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第二讲企业的环境管理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82308200 上传时间:2021-05-12 格式:PPTX 页数:43 大小:417.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第二讲企业的环境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精选]第二讲企业的环境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精选]第二讲企业的环境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精选]第二讲企业的环境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精选]第二讲企业的环境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第二讲企业的环境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第二讲企业的环境管理(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企业的环境管理,1214wendang,一、企业环境管理的经济学分析,1, 一个真正的企业总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其行为准则的,由此造成的后果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方面有二: 首先,利润最大化不断推动企业完善自身的管理。 其次是企业的技术进步,尽管企业发明或者引进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核心设备的动机是追逐更多的利润,但这类努力通常与环境保护并不相悖,在不同程度上总会有利于环境。 但总的说来处于企业的本质,它在污染治理中不大可能扮演积极的角色。,2,针对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企业对策: (1)在治理污染和交纳排污费之间进行选择: 如果治理成本大而排污费小,企业会倾向于交排污费而不愿自己动手

2、(2)在地方拥有较为严格的环境管理时,企业被迫服从环境规则,而且会从各方面降低执行的成本。如果规则有漏洞,企业也会以钻空子的方式节约开支,其中典型的行为就是钻浓度指标的空子。 (3)在地方环保规则健全而又严格的情况下,使污染治理的成本和原先的企业经营效益,部分企业的盈利水平会受到较大影响。在此情况下,会发生企业倒闭或资金外流的现象。 (4)对于企业社会而言,最好的污染治理途径就是通过完善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企业对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二,企业的环境合规遵守环境标准,1,环境标准的概念: 环境标准就是有关污染控制、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从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出发,为获得最佳的环

3、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经有关部门批准,赋予法律效力的技术准则。,2,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标准按照适用范围划分共有两级: 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 按照环境标准的内容划分: 环境标准划分为五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方法标准、标准样品和基础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 以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并考虑政治、经济、技术条件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规定。 环境质量标准是各类环境标准的核心; 国家环保政策的综合体现; 环境规划、计划、污染物控制、环境管理及环境评价的依据;,案例分析 我国大气质量标准中对氟化物质量标准指数的规定在2012年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4、中才删除,但是需要到2016年新修订的标准施行后才正式执行。在我国,氟化物很久以来都只属于局地大气污染物,是包头等地区的特征污染物,但一直以来将氟化物纳入国家标准,这样带来对全国范围内的监测成本是十分可观的。 同时增加了PM2.5的指标,更加充分发映实际的空气质量。,(2)污染物排放标准 依据环境质量标准及污染治理的技术经济条件,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危害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进行控制的标准。 基于质量的排放标准 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案例分析 美国的有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有害大气污染物是指能够或可能引起死亡率增加或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截止2014年4月,已有1

5、88 种污染物被列入名录,其中常见的包括金属汞、铍;无机物砷;有机物苯、氯乙烯;颗粒物石棉尘;放射性物质氡。 一般排放标准的制定原则是最大程度地减少有害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新源的排放标准严于现源,对于新源来说,排放标准的严格程度不低于同类污染源中采用最好的控制技术的污染源所能达到的控制水平。 这些污染源包括重点源和小源,其中重点源是指每年排放的单项污染物在10t以上或每年排放的组合污染物在25t以上的固定源或固定源群;小源是指不属于重点源的排放有害污染物的固定源。对于小源,环保局允许应用一般有效控制技术或管理方法来减少有害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案例分析: 生活污水(51%) 污水(再生水) 部分工

6、业污水(49%) 截留的雨水(极少) 所含污染物:常规污染物、重金属、溶解性盐类、难降解有机物、致病菌、病毒、寄生虫卵 污水灌溉一般是指以经过适当再生工艺处理并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的污水为水源所进行的灌溉 大型污水灌溉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大中城市的近郊区,如北京污水灌溉区、天津武宝宁污水灌溉区、辽宁沈抚污水灌溉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分类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补充水源水质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火电厂SO

7、2排放标准的发展,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给出了三个时段的SO2排放浓度限值,表2 SO2排放浓度限值 mg/m3,1 该限值为全厂第I时段火力发电锅炉平均值; 2 在本标准实施前,环境影响报告书已批复的脱硫机组,以及位于西部非两控区的燃用特低硫煤(如炉燃煤收到基硫分小于0.50%的坑口电厂锅炉执行该限值); 3 以煤矸石等为主要燃料(入炉燃料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小于等于12550 kJ/kg)的资源综合利用火力发电锅炉执行该限值; 4 位于西部非两控区内的燃用特低硫煤(入炉燃煤收到基硫分小于0.5%)的坑口电厂锅炉执行该限值;,我国陶瓷工业现状,我国素有“陶瓷王国”之称

8、,是世界陶瓷最大生产国,约占世界份额半壁江山,也是主要的陶瓷出口国 目前,中国有近3000多家建筑陶瓷厂、8000多家日用陶瓷厂、1000多家卫生陶瓷厂和1000多家特种陶瓷企业,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陶瓷小手工作坊。 据统计,中国现年产日用陶瓷约120多亿件,陈设艺术瓷40多亿件,占世界总产量65%以上;陶瓷砖约35亿m2,占世界总产量50%,存在的问题,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 现有的排放标准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现行陶瓷工业执行的标准从内容和从排污控制上都无法体现对陶瓷企业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不利于针对陶瓷企业点多、面广、污染重、技术设备落后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 我国陶瓷工业的发展和一

9、系列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出台,现行排放标准已落后于现有陶瓷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已无法适应21 世纪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对陶瓷工业的要求,标准制定的原则,(1)陶瓷行业现状与行业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2)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3)分类指导原则,包括:产品分类指导、时间分类指导和地区分类指导;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5)阶段性原则; (6)加强对特征污染因子和敏感污染因子的控制; (7)标准值的确定以企业推行清洁生产为前提的原则。,总体思路,(1)加强新建陶瓷企业污染物排放控制,努力减少新增污染物排放量 (2)削减现有陶瓷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实现陶瓷企业总量削减 (3)加强陶瓷企业

10、的环境管理,推动陶瓷企业的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的使用,促进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达到节能、低耗、高品质 (4)通过陶瓷标准的实施,带动行业环保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基本框架,1、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概念 末端治理(end-of-pipe-control)就是把污染物全部集中在尾部进行处理,包括废弃物的毒性去除以及废弃物的处理(如废弃物的焚烧、填埋等)。,三、企业环境管理的两种技术管理手段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 )是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在总结各国的经验后提出的,清洁生产就是: (1)清洁生产是对工艺和产品不断运用一种一体化的预防性环境战略,

11、以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 (2)对于生产工艺,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消除有毒原材料,并在一切排放物和废弃物离开工艺之前,削减其数量和毒性; (3)对于产品,战略重点是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原材料的获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减少其各种不利影响。,UNEP的定义将清洁生产上升为一种战略,该战略的作用对象为工艺和产品,其特点是持续性、预防性和一体化。清洁生产包括废弃物源削减和废弃物的再使用、再循环两个内容。 清洁生产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清洁的生产过程 尽量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

12、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振动等;采用可靠的和简单的生产操作和控制;完善生产管理。 (2)清洁的产品 在选择原材料时考虑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产品的包装合理;产品使用后易于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使用寿命和使用功能合理。 (3)清洁的能源 常规能源的清洁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各种节能技术。,2、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 (1)末端治理不利于原材料和能源的节约。末端治理只注意末端的净化,不注意全过程的考虑;只重视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考虑资源、能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因此浪费严重。

13、 (2)末端治理通常投资较大,运转费用高,效益相对较差。末端治理把污染物全部集中在尾部处理,所以需要处理的污染物数量多、负荷大,特别是对分散的污染源,末端控制很难发挥投资的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 (3)有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末端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污染物在介质间的转移,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 (4)企业员工在有污染的环境中工作,有碍身心健康。,与末端治理的弊端相比较,清洁生产的优点十分明显: (1)大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产生明显的环境效益。 日本造纸业清洁生产案例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河流和海洋普遍遭受污染,尤其以造纸、纸浆行业集中的静冈县的浦港和濑户内海最为严重。在日本政府的推动

14、下,造纸业普遍采取了三项措施:A,更换产;B,提高黑液燃烧率;C,废水处理,把从工厂排除的废水集中到水池中,用活性污泥法或凝集沉淀法使其得到洁净 1970年造纸业、纸浆业COD排放220万吨;1989年造纸业、纸浆业COD排放20万吨;此间,纸的生产量提高了1倍,单位产出的COD为原来的1/22,环境效益极其明显。,(2)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3,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环境质量成本分析 环境质量成本包括预防费用、评价费用、内部损失费用和外部损失费用。 (1)预防费用企业为预防和减少污染产生所需的一切费用 A,清洁生产设备投资,工艺改装费,原料费,管理费; B,设备运转费,维护费,有关人员的资金

15、、奖金、福利; C,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费用。 (2)评价费用包括沿产品生命周期和生产过程进行有关环境质量的检查,评价,审核过程,其目的是将企业实际质量状况和环境标准与国家的政策和标准进行分析、对比,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依据。 (3)内部损失成本在产品到达顾客手中之前,企业为弥补环境质量方面的缺陷而付出的费用,包括对废次品、材料的诊断分析、重新加工、维修等费用。 (4)外部损失费用顾客(广义的顾客)因买的产品环境质量不合格而遭受损失,因而要求企业给予的赔偿以及政府对企业处以罚金或其它形式的惩罚,机会损失,三、实施清洁生产的三种机制,1,清洁生产技术机制 清洁生产技术(清洁技术)对生态环境

16、不产生消极影响或消极影响处于生态系统容量之内,以及在减少生态系统消极影响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的生产技术。 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分为三大类: (1),生产技术系统的运转对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很小或有利于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例如以发电厂的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生产砖块、水泥等建筑材料的生产技术系统,以白色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生产制造胞转运输材料的生产技术; (2),产品技术系统功能的发挥以及报废后的自然降解过程对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甚微,如绿色产品的产品技术系统,无磷洗衣粉、无氟冰箱等; (3),单元技术在产业技术系统的应用可以明显减轻或部分消除原技术系统的生态负效应,如节能降耗技术等。,(1)企业可以研发清洁生产技术 决定研发的三个要素: 技术机遇,市场需求,独占性条件,,案例分析,日本自70年代能源危机以来,政府大力推进节约能源活动取得显著的效果。日本制造业单位重量产品能源消耗指数看,1992年的指数是1974年的55%,日本学者Chihiro Watanabe 研究指数下降的贡献表明: 在R&D投入强度的贡献率47.5% 能源技术替代 44% 能源价格 8.5%,(2)企业还可以购买清洁生产技术 A,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