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最后一卷(十一)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2474361 上传时间:2021-05-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最后一卷(十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最后一卷(十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最后一卷(十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最后一卷(十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最后一卷(十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最后一卷(十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最后一卷(十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高考最后一卷)(十一)一.选择题2020年12月9日,我国北方首条大型跨海沉管隧道集群工程-大连湾海底隧道首节沉管成功沉放海底。海底隧道全长5.1千米,共由18节大型沉管组成,其中单节沉管重上万吨。图1为大连湾海底隧道剖面示意图。1.对大连湾海底隧道稳定性影响最大的是A.海水深度过大 B.海底淤泥过多 C.沉管质量过大 D.地质构造活跃【解析】结合大连湾海底隧道剖面示意图可知,海底隧道施工区分布有大量淤泥,淤泥质地较软,稳定性较差,对海底隧道的影响最大,B对;结合图中海水深度可知,海底隧道所在区域的海水较浅,对海底隧道的稳定性影响较小,A错;沉管质量大能够增加隧道的稳定性,C错;结合

2、所学知识和剖面图可知,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所在区域位于板块内部,地质构造稳定,D错。答案B2.推测与大桥相比,海底隧道 通车量更大 对航运干扰小 技术要求高 行车舒适度高A. B. C. D.【解析】与大桥相比,海底隧道位于海底,对海面船舶航行的干扰较小,对;海底隧道位于海底,施工难度较桥梁大,技术要求更高,对;通车量与桥面、隧道中路面宽度有关,错;行车舒适度与路面的平整性、行车视线等有关,海底隧道由于较封闭,行车舒适度相对较差,错。答案C3.修建大连湾海底隧道能够A.缩短大连市区至金州区的直线距离 B.大幅增加大连市区至金州区的车流量C.提高金州区的对外通达性,完善路网 D.快速提升金州区的城

3、市化发展水平【解析】大连市区至金州区的直线距离与交通线路的修建无关,A错;大连市区与金州区的车流量与两地的经济联系、产业合作、人口流动等有关,修建海底隧道能够方便两地的人口流动,不一定会大幅增加,大连市区至金州区的车流量,B错;修建海底隧道能够方便金州区的对外交通联系,能够完善该区域的路网,C对;城市化发展水平并不会因为一条海底隧道的修建而快速提升,D错。答案C图2、图3分别为某城市降雨和晴天状况下道路中部隔离带景观图。4.隔离带中铺设卵石的主要作用是A.促进水分下渗 B.便于植被附着 C.减小地面温差 D.美化城市环境【解析】卵石粒径较大,能够增加地表孔隙,有利于地表水下渗,A对;卵石质地坚

4、硬且较光滑,不利于植被附着,B错;结合景观图可知,卵石并没有覆盖整个隔离带,因此其对地面温差的影响较小,且卵石比热容较小,可能会增大地面温差,C错;隔离带铺设卵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美化城市环境,但这并不是隔离带铺设卵石的主要作用,D错。答案A5.与常规的绿植隔离带相比,图示隔离带特有的功能是A.截留降水 B.减轻城市内涝 C.保障行车安全 D.改善城市小气候【解析】图示隔离带与常规绿植隔离带均可以截留降水,改善城市小气候,但常规绿植隔离带在涵养水源等方面的功能更佳,图示隔离带在强降水条件下能够快速汇集地表径流,减轻城市内涝,B对,排除A、D;与常规绿植隔离带相比,图示隔离带的植被较矮,在夜间行车

5、过程中对来车远光灯的隔离作用较差,不利于安全行车,C错。答案B图4为某种产业不同时期转移方向示意图。6.图示产业最可能属于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资金密集型产业【解析】从图示产业转移的方向可知,该产业改革开放初期由海外向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20世纪90年代从海外和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转移,21世纪初期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该产业最可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答案C7.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该产业在我国转移方向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沿海地区环境承载力下降 B.中西部地区政策扶持C.中西部地区配套服务完善 D

6、.企业用工成本的上涨【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该产业在我国转移方向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为了降低用人成本,企业生产线从沿海逐步向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答案D8.该产业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助于A.增加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 B.带动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增加就业C.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 D.快速提升中西部地区工业技术水平【解析】土地资源承载力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有关,产业转入并不会增加转入地土地资源承载力,A错;产业转移能够带动转入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够为转入地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B对;结合第6题

7、分析可知,该产业最可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该产业的转入会增加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C错;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转入该产业并不会快速提升中西部地区工业技术水平,D错。答案B与乌鲁木齐相比,库勒尔海拔较高,且发育了大面积绿洲。图5为我国天山某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9.图中南坡山地草原上限高于北坡,是因为南坡A.地形坡度小 B.土壤更肥沃 C.热量条件好 D.降水条件好【解析】该山地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山地草原上限高于北坡是因为南坡热量条件好。答案C10.图中云杉林只分布在北坡的主要原因是北坡A.属于向阳坡,热量条件充足 B.受山谷风的影响,多夜雨C.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8、D.受西风带影响,多地形雨【解析】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向西敞开,西风带来丰富水汽,使天山北坡地区多地形雨,形成针叶林带,树种以云杉为主。答案D11.与乌鲁木齐相比,库尔勒能够发育大面积绿洲的主要原因是该地A.水源补给面积广 B.人口密度较小 C.地形相对平坦 D.土地面积较广【解析】从示意图可看出,总体上天山南坡坡度较北坡小,汇水面积较北坡广,A对;库尔勒人口密度较乌鲁木齐小,但这与当地绿洲形成无关,B错;结合所学知识和示意图可知,两地均位于盆地地区,地形相差不大,C错;土地面积与绿洲形成关系不大,D错。答案A二.非选择题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 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

9、西北部两省交界处,主峰黄岗山海拔2160.8米。武夷山是福建、江西两省重要的林区。大红袍(别称武夷岩茶)是中国的特种名茶,产于武夷山,属乌龙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材料二 2005年以前,当地居民种茶积极性并不高,茶业行业还需要政府的补贴,但之后由于一系列的市场运作行业利润一路走高,武夷山市茶园面积从2006年的10万亩(1亩666.67m2)变成2014年的18万亩,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2014年年底至今,武夷山市共查处违规茶园29900多亩,基本上将违规茶园全部整治,在原地补种阔叶树。图9为武夷山脉位置图。 (1)简析武夷山种植茶树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解析】

10、武夷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和降水适宜,雨热同期,适宜茶树生长;海拔较高,垂直分异明显,可种植茶树的品种多;另外,山区多云雾,排水条件好。【答案】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气候温和,适宜茶树生长;(2分)降水量适宜,且山区排水条件好;(2分)多云雾,空气湿度大利于茶叶生长;(2分)海拔较高,气候垂直差异大,适宜多种品种茶树生长。(2分)(2)分析武夷山毁林种茶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8分)【解析】茶树比一般树木的根浅,水土保持能力较差,毁林种植茶树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雨季雨水冲刷,容易导致泥石流或山体滑坡频发;土层变薄,导致岩层裸露。【答案】茶树根浅,需水量大,涵养水源的能力弱,保持

11、水土的能力差,容易造成水土流失;(3分)雨季,种植茶树的土壤存水能力差,较多的雨水流入河道,使河道内水位明显上升,容易发生泥石流或者山体滑坡;(3分)山体表层土壤逐年变薄,导致岩层裸露。(2分)(3)简述为促进武夷山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6分)【解析】结合材料,从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综合整治、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分析。【答案】完善监管巡查机制;(2分)对违规开垦的茶山进行综合整治,推进茶园生态建设;(2分)加强宣传教育,科学发展茶产业。(2分)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2020年11月18-19日,强温带气旋肆虐我国北方地区,从塞北戈壁至东北地区,多地变身茫茫雪海。从

12、监测数据上看,内蒙古中东部出现猛烈降雪,尤其是锡林郭勒盟、赤峰和通辽三地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雪,局地降水量更是超过20毫米乃至超过30毫米,为大暴雪-特大暴雪级别,再加上气温较低,猛烈的降雪使得地面覆盖了大片积雪。图10为此次温带气旋形成示意图,图中等压线单位均为百帕。(1)分析温带气旋从初生阶段到发展阶段的变化过程。(8分)【解析】结合图示信息,从等压线分布、风力、降水、锋面位置和移动方向等方面分析。【答案】闭合等压线増多,低压中心气压比四周更低;(2分)等压线密度增大,风进一步增强;(2分)冷、暖锋进一步发展,锋面降水强度増大,降雪(雨)区域扩大;(2分)冷、暖锋锋线夹角进一步缩小,锋面气旋控

13、制区域进一步扩大,整体向偏东方向移动且速度加快。(2分)(2)简析此次温带气旋过境造成内蒙古中东部降雪大于西部的原因。(8分)【解析】温带气旋过境,内蒙古中东部降雪量大于西部的原因主要从温带气旋发展情况和暖湿空气输送的水汽量等方面分析。【答案】受西风影响,温带气旋在内蒙古境内从西向东移动的过程中,发育越来越成熟,(2分)冷、暖气团相遇后的上升运动更强烈,因而越向东降雪量越大;(2分)温带气旋东移过程中,等压线密度増大,南侧的暖湿气团越来越强大,(2分)并且越靠近海洋,南侧暖气团的湿度越大,输送给温带气旋的水汽越多,导致降雪不断増大。(2分)(3)分析此次北方大范围暴雪带来的有利影响。(8分)【

14、解析】受冬季风影响,我国北方冬季降水一般都比较少,加上近年来气候变暖,干旱、风沙等灾害天气频发,因此北方大范围暴雪带来的有利影响可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分析。【答案】降雪能补充土壤水分,缓解旱情,有利于牧草生长;(2分)降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尘,能够减少北方的沙尘天气;(2分)利于防寒设备产业和冰雪旅游产业等的发展;(2分)积雪覆盖并融化,有利于缓解当地偏暖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2分)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丽江位于云南西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已经迅速成长为丽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景区是丽江的两个重要旅游地。玉龙雪山位于丽江市北部,属于横断山系

15、,是我国分布最靠南的一座雪山。通过对77位游客调查发现,61.19%的游客认为丽江古城对他们吸引力最大,玉龙雪山(23.96%)其次,而实际上这些游客中的99.38%参观了丽江古城,78.96%参观了玉龙雪山。从旅游资源角度,分别分析丽江古城与玉龙雪山的旅游吸引力和游客实际参观比例差异的形成原因。【解析】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分别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丽江古城靠近城市,由于游览丽江古城对游客的体质要求低,且丽江古城交通通达度高,因而到丽江旅游的游客绝大多数参观了该景区。游览玉龙雪山对游客的体质有一定的要求,且玉龙雪山远离城区,旅游吸引力较低,但其具有较高的科学和美学价值,游客实际参观比例较高。【答案】丽江古城为人文旅游资源,(2分)旅游活动对旅游者的体质要求低,旅游吸引力高,且丽江古城靠近城市,交通通达度高,游客实际参观比例更高。(3分)玉龙雪山为自然景观,(2分)旅游活动对旅游者的体质要求高,远离城区,旅游吸引力较低,但景观较独特,游客的实际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