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失败者的考研感言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272569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成功的失败者的考研感言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个成功的失败者的考研感言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个成功的失败者的考研感言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一个成功的失败者的考研感言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一个成功的失败者的考研感言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个成功的失败者的考研感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成功的失败者的考研感言(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言 有人说:失败的道路有千千万,但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去走成功者的道路就行了。 但我认为:如果你只去了解成功的人是如何成功的,而不去了解失败者的人为何会失败,那你走的所谓的“成功之路”也很难是成功的。 我就看了很多成功人士介绍的胜经,并且有两位考上的高人对我进行全程指导,但我最终没有成功。应该是因为我不太了解失败者失败的原因,也走进了一些误区,浪费了很多时间。 我是个成功的失败者,虽然没考进清华的计算机学院,但还是调剂到清华的软件学院。能进清华算是成功,但是最终没考进清华的计算机学院也算是失败吧。 以下是我 06 年考研这整个一年内的一些经历,以及总结的一些经验教训。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2、主要讲的是我的考研历程,以及其间的一些感受。 第二部分:推荐了一些参考书和一些辅导班,但是还有很多好的东西我没推荐,因为我自己没用过。但推荐的应该都是经典。 第三部分:我集中总结了经验和教训。 第四部分:我推荐了一种复习的模式,在我今年走的 “成功之路”上进行了一些修正。不过因为我自己也没走过,肯定有一些理想的东西在里面。所以仅供参考。 一 考研历程 我 06 年的考研历程决不能简单概括为煎熬,而是好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所做的事和感觉都大不相同。 第一阶段:全面准备。05 年 3 月初到 05 年 6 月底。这一阶段主要干了这么几件事: 买了本考研风雨路看以对考研有宏观把握。经常去考研论坛看帖子

3、学经验,同时下点有用的资料。每周去旧书地摊上淘有用的书。听些考研名师的讲座。联系上届考上清华的师兄师姐,不时上网找他们了解经验。 从我的准备时间来看,应该是很早的。但对于考清华来说已经不早了,而且从后期来看以为复习得早而不抓紧时间,会在后期造成极大的时间不够用而导致极大的恐慌。 总体来说我对这一阶段还算满意,至少用少量的钱淘到了所有有价值的旧书,而且联系上的师兄师姐对我全程的复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这时的心情是:准备得这么早,这样坚持下去,一定能考上的。 不过还可以有些改进:首先,去听名师讲座其实很浪费时间,去占座去听都要花时间而且那帮所谓名师决不会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内讲出

4、真正有用的东西,他们能做的往往是宣传自己,狂打广告,所以在其他阶段我几乎没去听过。其次,由于经验不足,在买了大量好书的同时也买了很多垃圾书,下学期还要花时间疯狂处理,有点不合算。最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从自己的各方面出发制定计划,找师兄师姐讨论计划,到踏踏实实执行计划。而不要过分依赖师兄师姐,套用他们的做法有时会损失大量的时间。而且要在不失整体性的同时保持灵活性,记住: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对这句话的体验我在最后阶段才彻底地感悟到了,那时我都没时间作书面计划了。 第一阶段的具体复习重点应该放在:数学和英语词汇上。今年英语出得比较难,读阅读觉得生词很多,很多人甚至连选项中都有不少关键词不认识,不

5、少没系统背过单词的人考完后都觉得考得很差,对了网上的答案,很多人觉得可能过不了小分线。 数学我用了整个 3 月搞定了线性代数,看完了同济出的线代教材(很薄,而且写得言简意赅) ,我看得比较仔细,连书上的证明我都认真看了,而且还把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一些题的解体思路写在一个笔记本上。线代的最大特点就是很多章节的联系非常紧密,在我看完第一章同济教材做二李的复习全书 (以后简称全书 )后我发现有不少题和后面联系很大,就决定先把教材全看一圈再做全书。看了一周教材(每天一章) ,用了两周时间做完全书的线代部分,又听了个我大二买的盗版碟中的 04 年李永乐的强化班,用了一周时间。其实那个强化

6、班和全书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样能再次加深印象,而且确实也有些不错的补充题和全书上没有的总结。 从 4 月到 6 月底,我居然只看完高数的上册,做完了陈文灯的复习指南 (以后简称指南 )的相关部分。可能是大一高数没学好,加上平时上课忙,还用了不少时间准备期末考试才会这么慢吧。我打基础的方法极其耗时笨拙:是用的一边看书一边抄重点的做法,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从后期的体验来看,由于重点写得很简略导致后来有很多东西还要重新翻书,而且抄完书上的概念到后期做真题时会发现有些概念还是理解得不深。我觉得可以这样改进:看教材时把觉得重要的东西勾出来就行了,需要看时再看看,多看几遍既快又印象深刻。

7、 现在比较一下全书和指南:据说指南的线代和概率极其简单,几乎没有看的价值就没看,这两部分我就没有发言权了。 指南的高数部分上有不少技巧,当时看时叹为观止,觉得陈文灯太牛了。但在我第二阶段看全书时才发现其实指南上有的技巧除了少数几个(一个是用表格法求分部积分,另一个是轮换对称法证明一些中值定理的题。前者很有用,而后者几乎不会命题,因为太特殊)外全书上都有(还有指南上没有的技巧和结论) ,而且我觉得全书系统性更强,特别注重知识点(有些懒人就没看书,只看了全书的知识点。我觉得还是不可取,还是应该看教材才能真正搞清楚某些知识点) 。特别在多元积分那几章,我觉得指南很垃圾,反正我当时做完上面所有的题并总

8、结完后,居然发现还有不少题在总结之外全书后才总结全。不过全书也有缺陷,给的不少例题很有难度,但是习题却很简单(我做了几章习题后没做了) ,而且例题都几乎没给类似难度的题用来练习,还好我记性不太好,后期做以前的错题还有不少不会,就又多看了几遍。后期做真题时才发现全书比指南有用得多,所以后期我都没看指南 。 英语我基础还算不错,大一大二没少背单词,郁闷的时候就背单词发泄一下。四六级的词汇还是比较熟,以至于看考研词汇时绝大部分都认识。所谓的核心词汇是指除去四级后剩下的考研大纲上的词汇。我当时看核心词汇也没觉得有多少生词。不过据说考研词汇考得深(事实却是如此) ,经常考些熟词僻义,所以我也不敢怠慢,尽

9、量去记那些僻义。当时进入一个误区:就是考研就是个单词问题,多背单词就能搞定。到后期做真题的阅读时才发现,单词都认识,但是长难句读得太慢,加上不少出题陷阱,害得我最好一次错 2 个,有三年错了 7 个,其他基本上都错 4 个。 同时就单词本身我也进入一个误区:花了整个英语复习的 50%的时间背了很多本词汇书,却只有第一本是背过 2 遍的。我先是用了 4 个月左右的时间每天背20 天搞定考研词汇 ,我主要是在上课时间背,我觉得专门用时间背单词很奢侈(这是个很怪异的做法,不要随便模仿) ,而且边背单词边听课反而不容易走神,听课效果反而好了。虽然这本书写得很简略,不少单词意思没给全,而且没有例句,甚至

10、有不少考研的重点词汇上面没有,不过背着很轻松,它基本上奠定了我的考研词汇的基础(因为看了几遍,还手抄了所有重点词汇) 。暑假我听了新东方刘畅的词汇,还看了两遍他的讲义(那种用词根词缀背单词很有帮助,当时市场上老愈只写了四六级和托福的词根词缀背单词,我就想如果他写一本关于考研的词根词缀肯定大发。没过一个月他居然真写了一本,我们寝室有 7 个考研,有 5 个都买了,不过好像他们有些人还是不太喜欢英语没背完一遍,我也没背过,所以不知道到底好不好) 。为了阅读没有生词,我又用了 8 月整个一个月每天 2 小时背了一遍托福单词,手抄了上面我不会的单词,可惜后来都没时间看,其实托福单词有 1/3 我之前就

11、认识。九月我背了新航道陈彩霞编的核心词汇 ,真是背不动,背了一个月才被到 100 页。上面例句奇多,我开始还以为能学会点例句用来写作文,后来才发现这种想法太幼稚了。十一去了趟北京,买到了传说中的蒋争写的英语词汇的奥秘 ,看了半个月看完一遍后,觉得没什么大用,后来就借给一个同学,他到考完才还我。尔后的两三个月我就背单词到考前 40 天,遇到一个去年英语考了 80 多的哥们,他说背单词没用,我也觉得确实如此,而且背单词极浪费时间,就停了,用以前背单词的时间看政治了。一直到考前我都没背过单词了。 说实话,花了这么多时间背单词,很亏。如果再来一年,可能我还会背20 天搞定考研词汇 (从量上保证,相对好

12、背) ,听新东方刘畅的词汇(能背到一些考研重点词汇,而且记得很深刻) ,在八月就好好背新航道陈彩霞编的核心词汇 (从质上保证很多词汇) ,而且不会太注重句子,以满足阅读理解的需要为主。后期反复背核心词汇 。至于托福和英语词汇的奥秘就不会看了,因为上面的单词考研的命中率很低,而且看一遍还是没什么效果。 专业课我倒是都各看了一两章,了解了各科的难度和特点,心里大概有数了。到后期我比较了我和班上一个考北大的同学的专业课的复习情况以及考试状况才知道我其实应该在这时候起步,而且一门一门地踏踏实实复习,至少要看完一到两门专业课教材,暑假再看一到两门,这样到后期才有充足的时间做题。专业课的做题熟练度才能上来

13、。 政治当然没看,看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而且白白浪费时间。 第二阶段:强化阶段。暑期到十一。很多人这时候才真正开始复习,因为从这时候开始才真正有大块大块的时间。 总体上说,这段时间压力不小,紧迫感很强(专业课好多本书都没看,数学也只复习到一半,感觉很可能时间不够用) ,但是天气很闷热,有点坐不住,特别是数学复习到多元积分学和级数时,做陈的指南受到巨大打击,经常是做下来要么不会,要么不对。而且他给的技巧也没那么系统化,搞得我极其郁闷,每当郁闷的时候就没有继续学下去的斗志了,就选择回寝室,而回到寝室还是感觉到压力巨大,寝室其他人几乎都在玩游戏,我在第一阶段觉得游戏和电影浪费时间就把它们全部删掉了,用

14、在考研论坛上下的东西塞满电脑(这种做法很有效,直接让我节省了花在游戏和电影上的时间) ,我打开电脑听新东方刘畅讲的英语词汇和政治的强化班。 我当时的感受是:虽然压力巨大,打击无限,也要咬牙坚持,不论在自习室还是寝室,学习总是主旋律。 这个时期具体在各科上的时间分配如下: 数学在整个暑假复习了高数下册,但是多元积分和级数复习得不好,而且还有些没复习完,九月份又用了几天结束了高数。然后就是复习概率,先看书再做全书 ,不过感觉全书的概率部分题目多,而且有些偏难。看到数理统计实在看不下去了,可能是当初学得不好吧。听了姚孟臣的概率强化班,觉得学通了。后来看一篇帖子才发现姚把讲义写成一本书了:概率与数理统

15、计习题集的提高篇 。不过也就是买了,没来得及看就十一了。 这一时期专业课倒是进度神速,从八月底到十月初,看完了四本专业课书的第一遍。其实不是看得快,而是用了大量的时间看,上午除了先看半小时单词帮助消化外,就是看一上午专业课,中午一般回寝听政治辅导班,下午一般看一下午数学,晚上还是看一晚上专业课到十点清楼,再背一个小时单词后睡觉。 这一时期政治没做题,不过从八月起利用中午时间听了包仁的政经和邓三,听了任汝芬的马哲,汪云生的毛概。主要是为了以后政治复习更轻松。不过后来的经验是:政治辅导班只用听强化班,而且听任汝芬团队的就够了。而且复习在十月开始就行了,八月有点早。 英语自以为不成问题,用每天背两个

16、小时单词来维持感觉。还用了一些中午时间听了清华的几讲翻译,听了启航的几讲作文(都没听完) ,朱泰琪讲的 05 年完形,后来才发现其实也没有必要尝试这些。考研英语还是新东方牛,把他们的强化班听完一遍就够了。 第三阶段:巩固阶段。十月初到十二月初。记得十一从北京回来后就进入了这一非常忙的阶段,真是百废待兴。 数学开始进入第二轮全面复习。高数做完了全书 ,由于第一轮历时太长,很多东西又忘了,相当于重新复习了一遍。进度之慢:三天一章(一天知识点,一天题,一天总结) 。感觉复习得很扎实。不过这两个月也就复习完一遍高数。 专业课就重新看了两本书,做了一本习题。 政治又听了一遍班,做了陈先奎的垃圾2000 题 ,赵宇的1800 题 。听完任汝芬团队的班,做陈的2000 题才知道什么叫不兼容。自以为听得很明白,甚至很多知识点能立即详细地回忆出,但做2000 题还是错了一片,真是打击无限。 2000 题有几个值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