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下语文《短诗五首》优课一等奖教案

上传人:送你****花 文档编号:182634056 上传时间:2021-05-1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下语文《短诗五首》优课一等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九下语文《短诗五首》优课一等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九下语文《短诗五首》优课一等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版九下语文《短诗五首》优课一等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版九下语文《短诗五首》优课一等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下语文《短诗五首》优课一等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下语文《短诗五首》优课一等奖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6 短诗五首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诗歌蕴含的情感、哲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意境,品味含蓄的语言。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月夜 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 1917 年 2 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 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

2、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 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 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 年,正是近代中国历 史上最黑暗的年代, 最混乱的年代, 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 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 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 主”,人的个体的觉醒,

3、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 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 ,只有在 2 / 6 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 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 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

4、但这何尝又 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 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 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 是倔强、 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 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 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5、戴望舒(19051950) ,现代著名诗人。1929 年 4 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其 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 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 中题壁 我用残损的手掌 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 ,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 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 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 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 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 年 1 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 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

6、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 31 岁。这对于 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 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 的长途 。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 3 / 6 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 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 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

7、,幻想她 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 着,长夜漫漫 。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 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 卧听着海涛闲话 。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 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 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品味新诗的美月夜 :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 :情

8、感美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断章 风雨吟 统一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 断章 ,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 ,写于 1935 年 10 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 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 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断章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

9、 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4 / 6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 前两个画面,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桥上”“楼上” 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 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 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

10、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 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 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目标导学二: 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 “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 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

11、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 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 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 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 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 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

12、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 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 5 / 6 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 面对苦难中的祖国, 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 统一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 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

13、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 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 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 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 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 的角度而言, 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 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 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 认识。”你认同这

14、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 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 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 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 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 断章 风雨 吟等。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6 / 6 风雨吟象征:风雨大地“我”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这节课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并理解五 首短诗的内在主旨,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深 入浅出地讲解出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 对“五四”时期以来的白话新诗的对比阅读, 受限于学生的知识面和对特定历史背景的了解不 足,并没有展开细品,讲解得比较宽泛,学生没有 形成清晰明确的见解,收效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