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巧”设计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182290086 上传时间:2021-05-1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巧”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巧”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巧”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巧”设计(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巧”设计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由于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难免枯燥说教,照本宣科,不少初中生对思品课程的学习并不感兴趣,教学效率比较低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一、巧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头,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那就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调。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动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抵制不良诱惑 预防违法犯罪

2、导入时,我播放了一段央视今日说法中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逐年上升的视频。视频中的监狱、少年犯的光头、狱服、悔恨的泪水、主持人警醒的语句同学们都屏住了呼吸,个个若有所思。这时教师趁机引导“那怎样做才能将违法犯罪行为扼杀在摇篮里,避免这些人生悲剧的发生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自然的导入新课。相信通过这样的导入,同学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既起到了教育的作用,也极大的激发了学习动机,并产生了对学好本框新知识的渴望。 二、巧过渡完善知识体系 课堂情境的转换,教学环节的关联,知识点间的衔接,其过渡必然自然贴切。在教学过程“关切点”上,教师凭借一两句“穿针引线”的话,即可使整个教学过程衔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有

3、机整体,将学生从一个问题带到另一个问题上去,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的安排得天衣无缝。过渡要既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刺激学生思维,深入探讨重点、疑点和难点,为学生搭建一个合适的台阶,使学生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一课时,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当自己的生命健康遭遇意外和危险时,我们该怎么做?”骑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看见红灯亮了。放学路上,一个开车的陌生人说:“同学,上车吧,顺路。”忽然闻到煤气味,发现厨房中的煤气没关

4、好。放学路上,一个社会青年拦住了你:“把你身上的钱拿出来。”生生互动,师生共同探究后得出结论:当我们面对凶恶的歹徒时,不能和他们硬拼,要讲究智斗。这样自然的过渡,促进了教学过程的“紧凑型”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缺乏这种过渡,便会出现教学过程中的“冷场”和学生思维的“中断”。 三、巧用料化平淡为神奇 大家知道清水煮菜淡而无味,但若加上适量的调料,掌握好火候,那就会烹饪出美味佳肴。同样,在教学中适当加点“调料”,补充一点趣味性知识,便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消化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和可接受程度、教学内容的难度及能力培养等,循序渐进地选材用料,

5、在课堂中引入讨论会、辩论会、演讲比赛、小品表演、讲笑话、俗语等形式。例如:我根据教材对中学生“上网热”的冷思考这一内容,又联系有些学生沉湎于网络、荒废学业的实际情况,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了“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课堂辩论赛。正、反方同学在课下作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课堂上唇枪舌剑,使这场辩论赛进行得有声有色。通过辩论,学生们不仅懂得了要在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有选择地、适度地上网,把网络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从中吸取营养,扩大视野,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应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影响,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更不能因上网荒废自己的学业。这样的“调料”既吸引了学生的广泛参与,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到了

6、学习的快乐,提高了他们学习知识的效率和深刻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成功的自豪与喜悦。可见,课堂教学加入一点“调料”能使“空洞”而“无味”的知识变得“充实”而“可口”。 四、巧设疑出奇制胜 好奇心是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出奇制胜乃孙子兵法之道,打破常规,巧设疑问是教学的至高境界,设疑有一定的讲究,提出的问题要匠心独具,具有独创性、科学性、规范性。一个优秀的教师非常重视设疑,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隐藏在教材背后的“潜台词”,抓住“教眼”,恰当得处理设疑,这是深化教材、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例如:学习走自立自强之路这课,我假设了学校取消了班主任制度。没有了

7、班主任的管理,你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假设父母外出一周,只有你一个人在家,你会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将课本知识所要求的“青少年要自立、自强”主题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些情境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这样,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探索、思维的创新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巧收尾意味深远,回味无穷 明代谢榛曾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句话讲的虽是写作,但对于课堂教学也同样贴切。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教学导语的设计

8、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对课堂结尾的设计却很少有人注重。事实上,“课堂收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设计得好,则能达到“课断思不断,语断意未停”的境界,教育功效事半功倍;反之,如果只有良好的开头和成功的过程,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尾,则会降低教育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课黯然失色。结尾方式各种各样,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要求而设计,如概括式、悬念式、激发式、联想梳理式、评价互动式、名言警句式等。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收尾的设计艺术并没有一个万能的固定模式,一定要因课而异,但好的结尾必须圆满有力,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善。 总之,课堂教学的“巧”还有很多,如巧布局、巧用语、巧情感等,只要我们不断总结,恰当运用,就一定能激活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