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举隅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271598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举隅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举隅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举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举隅(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举隅.txt 第一次笑是因为遇见你,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举隅更新日期:2009-08-10 点击: 赵云芝闫琳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出仲景伤寒论 ,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功擅助阳解表,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阳少阴同病之方。笔者近年来用本方加减治疗阳虚感寒所致的病证,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1背部恶寒证 王某,女,35 岁,1996 年 4 月 10 日初诊。主诉:背部恶寒 3 年余,加重 1 周。现病史:近 3 年来,患者常觉背部正中如碗口大一片恶寒,如透风状。初期以为感冒,自服散寒解表药,发汗之后

2、症状减轻,但过后复发,夜间睡觉需穿背心始觉舒适。现时至春天,仍着冬装,且背部覆以狗皮,仍感恶寒。周身拘急,同时伴胸中窒塞感,咽部不适,气短心悸,时欲叹息。经胸透、心电图、血常规检查,排除心肺疾患。查体见患者形体略胖,面色晦暗,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询之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月经均正常。胸中窒塞感以凌晨为甚。考虑为少阴阳虚感寒,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炮附子各 9g,细辛 3g,羌活、枳壳各 12g。3 剂,水煎服,1 剂/d。患者服药一剂即感背部恶寒减轻,胸闷心悸等症好转;药进 3 剂,背部恶寒消失。唯时感胸闷气短、咽部不适,于上方中加黄芪 30g,桔梗 12g,甘草 6g,继服

3、3 剂。药后患者感胸中畅快,咽部舒适而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背部正中为督脉所循,督脉主一身之阳。太阳经脉夹脊而行,少阴阳虚感寒,太阳首当其冲,故表现为背部恶寒,状如透风。阳虚失于温煦,则周身拘急;胸阳不振则胸闷气短、心悸。治以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中麻黄解表散寒,附子温经助阳,细辛既能助麻黄解表,又可助附子温经散寒,加羌活以增强麻黄解表之力,枳壳善理胸中气滞。药证相符,故获药到病除的效果。 2慢性肾炎 宋某,女,65 岁,1997 年 4 月 8 日初诊。患者有肾炎病史,虽经中西药物治疗,病情时有反复。1 周前因外感风寒致病情加重,眼睑及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周身拘急,腰部冷

4、痛,腰以下如坐水中,疲乏无力,夜尿多,每夜 35 次,小腹冷痛,大便时稀软,日 23次,不成形,形体肥胖,面色晦滞,四肢不温,舌质淡红,舌苔白滑,脉沉细。查尿常规:蛋白(+),白细胞 25 个/高,红细胞 13 个/高,大便常规正常,尿素氮、肌酐均在正常范围。据脉证中医辨为脾肾阳虚,气化失职。治以温肾健脾,化气行水,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肉桂 6g,炮附子、山萸肉各 9g,熟地、山药、菟丝子、薏苡仁、女贞子各 20g,茯苓、桑寄生、怀牛膝、旱莲草、芡实、金樱子各 15g,苍术、白术各 12g。5 剂,水煎服。经上述治疗后,腰部冷痛及疲乏较前减轻,大便正常,精神好转,唯浮肿消退不明显。患者平时畏寒

5、怕冷,背部有透风感,上方加麻黄 9g,细辛 3g,取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5 剂,水煎服,1 剂/d。服上药后微汗出,患者顿觉周身舒适,浮肿明显消退,走路轻便,畏寒怕冷等症减。效不更方,继服 15 剂,患者浮肿消退,精神爽,腰部冷痛愈。查尿常规示:蛋白(),白细胞 23 个/高。红细胞 12 个/高。为巩固疗效,给予金匮肾气丸,每次 9g,日 2 次。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平时调养不慎,损伤肾精,日久阴损及阳,导致阳气不足,阳虚感寒,影响肾的气化,故浮肿夜尿多;肾阳虚封藏失职,则出现蛋白尿;阳虚失于温煦则四肢不温,周身拘急,腰部冷痛;影响脾阳则小腹冷痛、大便稀软。初辨为

6、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药证相符而浮肿不退。细询患者平时畏寒怕冷,背部有透风感。背部为太阳所主,少阴阳虚感寒,除影响肾的气化功能外,尚影响肺通调水道之功能。三诊于上方中加麻黄、细辛,温散在表之寒邪,恢复肺通调水道的功能。里阳得助,外寒得散,则身体康复。 3冠心病 张某,女,65 岁。1997 年 5 月 14 日初诊。患者素有冠心病病史,近来因外感致胸闷心慌加重,伴恶寒肢冷,精神萎糜,倦怠嗜卧,动则气短,少气懒言,自服感冒药效果不显。查体见患者形体肥胖,面色晦滞,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而润,脉沉细而结。心电图检查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据脉证中医辨为心肾阳气不足,复感寒邪,治以

7、温里散寒,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 6g,炮附子 9g,细辛 3g,黄芪 30g,炙甘草 10g。3 剂,水煎服,1 剂/d。药后患者周身微汗出,恶寒顿减,精神振作,无胸闷心慌等症。守上方 2 剂,诸症消失,改用桂枝汤加减调理 1 周,病情渐趋稳定。 按:患者有胸闷心慌、气短等心阳不足之症,又有肢冷嗜卧、脉沉等少阴里寒,并兼有寒邪外侵之表证,但究其根本乃少阴阳虚感受寒邪。治以温里散寒,方中麻黄、附子、细辛温中去寒;黄芪、甘草补气养心,合用则里阳得助,外寒得散,心气得补,疾病向愈。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为临床常见,只要认真辨识,即可依法施治而取效。医者往往因本方为大辛大热之剂而弃之。 “有是证即用是药” ,且中病即止,只要辨证准确,效如桴鼓。方中附子一味,宜先煎 1530 分钟,使乌头碱分解,毒性减弱;细辛用量可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而适当增减,不必仅限于 3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