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风筝》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182438882 上传时间:2021-05-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风筝》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风筝》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风筝》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风筝》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风筝》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风筝》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风筝说课稿一、说教材和学情(一)教材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 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 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 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 “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 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

2、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二)学情风筝 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 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 20 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 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而且我班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 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二、说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根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的基本精神, 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

3、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 :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讨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2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放在对 “精神虐杀” 一幕的理解以及浓浓亲情的体验上; 将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 结构的别致, 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加上农村学生基础差的

4、特点 , 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 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 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满天的风筝进行对比阅读. 这里我重点说明第二课时。三、说教学方法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 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 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 所以多读课文, 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 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 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 同时借助于录音机

5、、 图片以及其它多媒体教学手段, 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体现课堂民主、 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四、说教学程序及策略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首先,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阳春三月放飞风筝的情景, 并配以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导入词:岁月的书签一页页翻过, 我们的年龄虽早已离开了童年的范围, 但那些关于童年的零零碎碎, 总会在空闲时候, 或睡梦中, 一幕幕重现脑海, 即便霎那的遐思, 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乐。 风筝给单纯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快乐, 这快乐化成一段长久记忆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铭刻于鲁迅的心中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

6、未开台先叫座, 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二)与文本对话 落实重难点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而朗读全文, 既积累了词语, 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 所以我让四名学生美美的来读课文, 利用古筝曲 高山流水 做背景音乐、 渲染气氛,让学生边听边思考:0全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1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从而将课文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层面。2 “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哪件事?具体是怎样的?这

7、一段“精神的虐杀”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两个呼之欲出的人物。 “我”的盛怒和蛮横。小兄弟的惊惶与瑟缩,两种心境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因而抓住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这一情节,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 展示自我的舞台, 解放其思想和个性, 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 ,在“乐中学” 。同时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铁不成钢的手足亲情. 从而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3 . 我当时为何要这样?现在想来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阅读全文, 划

8、找相应词句后, 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4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这说明了什么?(三)与作者对话感悟主旨读了本文之后让学生谈谈: “此时如果鲁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可能会说: 你有错就改,严于自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能会说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也可能会说不要再责怪自已了, 那不是你的错, 而是社会造成的等等。通过想象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最后教师加以总结: 风筝 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叙写了一段人间真情, 它似一曲温馨的歌谣 , 让我们沉浸于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中。最后,在学生欣赏山东潍坊风筝节的喜悦氛围中结束全文。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风筝上压着鲜红的“精神虐杀” ,一边是“我”不许弟弟放风筝,一边是弟弟的而且板书简洁明了, 形象地体现了痴迷风筝,这承载着童年梦幻的风筝展现了浓浓的亲情, 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附板书设计:风筝用心爱心专心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