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82301371 上传时间:2021-05-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水一中高一级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明代通俗小说通过其建构、传递的文化知识,凭借其通俗化、故事化、传奇化、趣味化等艺术吸引力,借助商业化的刊印、翻刻、贩运、租赁、传抄对它的推广,以及民间说唱、戏文等对它的改编与搬演等,对明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广的影响。首先,明代通俗小说通过民间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有效地推动了明代社会文化的层间互动。古代的历史文化典籍,因“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一度被社会中上层垄断,因而“不通乎众人”。现在它们却被下层文人整合、演绎,转化成了适

2、应社会大众阅读需求的通俗小说。与此同时,那些在民间流传的各种文化知识也在被通俗小说编创者汲取、整合与改造后,成为通俗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原本阻隔难通的文人士大夫文化与民间大众文化,便借助通俗小说这一载体实现了层间互动,呈现出文人知识与民间知识共生、主流文化与民间意识交融的文本样态。如历史演义小说就是史书记述与民间讲史交融互补的产物,神魔小说则多半是杂取宗教典籍与民间传说融汇而成的,公案小说也是杂抄法家的诉讼文书、前代笔记传奇中的公案故事、公案类的小说话本、公案类的说唱词话等编纂成集的。这些通俗小说的编创者,在建构这些取自官方和民间的文化知识时,由于更多地考虑民间受众的需要,有意识地采用了

3、民间“说书人” 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传播,因而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其次,明代通俗小说通过书面语言叙事,使民众得以突破地域、方言的限制,在阅读、共享其建构的文化知识体系时,形成了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如历史演义小说通过对历代兴废征战的叙述,就把过去乃至数个世纪以前的历史人物故事传输给现在和未来的人们,过去、现在和未来获得了统一的载体,从而保证了具有延续性的历史想象,因此历史演义和大传统文化一起构建了汉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诚如章炳麟所言,因为有了历史演义,才“使田家孺子知有秦汉至今帝王师相之业;不然,则中夏齐民之不知故国,将与印度同列。然则演事者虽多稗传,而存古之功亦大矣”,而且历史

4、演义还能达到“国家种族之事,闻者愈多,则兴起者愈广”的社会效果。另外,明代通俗小说对明代社会文化变迁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如前文所述,它推动了明代社会文化的层间互动,促进了雅俗文化的交融、互补与发展;另一方面,它还为晚明文化与社会的变革培植了较深厚的民间基础。有学者曾以“三言”“二拍”为例,从文化史的角度,指出它们所描绘的市民形象、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异动、城乡经济状貌,以及中世纪婚恋模式的突破等,真切地反映了明代历史性的社会文化变迁。(摘编自纪德君明代通俗小说对民间知识体系的建构及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历史文化典籍因其“不通乎众人”的文体特征

5、,一度为当时的社会中上层所垄断。B神魔小说打破了文人士大夫文化与民间大众文化的阻隔,杂取宗教典籍与民间传说融汇而成。C通过阅读以书面语言叙事的明代通俗小说,民众突破了地域、方言的限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D明代通俗小说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层间互动,进而为晚明文化与社会的变革培植了民间基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通俗小说通过民间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书面语言叙事,对明代社会产生了深广的影响。B文中章炳麟的言论,阐述了历史演义大多依据正史,在延续传统、传承文化方面功劳很大。C文人士大夫文化与民间大众文化曾阻隔难通,这是文章论述明代通俗小说推动层间互动的前提。D文章论

6、述“三言”“二拍”的文化史内涵,为明代通俗小说促进明代社会文化变迁的观点提供了例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明代通俗小说缺少商业化的推广或民间艺术的搬演,就可能削弱它对明代社会的影响力。B如果不借助通俗小说这一载体,就无法呈现出文人知识与民间知识共生、主流文化与民间意识交融的文本样态。C为了更多地满足民间受众的需要,在通俗小说创作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民间受众的文化接受能力。D普通百姓在阅读“三言”“二拍”这一类的小说时,容易受到小说中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影响。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苏七块冯骥才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

7、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

8、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

9、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着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

10、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11、。B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当地的一个治疗跌打损伤的医生,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既无医德,也无医术。C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令读者在对苏七块的性格、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油然对之萌生敬佩之情。D小说中大量使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让人读起来拍案叫绝。5“格色”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小说介绍苏七块“格色的规矩”有什么作用?(3分)6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小说俗世奇人中的一个人物,请结合文本分析苏七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22分)(一)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

12、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

13、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白史记屈原

14、贾生列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2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

15、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题西溪无相院宋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