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金山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82516799 上传时间:2021-05-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2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上海金山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年上海金山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1年上海金山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1年上海金山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1年上海金山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上海金山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上海金山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上海金山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一、古诗文(40分)(一)默写(16分)1.苔痕上阶绿, 。 (刘禹锡陋室铭 )2.所以动心忍性, 。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4.是故 ,教然后知困。 ( 虽有嘉肴 )5.许多老一辈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研究,真正达到了柳永蝶恋花中的“ , ”的境界。【答案】1.草色入帘青(3分)2.曾益其所不能(3分)3.无限山河泪(3分)4.学然后知不足(3分)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4分)【解析】考察对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的掌握。注意汉字的书写不要有误,根据对古诗文的理解来,如:“帘”、“

2、曾”注意为通假字、“山河”容易误写成“河山”。“学然后知不足”主要不要漏字。另外最后一道主观题注意把握条件中的关键词“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境界”,在蝶恋花中上阙情景交融但只是表达主人公相思之情与忧愁沮丧、孤单凄凉的情感,可从下阙抒情句中寻找。“终不悔”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伊”字也暗寓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目标。与题干中的“无怨无悔”“专业研究”相一致,因此很明显应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6-9题(12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3、为砥,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央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甲乙两文都属于“记”,甲文的作者是(人名) ,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乙文作者的诗歌 。(2分)7.用

4、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3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甲文主要写以及潭中游鱼;乙文主要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 。(4分)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乙两文都是以游踪为行文线索来叙写内容。B.甲乙两文所写地点都是偏僻且无人问津之处。C.甲乙两文都借现实生活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D.甲乙两文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答案】6.(1)柳宗元(1分)(2)饮酒(其五)(1分)7.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3分)8.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2分)桃花源的生活环境(2分)9.C(3分)【解析】6.考察学生对基本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掌握。注意审

5、题,问的是甲文的作者。甲文中为小石潭记是唐代柳宗元所作。另外一个问到的是初中阶段所学到的乙文作者写的“诗歌”,注意不要写成文章的名字。首先从乙文内容来看,为唐代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初中阶段学过陶渊明的诗歌有饮酒、归园田居。7.考察学生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一定要注意句子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阡陌交通”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8.考察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理解掌握的能力。甲文中第段是在写潭中游鱼,也就是第段需要进行内容概括。第段由小丘到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乙文中题目给到的内容“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可知为第段的内容,而第段

6、由“土地”、“阡陌”、“鸡犬”、“男女衣着”等词汇可知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这是自然环境与生活情况的描写。9.考察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以及中心主旨的把握。C选项中都是借“现实生活”与原文不符。乙文桃花源记中是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不是借现实生活景物。(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强干县令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时,冬至日,各县致贺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索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 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7、。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日:“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 (沈括梦溪笔谈,有改动)【注释】蒋堂:人名。淮南转运使,官职。 使人:使者。即下文的“皂隶(旧时指衙门中的听差)”。苏子美,即苏舜钦。延誉:为他人扩大声望。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1)蒋堂初为淮南转运使( ) (2)皆投书即还( )11.下列对画线句理解正硕的一项是( )(3分)A.于是为了他回了一片答书,(使者)才离开。B.于是写了一片纸作为答书,(使者)才离开。C.于是为了要回一书信回答,(使者)就去了。D.于是就写了一片纸回答他,(使者)就去了。12. (1)皂隶“如此野狠”的具体行为表现是、(用原文回

8、答)(2分)(2)从上文可知,蒋堂是一位的人。(3分)【答案】10.(1)担任(2分) (2)返回(2分)11.B(3分)12.(1)(独不肯去)须索回书;(1分) 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1分)(2)判断力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有识人之明(善于识人) (3分,答对一点给2分)【解析】10.考察学生对150个文言实词的掌握。(1)“为”有“做”、“作为”、“在”“担任”等义。下文中“淮南转运使”为官职之意,此处应为“担任”。(2)此处需注意联系文章意思,切勿看到“书”就想到了“还书”。“ 各县致贺书,皆投书即还”意为“所属各县照例送贺信表示祝贺,都是送信的人放下贺信即返回”。此处为“

9、返还”之意。11.本题考察学生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句子中“为”、“之”“方”的意思。注意联系句子的语境义,此句意为“于是就写了一片纸作为答书,那吏人才离去”。12.本题考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1)需理解“如此野狠”的含义,此处说仆从如此蛮横无理,联系前文找到描写仆从行为的有关句子。即“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索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可知具体行为表现为“须索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2)审题,题目中问道蒋堂的人物形象,则可根据文章主要事件,并找出对蒋堂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有关的句子。从蒋堂通过仆从的性格特点就能准确

10、判断县令特点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判断力强或善于思考的人,从他写信告诉苏子美县令的为人可知他是一个有识人之明的人。【译文】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时,每年冬至节日,所属各县照例送贺信表示祝贺,都是送信的人放下贺信即返回。独有一位县令所派的人不肯随即离去,要求必须有转运使的回信;转运使身边的人劝他走,他都不听,以致呵斥驱逐也不走,还说:“宁可得罪,拿不到回信不敢回县里去。”当时苏子美在座,甚为吃惊,觉得奇怪,就说:“这做仆从的都如此蛮横无理,那县令可想而知。”蒋堂说:“恐怕不是这样。这县令一定是一位强干的人,能如此使人不敢怠慢他的命令。”于是就写了一片纸作为答书,那吏人才离去。苏子美回到吴中一个多月,收

11、到蒋堂的信说:“那县令果然是一位强干的人。”于是为他传播名誉,后来终于成为名臣。二、现代文(3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8分)小议“挫折”大自然里,树木饱经风吹雨打,折伤愈合后会形成疤节。结疤之处往往是它最坚硬的部位,它虽难看,却坚实地支撑着树木成长、直耸蓝天。每个疤节都是成长的见证,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正是此理。树木如此,青少年的成长亦如此。我们应当认识到,挫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幸,所谓的“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往往只是人们的愿望而已,“_”倒是司空见惯的。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挫折呢?面对挫折,要夯实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

12、们心灵世界的核心、精神世界的根系。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引领精神,指引方向,即使前路坎坷、境遇复杂,也能透过乌云阴霾,看到希望曙光。纵观古今成功之人,无不是在逆境中坚守信念,进而获得成就,正所谓“_”。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时,被朝廷降级,被人嘲笑不务正业,但他却不为功名利禄和嘲笑所动摇,最终获得成功。毛泽东在谈长征时曾说: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 从来没有的。”是什么让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在挫折苦难面前不畏牺牲,最终走向胜利?答案只有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挫折感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的是思维方式的较量。面对挫折,要建立正确思维方式。有的人面对挫折,

13、将其看成人生的另一个太阳,透过消极因素看到积极的一面,做真正的归因,不自我否定,不轻言放弃,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构建坚硬的心灵内核。而有的人面对挫折,习惯把挫折失败归因于“我无能”,自我否定,怀疑抱怨,甚至产生羞耻感、瓦解感,使精神颓废僵化,行动懒惰固封。“_”,道理就在于此。面对挫折,要增加韧性与耐力。成功与挫折往往仅有一步之遥。挫折必然是痛苦的,但挫折和苦难恰恰是人格、品行、才干的主要塑造者。曾用“墩墩苗”比喻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强调“ 要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抗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唯有在困苦中摔打锤炼,逆境中磨砺心智,才能实现大事难事中

14、见担当,逆境困境中见襟度,锤炼承受挫折的韧性与耐力。这种韧性与耐力是富有智慧的,是建立在洞察力、希望和乐观主义之上的,从而实现本领跃升、能力跨越、人格塑造。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用心应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在挫折中不断超越自我,铸就人生的辉煌!13.请选择适切的选项填入第段横线处。(3分)A.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B.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4.第段加点词“另一个太阳”在文中的含义是_(2分)15.上文的中心论点是:_。作者首先阐述_;接着从_、_、“要增加韧性与耐力”这三方面论述了对待挫折的方法。(9分)16.下列这段文字放在上文哪一段中最合适?请阐述理由。(4分)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具有超人的胆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卓越的治党治国治军才能,都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