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82308739 上传时间:2021-05-12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45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精选]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精选]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精选]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精选]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章 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汪安佑 教授,资源环境经济学,本章提要,主要讨论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 自然资源利用制度 自然资源管理制度 自然资源储备制度,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述,“新制度经济学” 是奥利弗威廉姆森在1975年的文章中最早提出来的。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注意从现实世界存在的问题出发,而且注重从微观角度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以及对经济的作用。 一、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罗纳德科斯 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 提倡经济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单纯的课堂教学。 道格拉斯C诺斯 制度变革与美国经济增长、西方世界的崛起:新经济史、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 1870

2、-1914年的投资市场:国民市场的发展一文被认为是制度“创新”理论的重要开创性著作,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述,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形成 最早发端于科斯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 科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对传统的理论中不考虑交易费用的假定和相关的结论进行了意义深远的修正和澄清说明。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 从全新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外部性问题,得出了后来被乔治斯蒂格勒最早称作“科斯定理”的结论。 这两篇文章提出的交易费用、产权界定、企业和市场的最优规模与界限、外部性的解决思路以及这些问题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都为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和形成

3、奠定了基础。 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在科斯观点的启发之下,从不同角度发展出一系列对经济制度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和著作,最终形成今天所看到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述,三、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理论体系建立在关于“经济人”行为的两大基本假定和一个基本信条基础上。 第一个基本假定是“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第二个基本假定是人的行为是“理性人”。 基本信条则是市场充分自由竞争将能够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达到最好的程度。 (一)“有限理性人”假定与制度 由于人们的理性有限,对未来的不确定因素也不能完全了解,甚至无法为不确定因素给出一个概率分布函数。 由于理性

4、有限,人们不可能判断一个人的自利行为是否是损人利己的行为,并对此做出迅速的反应,因而凭借说谎、欺骗、毁约等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的行为就可以得逞 人们需要设立规章制度和安排来规范人的行为,建立良好的秩序,(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与制度 威廉姆森认为,有些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会采用非常微妙和隐蔽的手段,会使用狡猾的伎俩。 实际的人是在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的。要研究现实中人的活动,就必须研究现实中的制度。 (三)主张引入制度因素的分析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把影响经济行为的制度高度地简化了。 企业制度被简化为一种生产函数,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关系被产量与资本、劳动和技术等变量之间的函

5、数关系所掩盖; 市场制度被简化为供求曲线,市场交易活动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需求、供给和价格之间的数学关系。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试图改变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格局。 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运用于研究包括法律、企业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文化等制度在内的“制度结构”。 把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拓展到人与人的交易活动。,(四)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 交易成本就是为了完成交易活动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成本。 包括搜寻或得到信息的成本、协商谈判的成本、签订契约的成本、检查和监督交易过程或索赔的成本等。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认为,交易成本构成了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它往往比生产活动的成本更重要。 交易成本概念最

6、初是指协商签订契约以及契约签好以后付诸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们将交易成本概念广泛地运用于经济、法律、社会、历史和政治等研究领域,使交易成本概念普遍化了。,第二节 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一、自然资源利用制度 制度包括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 正式规则:指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及由这一系列规则所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以及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和个别契约。 非正式规则:指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规则。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制度一经形成,就会对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7、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作用。 自然资源利用制度:指人们在自然资源利用的过程所形成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 包括在自然资源利用中形成的惯例或者是规范化的行为方式,它们与特定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过程密切相关; 也包括在自然资源利用中形成的正式规则,它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等基本特征,并主要由法律法规、组织安排和政策得到体现。,第二节 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二、自然资源利用制度的类型 1、按自然资源配置方式分 完全政府行政配置: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力高度集中,行动动力主要来源于对经济当事人行为的限制以及精神的鼓励。 完全的市场配置:自然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力较为分散,信息流转途径以横向传递为主; 混合经济:自然资源的配置兼

8、有完全政府行政配置和完全市场配置的特点。 2、按自然资源利用制度内含的产权特征分 排他性产权:指如果某人对某自然资源拥有产权,他人对同一资源就不应具有同样的产权。 社团产权:指某个人对某种自然资源行使某一权利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资源行使同样的权利的产权。 集体产权:指产权是由某一个集体来行使,由集体的决策机构以民主的程序对权利的行使作出规则和约束。 可交换的产权:指产权可以在经济当事人之间进行交换和转让。 私有产权:指权利的行使完全由私人进行决策,其产权内容包括关于自然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这些权利可以由一个人掌握,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人拥有。,第二节 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三、自然资源利用制度的功能

9、1、激励功能 合理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制度会引导人们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2、配置功能 一定的制度安排也就使资源得到了相应的配置,进而影响到资源的利用效率。 3、约束功能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制度的约束功能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指经济当事人在制度规定范围内进行决策; 其二是对超过制度约束边界的经济当事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4、保障功能 制度安排,能有效地起到保护经济当事人权益的作用,从而使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合理而又稳定的预期,使不确定性降低到最低程度。 5、利益分配功能 制度是关于利益分配的规则,进而形成正的或负的收入效应。,第二节 自然资源利用制度,四、自然资源利用制度变迁分析 制度形成的过程

10、就其实质而言是人们为响应获利机会采取行动从而使现行制度发生变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用下图表示。,1、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如制度环境的变化,使得现行制度安排不再是最优的制度安排,从而引起制度的不均衡。 2、面对制度不均衡因素导入所形成的获利机会,制度变迁主体即制度活动主体能否出现对制度变迁而言极为重要。 3、在制度变迁主体出现之后,变迁主体对制度变迁的诸方案进行费用收益的对比分析即经济可行性研究,其结果如何对制度变迁能否继续进行至关重要。 4、制度变迁主体对多种制度变迁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选择了较为理想的制度变迁方案后,能否变迁,尚取决于变迁集团内部的合作问题是否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以及变迁能否得到非变

11、迁主体的响应包括变迁主体与非变迁主体相比,其力量是否足够强大。 5、外部利润开始出现到外部利润内部化的制度安排建立完成,这一期间存在着时间间隔,即制度变迁滞后于潜在利润的出现。,第二节 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五、自然资源配置方式 (一)自然资源的市场配置与市场失灵 1、竞争不足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 竞争不足或垄断的存在,为生产者通过在市场上减少产量提高价格并借此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创造了条件 2、信息扭曲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 信息扭曲,必然导致人们理性地从事不合理的行为,并使资源配置缺乏公平和效率。 3、外部效应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 外部效应造成了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相一致,导致实际价格不同于最优价格,较

12、高的交易费用和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市场机制无法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4、产权不明晰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 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要求资源产权明晰、排他、安全、可执行及可交易,这是市场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 5、交易费用过高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 如果交易费用超过了交易收益,市场运作就会缺乏效率,市场也就难以建立。,(二)自然资源的行政配置与政府失灵 政府行政配置资源成为可能,还需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1)政府行政配置资源的效果必须优于市场配置的效果;(2)政府行政配置资源所得到的收益必须高于其成本。 资源的政府行政配置具有如下特点: 资源利用决策高度集中,而决策的贯彻又需要借助于特定的行政体系; 资源配置

13、信息的传递主要是纵向运动; 资源配置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对权威的服从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资源的政府行政配置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如拥有相关自然资源较为充分的信息。 即政府的政策经常导致资源的浪费性使用和自然环境的退化,也就是说存在着可能的资源政府行政配置失灵。 在确定资源的政府行政配置时需要对其优点和缺点加以详细的分析以决定政府是否应该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三)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 1、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一致。 如果在社会经济目标函数中侧重于考虑公平,则资源配置中政府行政干预的比重可能就会较大; 如果对效率的追求高于公平,则在选择资源配置方式时将更多地

14、考虑给予资源利用者以较多的利益刺激。 2、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要重点解决的社会问题必然会有所差异。 3、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应该充分考虑到资源的属性。 如果不能根据资源的属性选择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则难以发挥资源应有的效率。 4、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应与文化背景相吻合。 如在崇尚自由、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下应该更多地考虑选择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第三节 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一、自然资源管理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管理学派的发展 古典学派: 从管理职能给管理定义,研究和论述管理人员如何协调集体和发挥组织力量的方法; 行为学派: 其基础

15、是,管理必须通过别人来做工作,管理实际上是行为科学的应用; 管理科学学派: 应用科学的方法论解决生产和作业管理问题。该学派着重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强调技术问题,而不是行为问题。,新的管理学派 把社会的各级组织作为协作系统来管理的社会系统学派; 把决策作为贯彻管理全过程的决策理论学派; 从系统观点考察和管理企业的系统管理学派; 以管理经验为研究对象的经验主义学派等。,管理学派的发展趋势: 管理对象的分化 管理方法的发展 由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到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与管理。,(二)自然资源管理,1、过去着重于利用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而对生态环境管理重视不够。 1974年联合国环发委在墨

16、西哥形成共识: (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 (2)通过发展以满足人类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 (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2、提出“环境管理” 1974年,休埃尔编写的环境管理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了专门论述,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3、自然资源管理: 是指人类社会或有关部门为了平衡自然资源供给与需求关系,根据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采取经济、社会、生态、科技等管理手段,以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规范人们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行为,从而实现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二、自然资源管理的目标,1、生态环境效益目标 2、经济效益目标 3、社会效益目标 4、防灾、减灾目标,1、从管理主体分: 政府行为的自然资源管理 企业行为的自然资源管理 2、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分: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 3、从自然资源管理的手段分: 自然资源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律管理、技术管理。,三、自然资源管理分类,四、自然资源行政管理,(一)自然资源行政管理的涵义与特点 自然资源行政管理:是指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