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210285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实验中学20122013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 I 卷( 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传统热” 与文化自觉新世纪以来,一股新的“传统文化热”在不断升温。从各地祭祖的风潮,到“汉服” 的流行;从“读经” 的热情,到 “讲古”的电视时尚;从通过 “晋商”发掘中国商业精神的探讨,到文化“走出去” 的几乎全方位的行动 这种“传统文化热”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文化自信” 的表征,也是告别近代中国历史的深重的“ 民族悲情” 的表征。如果说,新中国的

2、建立改变了我们“挨打”的历史,那么,改革开放 30 年的历史则在相当程度上让我们有机会告别“落后”。我们终于有了在具体层面上再度回到传统,去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的历史机遇,而全球化的冲击又让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具体” 的文化传统“空洞化” 的危机感。一说起传统,我们往往可以“抽象” 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一旦我们在现实中寻找“具体”的传统文化的表征,却发现我们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象征性的表现中都显得相当空洞,反而不及一些历史没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对传统的保留更充分。因此,这一波的“传统热” 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合理性,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的具体

3、而微的表征。它往往来自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如“祭祖” 、“读经” 、“汉服”的流行其实正是试图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些行为是否得体和合适当然可以讨论,但毕竟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 的需求。当然,“文化自信”必须以一种“文化自觉” 为基础和前提,没有这种“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就可能表现得盲目和简单。克服传统的“空洞化”其实并不是简单地“ 复古”这么简单和机械。这里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切:首先,我们要将“传统” 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这就要避免厚古薄今。我们不仅需要晚清以前的“传统文化” ,也需要 30 年来中国加入全球化和市场化的“

4、改革开放”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其次,弘扬传统其实更需要开放。这种对于传统的寻找,不是对全球化的对抗,也不是简单地变成一种自大和自负。“自信”是好事,但自大和自负就会成为前进的障碍。这就需要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开放和宽容地看待世界,真正以一种“和而不同” 的心态思考世界,真正具有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第三,“传统文化热” 要避免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的心态。民间弘扬传统的活动当然可以有多样发展的空间,但有政府主导的活动,却应该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民间可以花样百出,充满活力,政府则应该审慎回应和注重规范。1下列对于“传统文化热”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世纪以来的“ 传统文化热

5、” 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 文化自信”的表征。B新的“传统文化热 ”不但体现在“ 祭祖”、“读经”、“汉服”等的历史具体形态的复活,而且体现在人们“抽象” 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上。C在当今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 的危机感。这是新的“传统文化热” 兴起的原因之一。D新的“传统文化热 ”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在当今中国人在国力日渐强大的背景下从近代屈辱的历史阴影下逐步走了出来的心态。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表征,这一波的“传统热”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整体需求。B我们若能将“ 传

6、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就会避免厚古薄今。C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否则,“文化自信”就可能表现得盲目和简单。D目前的“传统文化热 ”其实并不值得肯定,因为它不是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和前提的。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打破以往对“传统”这一概念界定,应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文化资源也纳入“传统” 的范畴。B在目前的“传统文化热 ”中,政府对民间花样百出、充满活力的文化活动应审慎回应,而对自身主导的文化活动则更应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C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应体现为不仅能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还要能真正以一种“和而不同”

7、 的心态思考世界。D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是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一定能推动对传动文化的继承,因此不应对此评头论足,横加指责。二、文言文阅读,回答 47 题。(共 19 分)项王亡将钟离眜家在伊庐,素与韩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眜,闻其在楚,诏楚捕眜。信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祖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 ”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 斩眜谒上,上必喜,无患。 ”信见眜计事。眜曰:“ 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

8、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 ”乃骂信曰:“ 公非长者! ”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 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 “人告公反。 ”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 ”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史记淮阴侯列传后车:随皇帝出行的副车。4.下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 畏恶:害怕、嫉妒 B. 高帝以陈平计 以:用C. 居常怏怏 怏怏:怀

9、疑 D.素与信善 善:友善、交好 5.下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信初之国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项王死后,亡归信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C.欲谒上,恐见禽 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 D.高祖且至楚 臣死且不避6.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行县邑,陈兵出入:到各县邑巡视时,进出都带着武装卫队。B.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沛公)之所以不攻取楚地,就因为我在您这里。C.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天下已经安定太平,我当然就应该享受。D.生乃与哙等为伍:我这一辈子竟然与樊哙这般人为伍。7 翻译课内文言文的句子。 (共 10 分)(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 分)(

10、2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 分)(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 分)三、古代诗歌阅读(8 分)雨过山村唐 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8.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前两句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 分)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 分)四、名篇名句默写(8 分)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 (雨巷 )3. 寻梦,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再别康桥 )4. 夫晋, ? (烛之武退秦

11、师 )5.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6. 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记念刘和珍君 )7.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语录)8.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渔家傲)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 题。 (22 分)传奇女子林徽因柳已青林徽因(1904 年1955 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

12、。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 20 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

13、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 8 年

14、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 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 10 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

15、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