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264332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2)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2)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2)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2)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2)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2)(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组成部分名称: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具体表现: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拥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

2、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四、马哲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五、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表现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六、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

3、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物质第一性,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七、 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八、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反映的统一九、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特征物质性 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

4、有目的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基本)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十、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理解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统一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动力十一、规律的定义: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征:客观性(本质)普遍性十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并不表明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活

5、动认识和利用规律)十三、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十四、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十五、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核心)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十六、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

6、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作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

7、趋势 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竟长争高,此消彼长,使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向对立面转化,为事物质变创造了条件十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十八、度的含义 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把握度的意义: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求人们正确把握度,掌握适度,才能恰到好处。否则将一事无成。真理超越一步,便成为谬误。十九、不同:量变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质变则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辨证关系:质变和量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

8、,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中包含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方法论:一要坚持适度原则;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三要注重量的积累;四要学会“优化结构”。二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克服又保留。二十一原因(1)从发展方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克服了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增加更高级的新内容(2)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发展是迂回曲折的,出现了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有时还会出现暂时倒退,说

9、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方法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二十二、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到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十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二十四、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有懒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惨透二十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由实践到认识 由认识到实践 二十六真理的含义 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客观性的表现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10、唯一标准。二十七对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的理解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性的真理可以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二十八、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解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只有实践。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主观与客观的“交错点”。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

11、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二十九、如何理解成功的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三十、社会存在的三个要素及其在各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三十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12、在的反映。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存在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与此相联系,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必然会相应地发生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一,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第二,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的不同。一般来说,群众掌握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越多、越普遍,对社会的

13、促进作用越大;反之,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越小。三十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表现:2.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3 各种社会意识相互作用4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继承性 5 正确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三十三、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

14、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物质质量;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人民更加富裕、幸福。然而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很多人或是组织利用科学技术制造了大量的武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三十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含义、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

15、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在相对稳定中也会发生部分的、某些方面的

16、重要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就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时会十分突出。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三十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含义、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是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辩证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