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华文世界的儿童文学创作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82063679 上传时间:2021-05-08 格式:PPTX 页数:20 大小:406.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华文世界的儿童文学创作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选]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华文世界的儿童文学创作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选]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华文世界的儿童文学创作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选]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华文世界的儿童文学创作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选]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华文世界的儿童文学创作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华文世界的儿童文学创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华文世界的儿童文学创作(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华文世界的儿童文学创作,刘凤鸾 香港儿童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 杨炽均 香港中文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教授 目的及意义 儿童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如何使儿童的心智获得健康正常的发展,是当代文化、教育界的重要课题。其实,除了透过学校的正规课程外,儿童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去发展个人的心理,其中一个方法便是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在阅读一些符合儿童心理的儿童文学作品时,不但容易产生共鸣,而且能够达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都擅于观察儿童,掌握儿童的年龄特徵,创作出跟儿童心理相配合的作品 ;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无论是表达形式、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 都必须配合儿童心理

2、发展的特质,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儿童在阅读后在身心方面得到健康及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以处于儿童期的儿童作为对象,试从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 Development)、艾里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和柯尔柏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判断发展理论(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以中、港、台六本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分析它们的表达形式、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检视它们哪些地方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层面,并阐述优秀的儿童

3、文学作品怎样协助儿童的心理发展,最后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学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此外,本文指出华文世界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在处理儿童的心理发展元素方面有良好的表现,并希望透过本文的分析,进一步唤起儿童文学创作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元素的注意。 文献探讨 西方的儿童文学界一直很注意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儿童文学创作的关係 。Bettelheim(1976)以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心理分析论,探讨一些脍炙人口的童话对儿童和少年的性心理发展的影响。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备受争议。 Tucker(1992)指出不少西方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受到某些心理学家的理论所影响。他更详细地探讨

4、皮亚杰(Piaget) 和维高斯基(Vogotsky)的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 Development)如何影响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Bosmajian(1999)从几个较主要的心理学理论,分析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指出一些作家的作品能够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此外,美国儿童文学协会(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Association)2000年度的季刊更以心理分析理论(Psychoanalytic Theory)作为讨论主题。在中国,蒋风(1998)指出儿童心理学与儿童文学的创作息息相关,无论从事创作或研究的都不能够忽略。他又指出儿童文学作家班马曾运用儿童心理

5、理论,研究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特色。此外,王泉根(2000)曾以儿童心理研究的方法分析一些少年小说对少年读者心理发展的影响。在台湾, 杜淑贞(1994)指出儿童文学作家要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林文宝、林政华(1997) 曾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探讨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语言特徵,而这些特徵是儿童文学作家不可以忽略的。郑瑞菁(1999)阐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和柯尔柏格的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的内容和意义,并列举一些符合这三种儿童心理理论的儿童文学作品。由此可见, 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儿童文学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笔者所採用的是非随机抽样方法中的判断抽样(

6、judgmental sampling), 主要从一些中、港、台儿童文学选集中,或一些曾经得过儿童文学奖项的作品中,选出三地共六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研究的对象。由于研究的限制,笔者所选取的都属于短篇的作品。这六篇作品的阅读对象都是儿童期的儿童。此外,它们的文学性较强,内容题材较丰富,能够反映儿童心理的发展和转变。这六篇作品分别是 :中国内地儿童文学作家邱勋(1993)的(下简称)和陈丹燕(1997)的(下简称) ;台湾儿童文学作家陈玉珠(1996)的(下简称)和傅林统(1996)的(下简称) ;香港儿童文学作家何紫(1993)的(下简称)和周蜜蜜(1993)的(下简称 )。 研究方法 本

7、文採用了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主要以三地共六篇儿童文学作品作为例子,分析它们的表达形式、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有哪些地方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层面,然后探讨它们对儿童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甚麽影响和帮助,最后阐述儿童心理发展学与儿童文学的创作的关係。,名词释义 儿童文学的涵义、功用 儿童文学的本质属于文学,主要的对象是儿童。中外不少儿童文学作家或研究学者都对儿童文学作出不同的定义。笔者综合他们的说法,尝试为儿童文学下一定义: 儿童文学是指能够配合儿童的年龄特徵、适合儿童欣赏、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必须具备儿童性,要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徵,才能够引起儿童

8、的共鸣。儿童文学也要具备文学的要素,起着教育的功能。 故此,儿童文学作品要求以简洁流畅的字句, 适当的写作技巧,反映儿童的生活和情思,以期达到陶冶儿童的心灵,丰富儿童的情感,发展儿童的智力,健全儿童的人格思想。总言之,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发挥感染力,使儿童在阅读与感悟的过程中,逐渐随着成长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杜淑贞, 1994; 陈子典, 1988; Hunt, 1994),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 儿童心理学家为了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大都把儿童以年龄划分成若干的阶段,并指出每个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徵。在众多儿童心理学家中,皮亚杰的儿童年龄划分法较被认同与採用 。他按认知结构的发展进度,

9、把儿童分成四个年龄阶段: 第一阶段是出生至二岁左右 ;第二阶段是二至七岁 ;第三阶段是七至十一、二岁 ;第四阶段是十一、二岁或以上。本文的研究对象儿童期的儿童就是指第三阶段的儿童,年龄由七至十一、二岁。 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是一个孩子企图对四周环境瞭解时,就会建立认知结构,它就是机 略(schemata)1。皮亚杰以人的智慧和认知结构的变化作为依据,把人的智慧发展分成四成个阶段 : 感觉动作期(The Sensorimotor Period),指出生至二岁的儿童 ; 前运思期(The Pre-operational Thought Period),指二至七岁的儿童 ; 具体运思期(Concre

10、te Operations Period), 指七至十一、十二岁 ;形式抽象运思期( The Formal Operations Period),指十一至十五岁(Piaget, J. 运思则指操纵物体之间的关係,如根据规格、颜色分类(庄稼婴等,1997) 。这个时期的儿童藉着实物以思考,初步掌握了时空上事物的关係,能作出逻辑思考(logical operation) ; 减少以自我为中心, 而产生更客观的看法,不再片面地看事物 ; 形成了守恆(conversation)的观念; 发展出可逆性(reversibility) ;能够分类(classification),以集体代替个体; 注意部分与

11、整体的关係。 心理社会发展 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及互相影响下,其自我的发展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产生不同性质的心理社会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人以年龄被分为八个阶段(Eight Ages of Man)。在每个阶段,人都有发展危机、主要的发展任务(developmental tasks)、重要的人际关係焦点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发展顺利的特徵和发展不顺利的特徵。如果人能够顺利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应付心理危机,则可以令人格发展健全;否则便会令自我发展得不完整,没有健全的人格,对日后生活各方面有负面影响(Erikson, 1963)。 儿童

12、期的儿童正处于第四个阶段,即面对勤业(industry)与自卑(inferiority)的冲突。艾里克森认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专注学习,希望透过顺利完成一些任务或工作而获取成就感,从而产生勤业的精神。如果他们无法顺利完成任务或工作,就会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有不足之处,自我形象差,并会把自己孤立起来。此外,他又认为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再以父母为唯一的人际关係焦点。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入学,老师及同学对他的影响较大。他们如果能够得到老师的鼓励和欣赏,又与同学融洽相处,能够与人分工合作,会使他有勤业的精神 ; 老师不友善的态度和同学的排挤等都会增加他的自卑感 。,道德判断发展 人的道德是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

13、长而不断发展。人类的道德水平一般都是循着顺序的原则而改变。如果某个人没有某种道德行为,只因为他没有达至某个道德水平。此外,他又指出道德判断并不只是对或错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价值(value) 的判断。人在面对一些道德问题时,往往会从个人和他人的利害关係及社会规范等方面去考虑和衡量,然后才作出道德价值判断。人类道德发展的划分均是以习俗(convention)为标准。习俗就是社会的规范,如果一个人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就是做出道德行为。他把人类的道德发展以年龄分成三个层次(three moral levels),每个层次包含两个阶段,即共六个阶段(The six moral stages) (Ko

14、hlberg,1984)。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七至十一、二儿童期的儿童 。他们正从第一层次前习俗道德期(pre-conventional level) 转向第二层次习俗道德期(conventional level)。 因此,本文会以前习俗道德期和习俗道德期的道德发展内容作为研究的理论。前习俗道德期,包括阶段一避罚服从取向(Heteronomous Morality)及阶段二相对功利取向( Individualism, Instrumental Purpose, and Exchange) 。避罚服从取向是指一种行为的好坏决定于它带来的是惩罚还是奖励 。 道德发展达至这个阶段的儿童做或不做某件事,

15、是为了避免惩罚,并没有考虑某事情是否值得去做;相对功利取向是指儿童做事建基于互惠的基础上,即如果你帮我,我就帮你,大家进行公平的交易,跟忠诚、正义等概念无关。习俗道德期包括阶段三寻求认可取向(Mutual Interpersonal Expectation, Relationship, and Interpersonal Conformity)及阶段四遵守法规取向(Social System and Conscience)。寻求认可取向是指儿童做某件事,是为了取悦别人,达到别人心目中的好孩子的标准; 遵守法规取向是指儿童负责任,尊重权威,遵守法纪,维持社会既有规范。,分析及讨论 笔者现根据认知

16、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和道德判断发展理论,从表达形式、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来分析六篇儿童文学作品,检视它们有哪些地方配合儿童心 理的发展,并阐述这些作品怎样影响儿童的心理及帮助儿童的心理发展。 甲.六篇儿童文学作品所包含的儿童发展心理元素 一.认知发展方面 六篇儿童文学作品在表达形式、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方面,大部分都能够配合儿童期的儿童的认知发展。 在表达形式方面,六篇作品都符合儿童期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儿童期儿童正处于具体运思期,要依赖具体实物来帮助思考,还不可以理解抽象的事理。儿童文学作家在创造儿童文学作品时,应该选择一些与他们的生活较接近的材料作为题材,配合适当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使他们容易理解、掌握作品内容。陈子典(1988)指出,生活故事主要是以儿童的生活 、所见所闻等为故事题材,内容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儿童故事是儿童可以直接想像的表达形式,十分适合儿童期的儿童阅读。笔者所举列的六篇作品均以生活故事作为表达形式 。,在内容主题方面,六篇作品都适合儿童期的儿童阅读。、和三篇作品都是以学校生活为背景。以同学之间的一场误会为主题 ; 则描述贫穷女学生受到同学排斥和嘲笑的经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