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82301384 上传时间:2021-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汕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汕头一中2020至2021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级 语文科 试题注意: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人们通常以“社会转型”来描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所谓社会转型,就是从传统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变。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生产过程(包括劳动方式和生产组织)的科学化、产业构成的非农化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是基本动力,而由此带动的社会生活形态上的城市化则是最显著的外在表征。如果我们将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看作是一种“乡土文明”的话,那么,社会发

2、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则正在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城市文明”的时代。对费孝通“乡土中国”这一概念的一个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它单纯理解为一个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概念,而没有将它看作是描述中国整体社会的概念。实际上,在费先生这里,与“乡土社会”对应的不是空间形态意义上的城市社会,而是历史序列上的“现代社会”。费先生用“乡土中国”这个概念所要刻画的,是不同于现代社会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社会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是一种独特的乡土型文明形态。就如同现代社会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并不仅仅限于城市,这种独具中国特点的传统“乡土文明”形态也不仅仅限于中国乡村,而是笼罩于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中国社会。但是,无论你是主动

3、告别还是恋恋不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独具特色的传统“乡土文明”已无可避免、无可挽回地成为了或正在成为明日黄花,今日的我们已无可选择地进入了“城市文明”主导的时代。这是由于,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提升必然带来产业的集中,而产业的集中,结合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必然带动人口向产业集中地大规模集聚,进而带来城市的扩张。这一过程,无论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中国自身看,都是一个无可回避的客观必然进程。在传统乡土社会,一方面城乡联系本身并不紧密;另一方面,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乡村是本位,而且相对独立,不依赖于城市,而并非生产基地的城市则反过来完全依赖于乡村。但现代社会的城乡关系则截然不同,一方面,由于现代市

4、场以及更为直观可感的交通、通讯技术的纽带作用,城乡联系变得异常紧密;另一方面,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之后,城市在城乡关系中便取得了几乎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而必然地发挥出对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组织重塑作用、辐射作用;而且,只要承认经济运行的形态方式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其他各个方面,那么,城市的这种组织重塑作用、辐射作用也必将及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运行方式必然是围绕着城市而组建起来的,今天我们的乡村振兴只能顺应而不可逆这个基本历史趋势而展开。城市文明时代的乡村振兴首先是(即使不是完全是)一个使乡村参与并共享以城市文明为表征的现代文明的过程,是乡

5、村融入城市主导的现代文明的过程。(摘编自冯婷城市文明时代的“乡村振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文明是在社会发展客观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文明形态,决定了中国的社会转型。B.城市文明是独具中国特点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覆盖城市、乡村在内的整个社会。C.城市文明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导,是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提升带来的必然结果。D.城市文明是现代文明的表征,在乡村振兴中只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就定能取得成效。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乡村振兴”为写作目的,着重论述了城市文明是一种必须顺应的历史趋势。B.文章着意

6、厘清人们对“乡土中国”的错误认知,是为了论证乡土中国是一种文明形态。C.文章提到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概念,让读者更易于接受对城市文明的论述。D.文章论述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城乡关系上的不同时主要从联系性和独立性着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正进行着由乡土文明到城市文明的转型,乡村受到城市的重塑和辐射作用,实质上已经完全沦为城市的附庸。B.我们被带入城市文明时代,与当今中国产业的集中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带来的人口大规模向产业聚集地聚集有关。C.在当今中国,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城市文明时代这一背景,在城乡一体的视野下统筹规划。D.潍坊

7、鼓励企业到农村创建就业扶贫车间,淄博依托工业城市底蕴发展乡村旅游,这些举措都和本文的理念相符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杜牧的江南余显斌(1)江南,是杜牧的。(2)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寂寞?就如淋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3)江南, 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4)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5)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那时

8、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6)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7)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8)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9)从此,江南

9、,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10)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11)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就适宜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小杜,深得江南三味。(12)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13)多少人啊,走过江南?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能体会到“春风

10、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的神妙?只有杜牧,一身长衫,飘飘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14)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15)当诗人漫步江南时,多少丝管,多少弦竹,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16)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17)诗人并不想隐居入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霜叶红如二月花”,这些美妙,也不能

11、让诗人沉醉。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18)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19)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20)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儿女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肮脏。(21)“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诗人轻轻叹息一声,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观看着,看“

1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轻歌曼舞;看江南儿女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 (22)江南,安慰着诗人。 (23)诗人,沉醉于江南。(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2年第2期)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2)段,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指出没有杜牧,江南风景就少了特有的情趣韵味,从而强调了杜牧对于江南的意义。B.文章多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这样既便于简洁凝练地表现江南的美景和神韵,增添江南美的感染力,也借杜牧的诗句充分展现杜牧的才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C.文章第(1

13、4)段说“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赞美了杜牧用诗句表现了江南的美,让江南的美因诗句而在岁月中留存。D.文章多用排比句和整句,语言风格典雅婉约,与江南美景和杜牧诗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第(9)段连用两个“收容”第一个“收容”可以解读为“接纳、安慰”,第二个“收容”可以解读为“收获、得到或重现”。B.文章前六段多次写到江南的“寂寞”,然后笔锋一转,“就在这时,杜牧来了”,用反衬的手法写杜牧给江南美景带来了神韵。“寂寞”指的是当时扬州的萧条。C.文章第(12)(13)段共用了六个问句,赞美了杜

14、牧深得江南三味,读懂了多少人无法懂得的江南的美。D.“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指的是杜牧虽有报国之心,但因为盼不到国家重振声威,他只能沉醉于江南美景,以此来慰藉痛苦失望的灵魂。6.作者为什么说“江南,是杜牧的”?请结合自己读文的感受加以探究。(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缝山针非鱼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

15、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秋天到来时,山上

16、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