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论教育》读书笔记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266968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国平论教育》读书笔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國平論教育讀書筆記2010-04-28 14:02:04 因为阅读了周国平先生阅读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便想起要了解周先生的近况,于是到网上查看,无意之中发现周国平先生有了新作周国平论教育 ,以往更多的是从哲学的视角阅读他的作品,向先生学习哲学知识和方法。没想到周先生退休之后,开始关注起了教育问题,惊喜之余,便急切的想看个究竟。于是便有了手头的这本周国平论教育这部书。以下是一部分摘抄。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

2、,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 “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

3、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似乎承认了“教育即生长” ,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 。儿童不是尚未长

4、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 ,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 “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确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这是西塞

5、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

6、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

7、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是白受了教育。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

8、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了,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地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

9、,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我一直感觉周先生对哲学有着特殊的理解和热爱,也听人非议周先生的哲学所思所行,而我不以为然,一直固执地把周先生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原因就是我感觉到周先生的思考始终在指导着自己的生命实践,尽管他的文字不如专业人士所认为的那么哲学“专业” ,他的哲学思想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密切关注生命、人生、生活的实际,而我一直认为所有的学问和科学最终的价值和意义都应该体现在实践中。 作为哲学家的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关注,我猜想应该始于他的孩子出生,孩子的出现促成了他对生命的广阔思考,掀动了他作为父亲的情感波澜。深沉的情感之下,才生发了对生命的巨大责任。

10、其实,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哲学家,没有那一个人仅停留在哲学的领域而不关注教育,教育本来就属于广阔的人生中的一个部分,不关注教育和生命的哲学家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哲学家。 整部书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共八个部分,周先生从教育的理念入手,直接深入到教育的实质之中追问教育的本质和人性的规律层面;而后从阅读与素质教育的角度,探索教育的最重要问题,也就是生命向优秀发展的道路;进而在孩子的心智和父母的责任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家庭环境、孩子的生命状况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哲学与语文教学这一部分里,重点谈到了生命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问题;第五部分生命教育和第六部分灵魂教育就更是把现今的教育提高到了

11、一个更高的层面,给教育者提供了一个立体的教育图景;向教育提问则大胆地质问现今的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鲜明看法;教育讲演录叙述了他自己在教育的领域内力所能及的努力和抗争。通篇感觉周先生对教育的实质认识渗透,以哲学家的眼光直逼实质问题,但也能感觉到相对于他终身关注的哲学,对教育的关注刚刚起步,对相关理论问题探索和认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不过这并不能阻止他前进的脚步。我感觉到晚年的他对教育的关注和热情超过了他对哲学的关注。因为教育比哲学似乎更密切的联系着生命,尤其是最富变化的年轻的生命,这里有着生命无与伦比的美。 到此,不由得想起我过去的认识和断言,没有生育子女的人对整个人生的体验是不完美的,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讲更是巨大的缺憾,因为我坚信人性巨大的智慧和美是通过养育生命才得以发现和培养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