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产关系下的族群认同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226134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生产关系下的族群认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生产关系下的族群认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生产关系下的族群认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生产关系下的族群认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生产关系下的族群认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生产关系下的族群认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生产关系下的族群认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生产关系角度探析全球化背景下的族群认同(西北师大教育学院 李江江)【摘要】:生产关系与文化及族群认同有着内在联系,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生产 关系对族群认同及文化有一定的决定作用。文化这一社会意识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全球化背景下,存在生产关系的族群可以从其对生产、生存的依存与需要来实现族群认同。【关键词】:生产关系;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及现代化趋势下,生产关系成为国与国,国与地区之间的重要关系。由此,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国际社会中,经济原因使得不同族群间的接触更加密切。国家、地区间族群矛盾也不断凸显。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大分工及生产密切联系的情况下,从生产关系与族群认同的

2、内在联系来处理族群关系及文化多元问题,以实现国家、地区的和谐共存,显得必要且紧迫。一、族群认同理论概述对族群及族群认同的观点多种多样且存在很大分歧。本节综合已有理论成果中具有代表性或一致性的观点加以分析概述,以便有助于本文立论。族群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生存方式,是人类最初的依存形式;人类在繁衍生息中所积淀的文化特质,共有的文化渊源成为族群存在的基础。其中宗教的、语言的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具有的体质的、民族的、地理的特点是族群的显著特质,这也是对族群认识的最为传统的观点;现在,族群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可以指社会阶级、都市和工业社会种族群体或少数民族群体,也可以用来区分居民中不同文化的社会集团

3、。只要某一群体有着共同的文化特质,共享某种文化便可称其为族群,如现在都市中的白领阶层、农民工等群体。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民族国家是最重要的族群体,他们是国际环境的直接享用者及营造者。本文以此类族群为例择以角度来探讨族群认同问题。族群认同着重揭示的是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归属,是社会成员对族群的认知或对族群的情感判断,包括对本族的认同和对他族的认同。英国学者戴维莫利认为,认同涉及包含与排斥,差异构成了认同。正因如此,差异下所形成的矛盾赋予族群认同以重要意义,包含则成为族群认同的可行性原因。在族群认同的历史变迁中,最初人们在共同的地域中以血缘及生产劳动分工关系结群而居。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要求人们分工协

4、作,生产关系及血缘将其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生产关系成为构建族群的重要因素。族群不同于亲属群体,因此生产关系下所结成的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关系成为族群认同的本质依据。这与“根基论”所认为的以亲缘及生存需要为族性的族群认同具有某些一致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族群成为利益争夺的人类集团,认同随利益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工具论者在族群认同问题上持这种观点。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族群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在互动中建构,它不仅是情景的产物,而且也创造它所处的情景。国与国之间随着生产、政治等方面的频繁接触,文化的涵化现象也不断出现,族群认同在此情景下不断构建。同时,同处的生产关系和达成的文化共识也为国家间的族群认同创造

5、了新的国际环境。更重要的是人类族群长时间的文化积淀成为一个族群的核心内涵,文化成为维持族群边界的基础,文化认同成为族群认同的首要依据。二、文化认同:族群认同的关键谈族群认同必然要涉及到文化认同,二者如影随形。任何族群离开文化都不能够存在。文化是族群的核心内涵。文化特质是此族群区别于彼族群的最为显著的标志。对文化的认同是族群自认与他认的重要依据。挪威学者弗里德里克巴斯认为,族群现象是由族群结构差异及由此出现的边界维护问题而产生的。文化差异是族群结构差异的显著边界,边界是一种相对的界限,个体或族群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文化的变迁,同时带来认同的变化。若这种变化的文化边界可以覆盖到不同的群体,那

6、么不同的个体或族群便可以处于另一种文化特质下的族群中。如英法等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族群文化特质,有着明显的文化边界,但他们又属于西方文明这一更大的族群,又有着共同的西方文化特质。共有的西方文明成为西方国家区分其他洲际族群的文化边界。共同或相似的文化特质是族群认同的重要依据,现实中文化的边界具有相对性,如此“只要任何一方发现维持和建立民族界限于己方有利,哪怕轻微的口音甚至细小的举止都可能被用做族群的标志。 ”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化边界在族群认同问题上的相对性。在全球化及文化多元的国际环境下,文化边界及文化认同的相对性为族群认同提供了更广阔的认同空间。三、生产关系与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包

7、括人口、自然环境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前提条件,只要人类社会存在,那么就必然存在着人与人、人与群体或群体间的生产关系,所以说生产关系是社会存在的重要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重要因素的生产关系是决定整个社会意识形式的重要基础。文化属社会意识范畴,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它也是社会面貌及状况的反映。可以说,文化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在改造自然、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所形成的社会意识,是一定生产关系在意识层面上的反映,生产关系对文化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让我们认

8、识到社会意识可以脱离使它产生的社会存在而独立存在。如此,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所形成的文化同样可以游离于使它产生的特定社会存在而在新的社会存在中延续下去。例如在我们中华大地上长时间劳动实践所形成的特殊的文化元素,在脱离本国的自然及生产环境下在异国他乡仍可存在下去,美国的唐人街便是很好的例证。四、生产关系与族群认同自有人类,人类便以群居方式存在、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历史首先是一部生产劳动史。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客观上要求同一地域或有亲缘关系的人们进行社会分工,协作劳动以获取生产、生活资料。他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协作共同劳动,产品进行原始的按需分配。只有构建一定的生

9、产关系,人类群体才能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生存下去。如此,在生存需要所结成的这种生产关系下,社会成员对处于这一社会群体中所承担的劳动、生活角色的认同(且不说亲缘)是这一成员在这一族群中的自我认同,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在这一群体中的价值及对群体的依存。如Taifel 所说: “个体认识到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而不同族群处于不同生产关系体系下的群体,也会认识到他们有着各自的生存体系,每个成员在各自的族群生产关系中充当着成员应有的角色。这是族群间的认同或族群的他认。在生产关系中所结成的族群认同成为最早的族群认同。也可以说族群认同产生于生产关。此

10、外,当代考古发现也证明,在人类社会早期,在同一时期存在着许多人类群体,不同生产关系体系下的个体及群体间的接触为族群认同提供了可能(孤立隔绝的群体是无法产生认同的) 。如在原始社会,为提高本族群的人口质量避免近亲生子,族群成员会通过与其他族群异性的接触来进行生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阶层、阶级的产生,不同族群以争夺利益进行自认与他认,不同的族群在各自的生产关系体系中与其他族群进行利益上的争夺。国家间的这种以利益为纽带的族群认同更是明显,国家利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各族群所具有的文化积淀越来越浓厚。文化差异成为族群差异最为显著的特点,马戒教授认为,族群认同是文化、经济、

11、社会及政治三部分群体认同的某种组合。在文化特质成为族群最为核心内涵的发展阶段后,族群认同中的生产关系(经济因素)的作用相对淡化。前文已论述文化属社会意识形式,其可以摆脱原有的社会存在(这里强调生产关系)而独立延续。文化认同的凸现使生产关系与族群认同的内在联系相对分离。但生产关系仍是族群与文化存在的本质基础或前提。五、全球化及生产国际大分工下的族群认同全球化是人类文化、制度、经济形式、产品及人口等突破地区或国家界限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过程,其首先是经济上的。全球化趋势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全球各国各地逐渐融入到一个全球性的生产关系及由此产生的一个大的文化背景,国家族群正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世界体系中

12、。处于全球性的生产关系下的国家是一个相互依存、协作劳动的一个更大的族群,当前的金融危机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同样,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使不同的族群在这种国际性的生产关系中充当着重要角色,族群在这一生产关系中的作用及族群间彼此的依存是国家、族群的自我认同与族群的他认的依据之一。族群的自认与他认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构建出来。在新的国际环境及时代主题下,生产关系对族群认同的基础决定作用再次凸显。在文化多元的人类社会中,对不同族群的认同或族群的自我认同都是对他族及本族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及文化边界的相对性使多元文化的存在及群认同成为可能。不同族群的文化在脱离本国、本地区的环境下,在新的国际环境中仍然可以存

13、在下去并创造新的文化情景。不同族群在全球性的生产关系中的作用为国家、地区间的族群认同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这是生产关系对族群认同及文化的决定作用凸现的原因。在构建和谐国际族群关系时需注意的是要避免国家、地区之间关系的经济世俗化。通过对生产关系与族群及文化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以下两点应该是明确的:1生产关系对族群认同具有一定的基础决定作用。2生产关系的基础作用与文化边界及文化认同的相对性是国家间族群认同的途径。参考文献:1.王希恩.全球化与族性认同 J.西北师大学报,2000( 5)2.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 (2)3.张剑锋.族群认同探析J.学术探索,2007(1)4.弗里德里克巴斯.族群与边界J.高崇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99,(1)5.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06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戴维赫尔德等著M.社会文献出版社,200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