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陋室铭》学案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2474368 上传时间:2021-05-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陋室铭》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陋室铭》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陋室铭》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陋室铭》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陋室铭》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陋室铭》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陋室铭》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陋室铭教案一、教材分析陋室铭选自部编版语文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本文共九句,81个字。以“惟吾德馨”立意,贯穿全文始终,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二、学情分析我的学生处于中等水平,经过前面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文言的方法,但在深入理解文意,挖掘内涵方面仍有困难,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学习。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相关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及其内涵,学习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语感,进而品味文章语言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2、,领略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实词“案牍”“鸿儒”等,“丝竹”的古今异义;“名”“劳”“乱”等词类活用;虚词“之”的用法);理清文章脉络; 反复诵读全文,领会陋室铭语言的精美。难点: 掌握托物言志手法,以及对本文内涵的情感体验。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40分钟):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吗?有谁知道唐人刘禹锡的故事?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他的故事: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

3、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超凡脱俗、情趣高雅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上,立在门前。2、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学生简单介绍作者生平,教师做补充: 刘禹锡(约772 约842),字梦得,号庐山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4、、诗人, 刘禹锡诗文俱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诗豪”之名由此得来。师生共同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诗句:望洞庭:湖光秋叶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识字教学:学生自由朗读,再抽读。1 学生自由朗读,列举本课重点生字词。(引导学生从字义角度理解记忆:馨、牍、儒)2 检查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的情况。(请同学朗读)温馨xn, 苔ti藓xin; 舌苔ti; 儒雅 r ,妇孺r ; 糯米nu; 懦弱nu ; 调素琴tio ;调查dio 案牍d ; 渎职d; 买椟还珠d找出其中的多音字,每个词再读两

5、遍。(买椟还珠: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把珍珠装在匣子里,匣子装饰得很华贵。郑国人就买下了匣子,把珍珠退还了。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3 听配音朗读,全班齐读。大家读的很整齐,声音也洪亮,可还有一点点不足,大家知道不足在那吗?)学习文章内容(1)解题:“陋”与“漏”的区别:“陋”,简陋的;“漏”,漏水,表示动作。“陋室”也是指其室名,还有“聊斋”“项脊轩”“饮冰室”。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2)“陋室”,简陋的房屋,请同学们齐读全文,边读边思考“陋室”真的简陋吗?并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概况其原因。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因

6、为“德馨”,所以不陋。(疏通句意,掌握“斯”“是”“惟”“吾”“德馨”。重点强调“是”表判断情况少,通常是指示代词;古代表示“我”的词语)(3)自由朗读全文,结合注释思考文中那些句子具体体现出了“德馨”?分别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居住环境)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否是表现作者的“德馨”?并说明理由。(a)居住环境:苔藓蔓延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b)此句两个动词“上”“入”用的好吗?好在哪儿?明确:“苔痕”能“上阶”,“草色”能“入帘”,化动为静,同时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苔藓、青草,写活了,赋予它们灵性,表现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使陋室呈现出清新与生机,表达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7、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作者不但不嫌弃居室简陋,反而喜爱,表现作者不追求物质享受。(交往人物)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 明确:日常交往方面,通过“有”和“无”作对比,表现出作者日常交往不俗。(b) 明确:互文,引导学生疏通句义(与我谈笑、往来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谈笑、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强调文言实词,“鸿儒”,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生活情趣)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a) 作者闲暇时都在干什么?(调素琴、阅金经)落实文言

8、字词 “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奏(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b) 会被打扰吗?为什么?(不会,“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 官府的)公文,文书;“形”, 形体、身体;以及明确:“丝竹”的古今异义,古: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丝绸和竹子。“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虚词“之”, 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 疏通句义: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使双耳扰乱,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突出使动用法)(d) 你们平时都在干什么?和作者相比较,体现了作者的生活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活情趣高雅)一同回

9、顾具体表现“德馨”的三个方面。第二课时:(40分钟)1、 全班齐读短文,简单回顾主旨句,表现“德馨”的三个方面。(3分钟)2、本文除了写“陋室”“我”以外,还写了什么?找出对应的句子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12分钟)(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明确:对偶句,山水、仙龙、名灵分别相对;本文以“山”“水”起笔,紧接着写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所以,以“山”“水”来比喻“陋室”,以“仙”“龙”来比喻“主人的德馨”。(类比)疏通句义:山不在于多高,有神仙(居住)就会出名;水在于多深,有蛟龙就会显灵。同时落实重点字词:在,动词,在于;名,出名、著名,名词活用做动词;灵:显灵,形容词

10、用做动词。(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明确:(特殊句式)宾语前置,有何陋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学生分享文中相关典故,如“诸葛庐”、“子云亭”,论语子罕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明确作者以先贤自比,暗示自己的胸怀抱负。3、全班同学齐读全文后,请同学们找出全文的主旨句?并说明理由。明确:形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文。引导学生探究其两层内涵:高尚的品德为陋室添光增彩;由于主人的品德高尚而忘却了其室陋。4、齐读全文,小组合作学习:(10分钟)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淡泊名利 (陋室不陋三方

11、面); 安贫乐道 (两次类比)。把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运用这一手法使得文章含蓄凝练、意味深远。试举出运用这一手法的相关例子。岁寒三友“松、竹、菊”高洁;“蜡烛”无私奉献;石灰吟清正磊落历史上具有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生志趣的贤士有哪些? (学生举例后,教师作补充。)如: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五柳先生传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渊明)5、自由朗读全文,然后分小组赛读,再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10分钟)明确:(找韵脚)句式工整,节奏分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语言精辟、凝练。朗读时,注重引导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有感情地朗读。6、自主学习刘禹锡的秋词,自己写一段赏析,同学之间再交流心得体会。(4分钟)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7、课后作业:自主疏通文意,落实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全文。(1分钟)七、 板书设计第一课时:居住环境清幽不陋德馨 交往人物脱俗 生活情趣高雅第二课时: 托物言志 陋室 德馨 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八、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