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3次周考卷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82056454 上传时间:2021-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3次周考卷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3次周考卷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3次周考卷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3次周考卷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3次周考卷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3次周考卷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3次周考卷 Word版含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下学期语文周考试卷第I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义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道德范畴,朱熹指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在儒家看来,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道德修身的价值取向,更是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范畴。孔子没有对人性作出判断,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对人的品性有着重要影响。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与仁、礼、智共同构成人的本性。孟子言人性本善,虽然不无唯心倾向,却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激励作用。这是告诉人们,所有道德行为都源自于人的本性,只要你愿意,就能够做到,而且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孔子看来,义是君子的

2、本质规定。“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这说明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优秀道德品质的集合体,其中义是根本,表现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有高度的文化修养;然后是态度,非常谦逊,不自满,不骄傲;最后是诚信,对人对事,处之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他人。在孔子看来,义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如果说君子是孔子崇尚的人格,那么,小人则是孔子反对的人格,“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经常比较君子与小人的差别,最大的差别与义有关,这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思想的最高范畴是仁,根基却是孝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爱不是兼爱、泛爱,而是差序之爱,即从血缘亲情之爱开始,逐渐延伸拓展开来,

3、形成亲疏有别的仁爱关系,最终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义是从血缘关系推演出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伦理原则,其主旨是敬长。孟子指出:“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范畴中,义的概念很有些特殊。如果从主体性与实践性区分,仁、礼、智、信等概念都有鲜明的主体性品格,规定了明确而具体的内容,仁是爱人,礼是礼仪、规矩,智是知识、智慧,信是言而有信、信守承诺。唯独义的概念,语义模糊,没有具体的主体性品格。“义者宜也”,不是对主体品格的规定,而是对主体行为品格的规定,带着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历代文人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看法,认为以宜释义过于宽泛,没有实质性内容,容易失去圣贤的本意

4、,导致人们不重视主体人格的修炼。实际上,这正是义的生命力所在。儒家之义,既是主体品格又是行为品格,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把道德的价值原则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从而使得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历久弥新,成为影响中国人道德修养和性格品质的主导力量,塑造了一批批“忧国忧民”的忠臣、“事亲敬长”的孝子和“文质彬彬”的君子。人们的社会伦理道德实践虽然丰富多彩,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要做一名有情有义有道德的君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学说没有对义做出明确的定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义就成了人性的核心。B孔子认为,义是君子的人格,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是多种

5、优秀道德品质的综合体,义是根本。C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爱的前提是血缘亲情关系,根基是孝悌。义的主旨是敬长,所以,义是仁的根基。D义不像仁、礼、智、信那样具有明确的主体性品格,“义者宜也”,即义就是要适宜,这一说法被广泛认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属于伦理道德范畴,是个人修养的价值取向,文章据此提出做一名有情有义有道德的君子的论点。B通过对义与人性、人格的关系,义的主旨,义的概念的论述,文章对义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C义具有塑造君子人格的作用,文章以范仲淹、董永、柳下惠等具有君子人格的高尚之士作为例证。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又从人性、人格、敬长、适宜四个方面

6、逐层递进,阐述儒家之义的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所有的道德行为都是源于人的本性的,因此,只要你愿意修身,就可以形成君子人格,品行高尚。B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以血缘亲情为前提,以义来处理人际关系,既有和谐人际关系的益处,也有排斥非血缘关系的弊端。C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实践多彩多样,追求君子人格是终极目标,这也是孔子所崇尚的人格,而义是影响人格的主导力量。D义是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能把道德的价值原则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从而使得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能够历久弥新。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

7、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的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已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

8、,或者说“无需规律”。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

9、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实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的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就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农民以户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农村经济长期处于自

10、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以务农为生的农民基本黏着在土地之上,往往以血缘或地缘关系而聚居,不同地域之间彼此隔离,人口流动性很小。家庭和土地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依附对象,因此家庭关系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当中才产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格局,费孝通先生称其为“差序格局”。他说“我们的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在这种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从一个人一个人逐渐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样的社

11、会结构形态,决定了中国的传统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人情关系在社会当中起着一种信用担保的作用,人与人之间基于感情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暗含着回报的义务,不履行义务会受到别人的谴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纠纷的解决并不特别需要外力的介入,依靠宗长的权威足以。差序格局之下的中国传统“熟人社会”,是不需要现代意义的法律的。中国传统“熟人社会”依靠“礼”来维持秩序。依靠“礼”来维持秩序的社会,可以称作“礼治社会”。“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礼产生于等差有序的以家族成员的关系为基准的社会结构之上,必然也将服务于这一社会制度。礼治,就是要“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故之级

12、者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每个人都要以礼为行为的规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地位,尊卑有序,恪守五伦。立足于血缘关系之上,以家庭或家族为基本依靠单位,进而逐步扩张,将所有的社会关系囊括其中,形成有序的社会发展格局。在“礼治社会”社会中,人们通过习礼而自治、自省,教化是最好的维持秩序的手段,诉讼并非人们所需,它只是“坏了规矩”的无奈之举。出现了纠纷,主要依靠有威望的家长出面进行“教育”,在不伤及当事人情分的前提下化解纠纷,以达到维持社会稳定的目的。(选自焦焜礼治与法制的较量)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靠乡土社会的人们依照对“礼”自觉遵守来维持,不完全依靠法律约束。B

13、人治是统治阶层凭借手中的权力对社会秩序进行规范,它必然导致社会混乱。C乡土社会中,纠纷的解决只需要有威望的家长出面教育,并不需要外力介入。D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情关系可做信用担保。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人们通过学习传统规范自己行为,从而满足人们自己的各种生活需要。B只要乡土社会的人们按照传统去做,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反之可能受挫。C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影响社会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D比较而言,礼治比法治更适合乡土社会,这是由乡上社会的格局及传统决定的。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礼”的内容的一项是( )A刻

14、苦攻读,学优而仕B孝顺父母,尊敬兄长C恪守贞节,从一而终D诚实守信,心怀感恩7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礼治”和“法治”的异同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炖马靴(节选)迟子建父亲说借着雪地的反光,依稀看见敌手开始隐蔽。为了让敌手主动出击,他不顾严寒,将里层的秋衣脱下,用树杈将秋衣挑起来,还故意大声咳嗽几声,敌手果然连着两发子弹打过来。父亲丢下树杈,使对方以为他中弹了。当敌手走了十多米准备察看战果时,父亲扣动扳机,可是手冻得麻木了,子弹打飞了。对峙了近半个小时,敌手背后传来凄厉的狼嚎,危机使敌手终于起身了。父亲一直全神贯注盯着敌手,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父亲很镇定

15、,撤退时没忘了将中弹的秋衣拿上。父亲说自己太走运了,后来才知道最后一枪,击中了敌手的左肩,而那人开的最后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小礼花。雪越下越大,敌手无路可走,紧追父亲。父亲手握钢刀,做好了决战准备。可是敌手踩着父亲趟出的脚印,趔趔趄趄靠近他时,一头栽倒在雪地上,父亲先缴了他的枪。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死了。父亲在灌木丛划拉了一抱干枯的树枝,生起火来。父亲说作为火头军,他总是背着一口铁锅;靠近胸口的地方,还缝了两个布袋,一个装盐,一个盛火柴。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蝶!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可没有可煮食的东西。父亲突然有了救命的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长靴。马靴被炖了一

16、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他将剩下的牛皮捞出来分别揣进裤兜。父亲本不想天亮前出发的,可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为它们窸窸窣窣地冲出灌木丛,朝向篝火了。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出了后狼就是瞎眼狼。父亲“嗨一嗨一”地叫了两声,这是以往瞎眼狼尾随支队,他抛给它食物时,惯常的招呼声。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最终前狼让步了,被拖回灌木丛。父亲长舒一口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父亲说得逆风而行才能到密营。走了一两里路后,风竟然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