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专题指导:围绕辩证思维开展写作训练(附范文)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2474654 上传时间:2021-05-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写作专题指导:围绕辩证思维开展写作训练(附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作文写作专题指导:围绕辩证思维开展写作训练(附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作文写作专题指导:围绕辩证思维开展写作训练(附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作文写作专题指导:围绕辩证思维开展写作训练(附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写作专题指导:围绕辩证思维开展写作训练(附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写作专题指导:围绕辩证思维开展写作训练(附范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作文写作专题指导:围绕辩证思维开展写作训练一切都会过去pk一切都不会过去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议论文论点切忌片面化、绝对化围绕辩证思维开展写作训练任其斌课程标准高中阶段写作要求提出:“能针对社会现象、生活现象,用议论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人、记事、状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并能恰当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扩展写作的内容。”高中阶段应该以议论文写作为主,发展学生的思辩辨力,要把辩证思维作为写作训练的核心。

2、写作议论文时,提出的论点要避免片面化、绝对化,说理论证要辩证,就必须学会从事物的两方面进行辩证思维,或一分为二地认识事物,或比较和其他事物的异同,或从侧面与全面、个别与整体的关系思考、分析,这样有助于全面认识事物,从现象到本质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从而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唯物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科学方法。学习辩证法可以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提高作文说理能力。一般来说,对论述的中心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时,可灵活运用一些哲学观点。如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万事万物总是处于运动、发展、变化之中,如果用静止的、孤立的眼光看待事物,就不能认识它的本质和规律。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

3、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2010年高考高分作文中舍小利以谋远就是以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成功范例。对于丹麦人将尺寸不够的鱼放归河中这种做法,作者认为“这却是丹麦人智慧的做法,让小鱼继续生长,日后才钓得到更多的大鱼。我想,这就是舍小利以谋远的体现吧。不局限于眼前的所得,而是思虑日后的保障,这才能得到日后的丰收。就像孟子说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一味去捕捉小鱼,往后就无鱼可求。唯有暂释眼前的小利方能成就日后的满载。”“舍小利以谋远,懂得舍得,谋求长远利益,才是发展之道。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正是提倡人们关注自然更长久的考虑,不因急于发展经济而难以谋远,不为未来更进一步

4、考虑。丹麦人将小鱼扔回河中,就是这样一种可持续的理念的体现,舍小利,方能谋远。”又如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在联系中把握问题的本质。就如2009年的高考作文题,郑板桥的书法因为它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有人称这种作品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有一篇“一”与“二”的作文就以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在与“二”的比较中,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一”是创新之举,“二”则含有跟风之作的嫌疑;“一”心态平和,“二”则心浮气躁;“一”是“阳春白雪”的孤独,“二”是“下里巴人”的热闹。结尾再辩证说理:“我也并不反对

5、在继承一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开创出另外的一,我所反对的只是一味效仿罢了。”此文观点新颖,见解独特,让人眼前一亮,自然获得高分。再如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事物具有多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如对陈光标高调慈善之举进行分析,既要看到他高扬慈善大旗弘扬善举的积极一面,也要看到他的高调行善与传统行善观念不谐所带来负面影响的消极一面,这样分析辩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就是一个矛盾题型,例文作者以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巧妙地化解了这一矛盾,并将看似对立的两方面进行转化,实现了有机统一。文章借对两句话的疑惑展开联想,列

6、举事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的道理,并藉此解决现实中的疑难问题,最后释然。文章立意高远,观点辩证,令人信服。佳作例文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张琛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一位哲人也曾说:“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的天地。”似乎有道理,我微微点头。而契科夫小说中一个人物的戒指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另一位哲人又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似乎也有道理,我有点迷惑了。细细想来,这两者看似对立的观点似乎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达到辩证的统一。过去已然成为历史,这是事实,而历史就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人的意志而转移或消失。

7、这是一定的。然而在人的主观世界中,过去确实可以不存在,因为人们可以主观将它“忘记”,从而“走进新的世界”。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历史的长河依然静静流淌。只是,一直生活在过去里的人无法开创未来。因为他们在现时止步,只是沉湎于过去种种而不能自拔,因而,他们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这也正是现今许多打着“老字号”旗子的企业却面临生存危机的原因。他们墨守成规,他们生活在过去曾经的美好的幻象之中,殊不知时代早已改变。他们不能清醒认识到,只有融入时代的新元素,注入新的活力,才能将“过去”继续传承下去。同样,抛开过去的人无法很好地走向未来。没有长久的积淀与孕育,没有岁月的洗刷和冲击,那么一定只是一具脆弱不堪、干瘪的空

8、壳,最终定会长烟一散,不复所踪。鉴往知来,只有充分地感知过去,认识过去,才能更好地珍惜现在,预知未来。邓小平曾说,要立足现在,放眼未来。说得真好。汉初的统治者似乎就深知这一点。秦亡汉兴,他们在思考,思考过去。最后他们立足现在,吸取了秦亡的教训,虽承秦制却政令宽简,轻徭薄赋并“清静无为”,并以他们朴实谨厚的作风放眼未来。这才有了“文景之治”,这才有了“光武中兴”。不禁又联想到了前些时日沸沸扬扬的“钓鱼岛事件”,不禁再联想到中国人民的愤慨以及一些人士的“抵制日货大行动”。我想,不论是之前的“侵华”行为的否认,还是针对中国领土的挑衅,历史会证明这一切,因为无论日方如何掩饰或嚣张,历史不容篡改,历史永远存在。然而“抵制日货”似乎又没那么必要,在经济一体化的当今世界,大家彼此相依,“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式的进攻方式实非明智之举。因为放眼未来,中日经济贸易的交往将会长久持续,有利于国民经济长久稳定地发展,是为大局。我释然。铭记历史,不代表止步不前;忘记过去,亦不代表忘乎所以。因此,一切向前看,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