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82056832 上传时间:2021-05-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兴国三中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修撰的一部卷帙浩繁的编年体史学名著。自史记汉书以后,断代纪传体史书越来越流行,也逐渐确立了其作为“正史”的地位。我们通常所谓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等“正史”,无一例外都是纪传体,而且除了史记之外,其他“正史”都是断代史。但在纪传体之外,编年体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体裁,先秦时期的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编年体史书可以说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秦汉以后,编年体史书逐渐消沉,难以与纪传体正史争锋。直到北宋时期,资治通鉴才重新举起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

2、和“通史”这两面大旗。不得不说,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之所以能与纪传体并峙成为两座高峰,悠久深厚的“通史”传统之所以能够形成,资治通鉴功不可没。若要明白资治通鉴的历史观,那么作者出于什么目的而编撰此书,是不可不知的。知道了撰写此书的目的,那么此书的基本观念就可知晓了。如上所述,司马光之所以编撰资治通鉴,最核心、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帝王阅读,给帝王提供一个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从而起到“以史为鉴”的效果,司马光也因此成为读书人里的“帝王师”。这样看来,资治通鉴最为根本的历史观,还是秉持了中国史学的悠久传统,把历史当成是前代善恶行迹的汇总,后人可从中找到各种成败善恶的范例,并且阅读之,领会之,运用之

3、,从而学习古人的成功经验,避免重蹈古人的覆辙。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实用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如果我们往更深一层思考,就会发现资治通鉴蕴含着司马光等史学家更为理想化的一种历史观。资治通鉴编年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晋。虽说是为了上接左传,但并没有和左传完全接续起来。那么,司马光为何要以三家分晋作为此书的起点呢?他自己就有很清楚的说明: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何谓礼?纪纲是也。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制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司马光所说的“礼”,就是君臣名分、尊卑之别,也就是一整套的社会秩序。即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

4、子”。在儒家所设想的君臣尊卑之社会秩序背后,还有一个更为远大的道德理想。现实世界中的尊卑秩序,其实就是这个道德理想的具象化。礼乐为道德之器具,群史为六经之延续。后世的礼乐兴废、治乱兴衰,也可以看作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道德秩序在现实世界中的浮沉隐显。资治通鉴历述周秦汉唐之盛衰,具陈礼乐刑政之兴废,也是为了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以上所述资治通鉴的历史观,可能与我们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观念有着相当的距离,但如果要想理解资治通鉴,理解中国的史学传统,那么这些知识不妨略知一二。抛开这些历史观不谈,资治通鉴考证严密,叙事精准,本身也是很值得一读的史书。(摘编自范云飞资治通鉴历史观)1. 下列关于

5、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断代纪传体史书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具有“正史”的地位。B. 作为重要的史书体裁,编年体史书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逐渐消沉于秦汉时期。C. 资治通鉴的问世,促成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双峰并峙的局面。D. “以史为鉴”以及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是资治通鉴的历史观。2. 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梳理中国史书体例的发展过程,论述了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史学上的贡献。B. 文章从分析资治通鉴的编撰目的入手,论述了它所体现的最为根本的历史观。C. 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了资治通

6、鉴蕴含的史学家们的理想化的历史观。D. 资治通鉴的历史观与现代人的历史观相去甚远,没有历史价值,不过因为它叙事精准,所以值得一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资治通鉴,中国史书体例难免单调,纪传体正史可能一家独大。B. “帝王师”特殊身份使司马光将资治通鉴定位为帝王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C. 资治通鉴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书的实用性。D. 资治通鉴述朝代兴衰,陈礼乐刑政之兴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尊卑秩序。(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18年,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披露,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

7、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达38%,学生盒饭有1/3被扔掉。该报告还显示,2015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如此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他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联合国近期发布报告预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在过往的数十年中,由于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粮

8、食危机的威胁始终并未消除。所以,事实上,世界各国已经或正在通过系统建立体制机制地来避免餐饮浪费问题,并由此形成简朴节约的餐饮文化。从长远发展来看,我们不断号召“光盘行动”,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建立长效机制,是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厉行节俭、反对浪费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也必须成为一个反复提倡、时时号召的举措。杜绝浪费行为,需要靠个体的自觉,个体的自觉则依托于社会完善的体制机制。随着互联网外卖的兴起,民众的就餐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导致浪费的形式日益增多。如何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处理好新问题,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显然是相关机制设计时的重要考虑因素。“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既有能力

9、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带来的新挑战,同样有能力传承敬天惜物的传统与精神。应该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制定实施更有力的举措,推动绿色、节约的餐饮文化形成风气。(摘编自陈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光明日报2020年8月12日)材料二: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生活习惯和饮食风尚不是小事,通过这个小切口,可以推动价值理念的大革新、经济活动的大升级,可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健康生活为目标,来一场饮食文化“绿色革命”,可谓正当其时。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苏轼感慨:“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

10、道。”穷奢极欲、暴殄天物素为中国人所反对,物尽其用、利用厚生素为中国文化所提倡。勤俭节约这个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都不能丢。当下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只有驰而不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不断扭转讲排场、比阔气的错误观念,清除未富先奢、炫富竞奢的土壤,才能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应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必须把尊重自然、保护自

11、然融入日常生活,提倡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纵口欲而百病生”,饮食与健康关系密切。暴饮暴食、油大味重、荤素失衡,诸如此类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各类病症的发生。不科学不健康饮食习惯还可能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不可小觑。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饮食。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一去不复返了,“吃得对、吃得好、吃得健康”理应是高品质生活关注的重点。生熟食分开存放和加工,添加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合理膳食、荤素搭配、营养平衡,这些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全面小康既是物质丰盛的小康,更是饮食健康、饮食

12、环保的小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涵养简约文明的饮食文化。(摘编自李斌勤俭节约是传家宝,人民日报2020年8月18日)材料三:(摘编自“舌尖上的浪费”调查报告)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年龄看,随着年龄增长,浪费现象并非与年龄增长成正比,21-30岁人群浪费现象最为严重。B. 从学历看,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节约意识逐渐增强,浪费现象整体上呈逐渐减轻趋向。C. 随着年龄增长,居民节约意识增强,打包的比例也有所提高,31-50岁人群打包的比例较高。D. 随着文化程度提高,打包的比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这表明学历愈高的人群,其节约意识

13、也越强。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引用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的相关数据以及联合国发布报告的预测,分别指出中国餐饮浪费的严重与全球粮食危机的威胁。B.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单靠公民个体的自觉,远远不够,必须依托社会完善的体制机制,须与时俱进,更新机制设计。C. 不健康不科学的饮食习惯也许会直接导致各类病症的发生,还有可能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也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D. 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污染,降低医疗负担,根本出路在于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戒除炫富比阔的歪风。6. 根据材料二所述,请

14、简要概括饮食文化“绿色革命”的内涵要点,同时联系三则材料,简要分析当代青少年应如何践行这一饮食文化“绿色革命”。(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炖马靴(节选)迟子建父亲说借着雪地的反光,依稀看见敌手开始隐蔽。为了让敌手主动出击,他不顾严寒,将里层的秋衣脱下,用树杈将秋衣挑起来,还故意大声咳嗽几声,敌手果然连着两发子弹打过来。父亲丢下树杈,使对方以为他中弹了。当敌手走了十多米准备察看战果时,父亲扣动扳机,可是手冻得麻木了,子弹打飞了。对峙了近半个小时,敌手背后传来凄厉的狼嚎,危机使敌手终于起身了。父亲一直全神贯注盯着敌手,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父亲很镇定,撤退时没忘

15、了将中弹的秋衣拿上。父亲说自己太走运了,后来才知道最后一枪,击中了敌手的左肩,而那人开的最后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小礼花。雪越下越大,敌手无路可走,紧追父亲。父亲手握钢刀,做好了决战准备。可是敌手踩着父亲趟出的脚印,趔趔趄趄靠近他时,一头栽倒在雪地上,父亲先缴了他的枪。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死了。父亲搜敌手的身。他只在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一样东西:一张二寸的黑白相片,那是个穿着和服的姑娘,她额头很宽,鼻子小巧,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父亲将相片放回敌手的口袋,然后在灌木丛划拉了一抱干枯的树枝,生起火来。父亲望了一眼敌手,他死时眼睛没闭上,父亲停下手,将敌手的那块蓝格子手帕掏出来,走过去蒙在他脸上。父亲说作为火头军,他总是背着一口铁锅;靠近胸口的地方,还缝了两个布袋,一个装盐,一个盛火柴。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蝶!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可没有可煮食的东西。父亲突然有了救命的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长靴。马靴被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他将剩下的牛皮捞出来分别揣进裤兜。父亲本不想天亮前出发的,可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为它们窸窸窣窣地冲出灌木丛,朝向篝火了。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