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82699348 上传时间:2021-05-2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09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09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09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09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基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全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

2、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全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宜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多属斧钺或多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

3、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这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边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

4、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C.对于“王 ”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答案: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以偏概全或因果颠倒,题中“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

5、钺”错误,以偏概全或无中生有,“所以人们采用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因果颠倒,原文说的是“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 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啊伽门农王的权利

6、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威力就不复存在。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期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答案: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注意“原始社会晚期”,题中“始终”的说法不准确。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

7、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钱殿王室的遗物。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利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答案: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偷换概念,应该是“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这个时代距离许慎太遥远了。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

8、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妙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

9、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从作用上看,论语即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

10、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5 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过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B 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C 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

11、,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这“经”没有关系。D 古代经学派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简书写,所以称为“经”。答案: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无中生有,原文说“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这样说来,清代今文经学派还是承认“经”跟“经纬”这“经”有关系。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B 左传公羊传毅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C 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

12、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D 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意味较浓。答案: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应该是指“南北朝以前”。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经”。B 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

13、原因。C 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D 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答案: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所以“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无从考据,北京卷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业余

14、的唱区家,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成员。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情来逼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情。地上铺了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有法子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鬓了。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

15、多用词藻故实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了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之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自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与汉调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边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