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传统文化第课格物致知完整版

上传人:春****8 文档编号:182542369 上传时间:2021-05-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9.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传统文化第课格物致知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一传统文化第课格物致知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一传统文化第课格物致知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一传统文化第课格物致知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传统文化第课格物致知完整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初一传统文化第课格物致知第13课格物致知教学案年级六年级学科传统文化总课时数1课题大学一则中庸一则课型新授主备教师任课教师教学时间第7周教材简析简介: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何谓“中庸”汉儒郑玄说“名曰中庸,以其记中和之用也。庸,用也。”,最通俗的解释即,去两端,取中间;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说法,即其师所说的“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背诵大学一则中庸一则2、积累部分写格物致知的名言、古诗词过

2、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两者的含义及思想2、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的意识教学难点理解古语的含义教学方法学生读、思、议相结合,教师精讲点拔教具白板、.ppt教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点题:学习第四单元修身正己第13课(板书课题):格物致知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内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教师根据情况班内交流解决三、教师引导点拔中庸简介:中庸原是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家把它与、并列为“四书”。(

3、1) 博学多闻:大学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二)细察勤问:朱熹的“格物致知”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思考:“穷其理”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格物只是就一物上穷尽一物之理,致知便只是穷得物理尽后我之知识亦无不尽处,若推此知识而致之也。(三)乐学深思中庸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 文意理解3.思考:1)古人提出的学习步骤第一步是什么(博学,也就是广泛的学习、研究事物的道理。)2)为什么修身养性这样的道德活动要从观察万物、钻研学习、获得知识开始呢?(4) 善变明理二程遗书遗书又称为河南程氏遗书,共二十五卷。该书是北宋理学家、的弟子记载二程平时的言行,其中言论居多。本书是天地人丛书中的一册,收入了宋代程颢与程颐撰写哲学着作数篇。书前附有专家撰写的导读,勾勒出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奥妙,探索其学术源流,文化背景等。以期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着的同时,凸现一代宗师的学术个性。通读本书,可使读者对宋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特性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1、学生阅读课文并小组讨论。2.分享:通过日积月累豁然贯通,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的经历。四、练习与作业1、背诵大学一则中庸一则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