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82418517 上传时间:2021-05-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5.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甘肃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甘肃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甘肃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甘肃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甘肃省第二次高考诊断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历史高度认同和未来发展责任担当的体现。节俭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受到无数贤者仁人的推崇。探讨节俭的价值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节俭是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财富增加的基础和保证。要提高生产力水平,就必须进行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要求

2、人们不能把上一生产过程的劳动成果全部用于消费,也就是要求人们必须有节制地消费。这样,这部分留存的物质财富就可以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储备和资金支持。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的财富是一个有限的确定的量,这个有限的确定的量,被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积累和消费在社会财富总量中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节俭是合理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观念和行为。节俭强调根据社会条件和个人状况,进行有节制的消费。这种有节制的消费,为再生产的进行积累了物质和资金。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把节俭看作“社会的恩人”,北宋苏轼赋诗强调“富国由崇俭”,都是就节俭对于经济发展的价值而言的。节俭是自主人格形成的动力。“节俭”意为“节约俭省”,从

3、词源学意义上讲,节俭本身为一种克己文化,是人们对自身的约束和限制。虽然今天人们对节俭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在生活消费领域,认为节俭是进行日常生活消费时根据消费需要和收入水平进行的必需消费和可支付能力消费,但我们不能忽视这种消费理念深层次的文化意蕴。节俭以人的判断力和意志力为支撑,依靠人的自我约束能力对消费什么、怎样消费进行选择,这种对消费欲望的控制,逐渐形成一种自制力。这种自制力是对自身情况和社会要求合理分析后进行的行为选择,能使自身情况和社会要求形成最佳互动的便去实践,反之则放弃。这种自制力的培养,会逐渐折射到包括消费的各种行为上,使人有约束自身心性的勇气和毅力。可以说,节俭精神的传承,使人们学会

4、自觉约束自己的欲望、抵制外界的干扰,使人能自由地控制自己的思想。这种自由意志的实现,不能不说是节俭最深刻的价值所在。节俭使社会和谐有了最基本的保证。节俭的人,能很好地谋划自己的生活,不会为了满足自身的口腹之欲行偷盗抢劫之事,社会少了许多不安定因素,社会和谐便有了最基本的保证。家庭中,如果每一个成员都按照节俭的要求,勤于劳作,控制自己的私欲,不贪不占劳动成果,在利益面前不争不抢,在收入范国内合理开支,和谐的家庭关系便由此而生。社会生活中,人们如果以节俭的姿态,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选择消费品,不因个人经济状况优越而过多占有物质资源,就有可能避免剥夺他人拥有相应消费品的机会。这实际是节俭对过程公平理念

5、的体现。至于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爱物惜物”“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是提倡人们以自然界的规律为依据,控制自身的消费行为,这岂不是节俭美德让生态良好的消费理念?节俭从微观层面看是一个人在可支付能力范围内的精打细算,从宏观层面看则是一个国家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统筹规划;从表层看是对消费欲望的克制,从深层讲则是对人性的锤炼;从短期看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润滑剂,从长远看则是人类获得与自然友好相处的资本。节俭是一种美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重新审视节俭这一传统美德的价值,继承与创新节俭文化,是时代的要求和文化传承的必然。(摘编自褚海萍中华民族传统节俭美德的价值解读)l. 下列关于原文

6、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探讨节俭美德的价值,是树立文化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需求。B.“节俭既能为扩大再生产提供支持,又能积累社会财富,可见它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C.只有传承节俭美德,才能使人在进行日常消费时独立自主地作出合理的消费选择。D.重新审视传统节俭美德的价值,是为了创新发展节俭文化,这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2.下 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与作者反对无节制地消费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重点分析了节俭美德传承的价值。B.文章第三段,从文化意蕴的角度,由表及里地讨论节俭与自主人格形成之间的关系。C.文章末段,以对举方式阐明节俭对个

7、人发展、经济建设、社会和谐和生态保护的意义。D.文章论述脉络清晰,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递进推进,最后补充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待节俭精神的传承,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节俭传统的高度认同。B.作为经济概念,有节制的消费是社会财富增加的基础和保证,北宋苏轼已认识到这点。C.古人反对竭泽而渔、焚林而猎,其实是节俭美德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生动体现。D.节俭是尽量控制人的消费欲望的有节制消费,这会严重束缚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题。材料一: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

8、民心的教育扶贫惠民工程,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括所有为在校学生提供的、与上学相关的直接资助和补助乃至费用减免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使得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中国学生资助工作形成了普惠与特惠相结合,从学前至研究生各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体现出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特困群体和特殊专业的倾斜,做到“应助尽助 ,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摘编自王建学生资助制度构建反贫困链条)材料二:20世纪以来,“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关问题

9、不断受到关注,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因应之策,以减少甚至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其中,教育领域采取的措施最为全面。在此过程中,不同国家根据自身历史、现状以及承受能力等,各有侧重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担负着教育大国所必备的庞大教育财政支出。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别和家庭差别影响着大批学生接受公平的教育机会,中国政府历经四十年的努力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教育权利和公平的教育机会。学生资助政策一方面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平等地行使受教育的权利,并通过不同资助方式确保其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还通过资助政策中各种各祥的激励措施,给予每一个个

10、体奋发向上、努力拼搏从而收获个人成长的平等机会。政府作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者,确保了教育起点的公平正义以及教育过程的公平正义,这对于最终实现教育结果公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摘编自曲绍卫等大国教育公平:中国学生资助政策改革四十年回顾与展望)材料三:近十余年来,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学生资助规模不断扩大。在资助政策帮助下,数以千万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充分做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如在2007- -2018年,国家投入的资助资金持续增加,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等各教育段,全国累计资助资金

11、总额14467. 35亿元。资助金额从2006年的191.16亿元,激增至2018年的2042.95亿元,增长了9.69倍,年均增幅21.83%。在资助资金的保障下,2007- -2018年,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等各教育段全国累计资助学生(包括幼儿)9.69亿人次。资助学生(包括幼儿)从2006年的2525.19万人次,增长至2018年的9801.48万人次,增长了2.88倍,年均增幅11.97%。加上营养膳食补助受助学生3700万人,2018年合计资助学生达1.35亿人次。学生资助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还体现在学生资助占比的持续攀升。资助占比,是学生资助资源保障能力

12、的集中体现。其中,就学生资助占教育投入比例而言,2007-2018年,全国教育经货总投入为34.11万亿元,全国资助资金总额14467.35亿元,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4.24% ,呈现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摘编自余子侠等新中国学生资助的历史回顾与反思)4.下列对材 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学生资助工作是我国教育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应助尽助”,解决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学生的上学问题。B.学生资助工作能确保教育起点的公平正义以及教育过程的公平正义,因此也能使得家庭困难的学生享有教育结果公平。C.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别和家庭差别影响着大批学生接受公平的教育机

13、会,“贫困代际传递”相关问题受到政府持续关注。D.2007-2018年,国家投人的学生资助资金持续增加,随之,各教育段全国累计资助学生(包括幼儿)也增长了2. 88倍。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学生资助除了对困难学生进行直接资助和营养膳食补助外,还包括费用减免政策:这对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是一笔庞大的教育财政支出。B.世界各国政府采取措施来减少甚至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这种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彰显了人们对公平正义价值的积极探索与追求。C.学生资助政策-方面通过资助保障家庭困难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通过激励措施给予家庭困难学生收获个人成长的平等机

14、会。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历时四十年构建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极大彰显了学生资助政策在促进教育公平中的重要意义。6. 目前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满满一打 英毛姆没什么事可做,我就眺望一个从远处朝我走来的人。等他走近,我才看出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个子。他走过几步,犹豫一下,转过身来,走近我坐的那条长凳,伸出一只手轻触帽檐向我致意。我注意到他戴着两只破旧的黑手套,猜想他大概是个困窘的鰥夫。“对不起,先生。”他说,“能给我根火柴吗?”“当然可以。他便在我身旁坐下来。我在摸寻兜里的火

15、柴,他从口袋里掏摸出一包金光牌香烟,可是面色沉了下来。“糟糕透啦!连一根烟卷也没剩下。”“我敬你一支吧。”我微笑地答道。我取出自己的烟盒,他拿了一支。“纯金的吗?”他问道。我把烟盒关上,他顺手在.上面嗒地轻弹一下:“这种玩艺儿我从来也留不住。过去我有三个,全给人偷啦。”他是个干瘪的小老头,两只暗淡的蓝眼珠,满脸皱纹。我说不上他多大岁数;可能三十五,也可能六十。“您这是头一次来爱尔松吗,先生?”他问我。“过去也来过。”“我敢斗胆说一句,我还从来没到过的海滨休养地不多哩,爱尔松数第一。爱尔松给我留下非常美好的回忆,先生。我曾在圣马丁教堂举行过婚礼哪。”“真的吗?”我轻声说。“一场十分幸福的婚姻,先生。”“很高兴听到这件事。”“那次婚姻维持了九个月。”他若有所思地说。这句话倒还断鲜,很显然,他要大谈其婚姻史了。谁知他什么也没说,微微叹口气。最后还是我打破这阵沉默。“看来这儿没有多少游客。你不觉得这有点凄凉吗?”我说。他转身冲着我,把一只戴黑手套的手往我的胳臂上一搭。“是凄凉。可就因为凄凉,一线阳光才特别受欢迎。”他把手放回去,站起身来,说:“好了,我不再耽误您的时间,先生。很高兴跟您相识。”他很有礼貌地摘下那顶脏帽子行个礼,就信步走去。次日下午,我正坐在海边,他迈着蹒跚的小步子朝我走来。这次,他没有犹豫就直截了当坐在我旁边了。“咱们又见面啦,先生,世界可真小。如果不打扰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