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相关障碍心理因素相关性生理障碍五年版制版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82712259 上传时间:2021-05-20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激相关障碍心理因素相关性生理障碍五年版制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应激相关障碍心理因素相关性生理障碍五年版制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应激相关障碍心理因素相关性生理障碍五年版制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应激相关障碍心理因素相关性生理障碍五年版制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应激相关障碍心理因素相关性生理障碍五年版制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激相关障碍心理因素相关性生理障碍五年版制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激相关障碍心理因素相关性生理障碍五年版制版(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应激相关障碍,.,2,应激(stress)在物理学上具有压力与应力的含义,在生物学上具有刺激与反应的含义。应激可以说是各种过强的不利刺激;也可以用来指对不利刺激引起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还可以指个体正在面临着危险。 应激反应:当机体遭遇生活事件时,引起的心理、生理和行为改变就称为应激反应。 应激相关障碍:由应激引起的精神障碍,以往称为心因性精神障碍,现归类为应激相关障碍。应激相关障碍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过去包括在反应性精神障碍的范畴内。 其发生发展可受下列因素影响:生活事件和处境;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及生活态度等。,.,3,急性应激障

2、碍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s),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指以急剧的、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一、临床特点: 1.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缩小,定向障碍。 2.情感症状:反应迟钝,情感麻木、淡漠,也可出现焦虑、惊恐、激越或情感爆发。 3.行为动作:运动迟缓,动作减少,木僵状态。 4.高度警觉状态:因触境生情而出现,闪回或重现创伤经历。 5.离开创伤环境后症状迅速缓解,事后可遗忘。,.,

3、4,二、诊断标准 (一)症状标准:严重的精神创伤为原因,并至少出现下列一项精神症状: 1.强烈的情感体验,行为有一定盲目性; 2.意识障碍,情感迟钝或精神运动抑制。 (二)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三)病程标准:在受刺激后约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在1个月内缓解。 (四)排除标准:排除癔症及其它精神障碍。,.,5,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一、临床表现 1.有创伤性应激事件为诱因,精神创伤

4、反复出现,思维、情感及行为与刺激因素明显相关。 2.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易激惹。 3.情感麻木,常回避与创伤有关的事件。 4.病程长,多在1年内恢复,少数持续数年。病愈后对创伤性经历选择性遗忘。,.,6,二、诊断标准 (一)症状标准: 1.遭受严重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 2.反复出现创伤体验。 3.持续性警觉性增高。 4.对与刺激相似的或相关事件回避。 (二)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三)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创伤性事件数日至数月后,罕见延迟半年才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四)排除标准:排除其它精神障碍。,.,7,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是

5、指在易感个性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患者病前一般都有人格缺陷,适应能力差。 生活事件包括:家庭变迁、变换工作、经营陷入困境、经济状况恶化、人际关系紧张、学业受挫、亲友丧亡等。遭遇生活事件一个月内起病,病程不超过6个月。 一、临床表现: 1.抑郁情绪 2.焦虑情绪 3.社会适应不良,行为退缩,.,8,二、诊断标准 (一)症状标准: 1.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 2.生活事件和人格基础对发病起重要作用。 3.以抑郁、焦虑、恐惧等情感为主。 4.不符合情感障碍、神经症、应激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三)

6、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1个月,应激消除后症状不超过6个月。 (四)排除标准:应排除心境障碍、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和品行障碍。,.,9,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related to culture)是指在特殊文化群体中,表现出与文化相关的一组特殊精神障碍。 一、气功所致精神障碍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due to Qigong)是指气功操练不当,每日练功过多,长时间处于气功状态,不能收功,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而出现思维、情感及行为异常的一组精神障碍,俗称“走火入魔”。本病是在不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基础上受暗示或自我暗示的

7、影响,改变了意识状态而发病。 临床表现: 1.类神经症症候群 2.类癔症样症候群 3.类精神分裂样精神障碍,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10,二、巫术所致精神障碍 巫术所致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due to witchcraft)是在迷信、巫术等特殊文化群体中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与迷信、巫术不仅在症状内容上密切相关,而且在病因和发病机制上也呈直接相关。 诊断标准如下: 1.精神障碍由巫术诱发。 2.症状与迷信巫术密切相关,多以神鬼附体的身份障碍,片断的幻觉、错觉、妄想,或行为紊乱为主。,.,11,应激相关障碍的治疗 一、心理治疗 采取疏泄、解释、支持、鼓励、指导等支持性心理

8、治疗,帮助患者摆脱痛苦,认识疾病,提高适应能力。 对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采用改善环境、回避应激源的方法。对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停止练功、控制迷信和巫术活动,用按时或宣传教育的方法改变或消除文化对该疾病的影响。 二、药物治疗 对精神病性症状可选用抗精神病药物;对抑郁症状采用抗抑郁剂;对焦虑症状可采用抗焦虑药,但药物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12,心理因素相关性生理障碍,.,13,第一节 进食障碍 一、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异常进食行为,其特征是故意限制进食或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减轻体重,使体重下降至明显低于正

9、常标准,常伴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14,(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社会文化因素:追求苗条作为时尚,在服装模特及芭蕾舞演员多见。 2.生物学因素:遗传、神经内分泌以及中枢神经递质异常。 3.家庭因素:过分溺爱节食作为一种反抗,或拒绝成熟,难以接受身材丰满。,.,15,(二)临床表现 1.认为自己肥胖而导致过度运动、催吐、导泻手段减肥。限制饮食,进食缓慢,少数有偷窃食物、藏匿食物、强迫他人进食及暴食行为。 2.精神症状:情绪低落、易冲动、焦虑、强迫症状 3.体重下降明显、消瘦、皮肤干燥、性欲低下、女闭经、男阳痿、内分泌紊乱、低血糖 CT显示脑萎缩、甲低、生长激素水平高、性激素水平低,

10、.,16,(三)病程及预后 病程长短不一,多为慢性迁延,甚至死亡。 其中40-60%恢复较好,死亡率高达20%,2-5%会自杀。,.,17,(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特点:限制进食或过度运动、催吐、导泻等方法减轻体重。 担心发胖 体重减轻标准的15%以上,或Quetelet体重指数小于 17.5kg/m2 女性闭经,男性性功能低下或性器官发育幼稚型 除外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下降 除外厌食由精神症状继发引起,.,18,(五)治疗 1.躯体治疗 支持疗法 增进食欲,低血糖疗法 药物治疗,抗抑郁剂:米帕明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矫正、家庭心理治疗等,.,19,二、神经性贪食 神经性贪食(bulimia n

11、ervosa)是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进食后采取引吐、导泻、利尿、禁食或过度运动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后发胖的一种进食障碍。可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年轻女性患病率约为1-3%。,.,20,(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NE、5-HT功能改变。 2.社会文化及家庭因素:完美主义、家庭冲突。 3.心理因素:心理冲突,应激、适应困难。,.,21,(二)临床表现 1.频繁的失去控制的暴食 2.进食欲望强烈,食量大,进食快 3.担心肥胖而催吐 4.暴饮暴食偷偷进行,伴有害羞、厌恶和内疚,情绪障碍如暴怒、焦虑、抑郁,少数有自杀观念或行为 5.发作间歇期食欲正常,体重多正常,呕

12、吐严重者可有低血钾、水电解质紊乱,.,22,(三)病程及预后 可持续数年。预后较神经性厌食症好,1/2以上患者经治疗缓解,1/3预后不良。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持续性的或发作性的难以控制的进食欲望和行为 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 采取各种方法来抵消暴食引起的肥胖 发作性暴食每周至少2次,持续至少3个月 除外器质性及精神分裂症等所致或继发的暴食 2.鉴别诊断 主要与癫痫病暴食及Kleine-Levin综合征的暴食相区别,.,23,(五)治疗 1.对症治疗:改善营养状况,恢复正常饮食 2.药物治疗:抗抑郁药如氟西汀、米帕明,锂盐、 卡马西平也有效 3.心理治疗:认知疗法、行为厌恶疗法,.,2

13、4,三、神经性呕吐 神经性呕吐(psychogenic vomiting)是一种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为特征的精神障碍,呕吐物为刚刚进食的食物。多不伴有其他的症状。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无器质性病变,无明显的体重减轻。 临床表现: 1.进食后无恶心及呃逆而发生的喷射性呕吐 2.多有情绪紧张及心情不畅发生 3.吐后可再食,体重无减轻 治疗: 行为治疗 小剂量舒必利 抗抑郁、抗焦虑药,.,25,第二节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指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主要包括失眠症、嗜睡症、睡行症及夜惊和梦魇症。,一、失眠症 失眠症(insomnia)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对睡眠质量不满意的状况。可

14、继发产生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多梦、醒后不适、乏力、白天困倦等。 失眠常引起病人焦虑、抑郁及恐惧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症状持续存在,精神不振,既而影响社会功能。,.,26,(一)病因 1.躯体因素:疾病、疼痛、瘙痒等 2.环境因素:声光刺激、过冷过热、时差、环境改变 3.药物因素:中枢兴奋剂,咖啡因、茶 4.精神因素:焦虑、恐惧 (二)临床表现 1.入睡困难 2.睡眠不深,易醒 3.晨间早醒 4.白天思睡、困倦、精神不振,.,27,(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排除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所致失眠 2.每周至少发生3次,持续1个月以上。 (四)治疗 1.心理治疗:改变生活习惯,消除紧张焦虑,改善环境

15、 2.药物治疗:半衰期短,副作用小的药物,.,28,二、嗜睡症 嗜睡症(hypersomnia)指白天睡眠过多,且不是由于睡眠不足、药物、酒精、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某些精神症状的一部分。 (一)临床表现:白天、夜间均睡眠过多、过长,有时有睡眠发作。常常与心理因素有关。病人苦恼,社会功能受损。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 2.几乎每天发生,且持续1个月以上 3.不存在下列因素:睡眠不足呼吸暂停发作性睡病的附加症状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嗜睡 (三)治疗:米帕明25mg 2/日,利他林10mg 2/日。,.,29,三、睡行症 睡行症(somnambulism,sleepwalking

16、 disorder)指一种在睡眠过程中尚未清醒而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常出现在睡眠的前1/3段的深睡期。醒后无记忆。 (一)临床表现:睡眠中起床行走,可做简单甚至复杂的活动动作。意识水平低,呈朦胧或中度浑浊状态,多数可自行返床继续入睡。每次发作约数分钟,醒后无记忆。,.,30,(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反复发作的睡眠中起床行走,一般数分钟至半小时睡行中对外界无反应,不易唤醒发作后继续上床睡眠醒后无记忆无痴呆、癔症及脑器质性障碍 2.鉴别诊断 主要与癫痫鉴别 (三)治疗 1.苯二氮卓类 2.氯米帕明,.,31,四、夜惊症 夜惊症(sleep terror disorder)指一种常见于幼儿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夜间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及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一)临床表现:常在入睡后15-30分钟时出现,突然发生发作性惊叫、骚动、坐起或下床,伴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瞳孔扩大、出汗等。少数有幻觉。发作中不易叫醒,醒后无记忆,可再入睡。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应排除发热性惊厥和癫痫发作 诊断:夜间睡眠中惊吓伴恐惧及有自主神经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