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冀教版生物八下《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教案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182575694 上传时间:2021-05-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9.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最新冀教版生物八下《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最新冀教版生物八下《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最新冀教版生物八下《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最新冀教版生物八下《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最新冀教版生物八下《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最新冀教版生物八下《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最新冀教版生物八下《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冀教版生物八下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教案中考考察目标1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3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4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5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6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 链不断累积7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第一节 生物圈一所有生物的家园一、生物圈的概念:二、生物圈的范围:、_、。三、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第二节环境与生物的关系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两类:。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

2、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 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种内关系包括;种间关系包括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一存在的。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 的。拟态和保 护色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三、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地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在生

3、 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 ,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 化,适应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 圈。第四节 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一、定义:在一定 内,所形成的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指_)1、生物成分: (主要指)2、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等。(主要指 等微生物)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三、食物链的定义:通过一系列 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 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四、食物网的定义: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构成了食 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

4、 流动的,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 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第五节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环境污染包括等。1、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来好像毫不相干,但实际上都 存在着一定的联系。2、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3、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一、选择题1 .请你分析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

5、()1阳光 2营养物质3适宜的温度 4空气 5水 6一定的生存空间A.2345B.1345C.1256 D. 1234562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A.海洋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生物圈 D.陆地生态系统3 .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A.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C.生物圈是指生物生活所需的环境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4 .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最准确的一种A.大气圈的底层 B.全部水圈C.岩石圈上部D.地面以上10千米到水下10千米的薄层5 .仙人掌适于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的 环境中,对此起制约的生态因素A.水分 B.温度C.

6、阳光 D. 土壤6 .科学家曾对世界最深的海沟马利亚纳海沟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仍有各种蟹、虾,但没有藻类植物。下面哪种解 释是不准确的A.环境影响生物的分布 B.环境对动物的影响比对值物的小C.生物能适应环境D.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7 .台湾玉山西北坡植物分布情况为:下层为热带雨林,中上层为常绿阔叶林,上层为温带阔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主要A.空气 B.水分C.阳光D.温度8、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9、你不会到哪种环境中捕捉鼠妇 ()A.草坪的石头堆里 B.庭院的菊花盆下C.墙角的草丛中 D.

7、学校的篮球场上10、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写了哪种环境因素A.光B.水 C.空气 D . 土壤11、鸭是比较耐寒的一种鸟。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5 / 1412、下列生物之间,食物竞争最剧烈的是:16 / 14A狼和鹿B、蛔虫和人雄蜂13、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都体现了()A、生物能影响环境C、牛和羊 D、工蜂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白生存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 互影响 14、蜜蜂在找到食物后,会在空中跳“ 8”字摆尾舞招引同伴前

8、去采蜜,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种内互助B.种内斗争C.捕食 D.竞争15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A.合作B.食物网C.捕食D.竞争16 .日常生活中总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梨”之说 ,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依次是A.温度和水分B .光和温度C,水分和光D. 土壤和温度17 .下列哪项不是生活在河中鲫鱼的生态因素A.河中水 B .水的温度C ,同种的鱼 D .河岸上吃草的羊18 .通过用干湿计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灌木丛的湿度,可以探究 ()A.植物对水的需要量B.空气温度对植被类型的影响C.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D.不同植被类型对空气温度的影响19、下面这些图表示在一个食

9、物链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在每一个图的最下面一层表示生产者。问哪一个图可以表示下面这个食物链:草-蜗牛-画眉-食雀鹰( )号一金 C当 D昌21、在下列食物链中的哪个环节 ,可以发现含有最多的能量?藻类水蚤一鳏鱼一人类A.藻类B .水蚤C .鳏鱼D.人类22、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弹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A.生态系统B .生物群落C.食物链 D.食物网2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微山湖B.微山湖的所有植物C.微山湖的所有动物D.微山湖的所有生物24 . 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是A.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B.以植物为食的

10、动物C.以动物为食的动物D.分解动植物遗体的微生物25 .请你分析能使坚硬的树桩慢慢腐烂消失的A.动物B.植物自身C.细菌、真菌D.空气的作用26 .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界的两个环节是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27 .下列人类活动对环境有积极影响的是()A植树造林B废水排放C木材加工D填海造田28 .下列数据为4份雨水样本的酸碱度值,其中能明确判断为酸雨的是()A29 6B6.1C4.4D 7.029 .太湖的部分地区蓝藻滋生,鱼虾死亡,原本清澈的湖水边的又臭又脏,这种现象叫做A.水体荒漠化 B.水体富集化,水稻减)C.消费C.水体富营养化D

11、.水土流失30 .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A.生产者B.分解者者D.食物链31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种能力是A.无限的B不受影响 C有限的D永不改动、填空题1.这三幅图片是的南湖公园。这里曾经是一片平原1)后因地下采煤塌陷,土地无法利用,变成一片废墟(图2) o后经唐山人民综合整治,建成了国家级的城市湿地公园(图3) o的南湖公园获得了 “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依据以下资料,回答下述问题:(1)人类的活动对环境既能产生 影响,又能产生 影响。(2)由图1到图2,主要是 资源破坏。(3)如果把图3中的南湖公园

12、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话,应叫做 生态系统。(4)通过以上资料,你认为如何做才能保护环境?2、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 ,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1)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3种),消费者是 (2种)。在该生态系统中,没有画生的生物成分(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 能量沿食物链和 传递。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黑鱼(肉食性),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 O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 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 DDT最多的生物3、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请将下列表示生物之间关系的序号填在表中相应的空格内。备选答案:捕食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生 物大豆与根 瘤菌噬菌体与细 菌杂草与水 稻猎豹与羚 羊关 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