制下人生束缚下的文学表达,但我们发现在今天,那个梦境的困惑与焦灼对今天生活的表达与阐释依然有效,在体制问题在社会改革的过程中被一点点化解的同时,商品经济所带来的“物化”的强大现实,再次使我们的生活深陷于“权力”的支配之中,所谓大众文化的“物化”侵袭也许远远大于了“单位”体制的影响,一地鸡毛的尴尬处境又成为我们当下生活的一种延续

13、,使我们陷入到一种“无物之阵” ,无力挣脱也无处挣脱。纯粹的启蒙精神在面对现实生存困境的解决中缺乏一种当下的有效性,现实人生更多的还是在延续如小林般的“成熟”之路,小说文本与那个关于“鸡毛与蚂蚁”的梦境越发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一个寓言,在理性与现实的冲突纠葛中,理性的“自由人”在不断远去。结语什么是适应?我具体还说不清楚,有个词叫随波逐流,我想它或许可以简4要概括他的内涵。 一地鸡毛中的主人公小林,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不管他处的生存位置多么平常甚至尴尬,不管他多么强烈地位自己辩解,也不管他的心灵受到朵儿严重的创伤,作为我国当时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一个社会小角色,他始终在矛盾、无奈、痛苦中转变着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应对并适应着这个变革社会给他带来的种种挑战。一个心比天高、壮志满怀的年轻大学生,当他的精神世界被社会这个大吸管逐步抽空时,心中要忍受多大的痛苦;当他的个性被逐渐销蚀到庸常化时,要遭受多么残忍的无奈何心碎。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只有适应,才能生存。小林用他的双手打破了他自己的人生信念,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观点并且去尝试着另一种人生。参考文献:1 江飞:现实批判:底层叙述的重要立场 ,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 2 期,第 84 页。2 宋剑华:论一地鸡毛 刘震云小说中的“生存”与“本能” ,当代百论2010 年第 11 期,第 10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