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1842287 上传时间:2021-05-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零距离”上岗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普遍要求,高职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要求。在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围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零距离”专业性技能型人才构成的基本要素,对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关键词:高职院校;“零距离”人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1.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现实基础计划经济时期,高校毕业生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并不重要,毕业生质量好坏也不直接对学校生存构成威胁。因为,高校毕业生始终能借助政府或行业职能部门的力量找到用

2、人单位。这种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脱节现象,导致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多地从学科(专业) 本位的角度,去建构人才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忽视了用人单位群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上岗”、“顶岗”的职业要求。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单位用人制度、途径与标准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根本性转变。原来连接人才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媒介政府或行业职能部门,其在用人过程中的决定权已削弱“, 满足用人单位需要”成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单位人才录用的基本标准。尤其是目前部分专业人才卖方市场向人才买方市场的转变,更是放大了用人单位人才录用的决定权。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就成为

3、决定高职院校目标市场大小的关键因素,成为维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要旨。作为拥有评价毕业生质量话语权的各用人单位群,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成为各高职院校不得不思考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就业即上岗,上岗能顶岗”是目前各用人单位群对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普遍要求。为此,基于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专业技能型人才需要的角度,必然彻底打破原来忽视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以“学科本位”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以市场需要为中心的、“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就建筑行业而言,以基础建设为主要特征的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速度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勃兴,由此加剧了建筑市场的人才需求,特别是对

4、建筑工程专业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建筑人才市场的相对饱和,建筑类技能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按传统的学科本位培养出来的、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建筑类人才已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群的需要。因此,转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满足建筑行业实际需要的“零距离”技能型人才具有了突出的现实意义。2.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零距离”人才,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其职业能力达到“就业即上岗,上岗能顶岗”目标要求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零距离”人才不仅要拥有相应的学科理论知识,更要熟练掌握其专业技能,并达到“就业即上岗,上岗能顶岗”的专业技能要求。美国教

5、育学家布鲁纳指出: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和认知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职业教育中,情景化的实践教学更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教学观念往往把知识看成为定论,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它低估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及其差异性,从而导致教学内容的“简单化”和“书本化”,教学方法的“粗放化”和“生硬化”。现代“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认为学习者可借助他人、情景或资料而主动地获取知识,这种知识不仅包括结构性的,也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建构主义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实现了三方面的重心转移: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从“个体

6、户”式的学习到“社会化”式的学习,从“欠情境”的学习到“情境化”的学习。正是这三方面的重心转移,实现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此“, 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在以“建构主义”的理论认知为逻辑起点的情景教学主线上来,通过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局限性的突破,实现“零距离”人才培养的“市场化”要求。3.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架构面对我国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部分高职院校近年来却出现了“招生辛苦,分配困难”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源是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则是高职院校承袭了一般高等院校传统的学科式教学体系在专业技术教学过程中,缺乏职业针对性,

7、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只重高等性,忽视职业性”的怪圈,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缺乏“高职特色”。具体地讲,一方面为过分追求专业课程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科性,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有意无意地向培养“工程师”的目标上靠,而学生实质上取得的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和缺乏创造力的“学科分数”;另一方面忽视课程的整合与重组,忽略应用性能力训练,从而导致毕业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欠缺,适应面狭窄,转岗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为了扭转上述不利局面,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实践。(1) 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确立“始终把培养专业技能作为高职学生必备素质和就业立身之本”的办学思路

8、的同时,注重培养高职人才的人文素质。通过开设选修课,组织学术报告,开设第二课堂,开展“一专多证”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形成与发展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 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重,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扩充专业技能训练内容。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减少理论教学课时数,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量,使其比例达到1 :1. 47 ;在教学程序安排上,完成一个理论模块的学习,随即到实训基地进行操作实践,使学生迅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形成专业技能。(3) 突出岗位情境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具有职场氛围的仿真岗位情景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

9、场环境,使置身其间的学生产生一种想象似的、灵感似的、非逻辑似的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兴趣,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4) 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重组力度,满足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要求围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结合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制和学时的实际情况,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组合。为适应建筑领域职业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与实训,着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操作等相关的素质与能力,满足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要求。具体操作如下:第一,确立总体思路。首先,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突

10、出“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即把教师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上,强调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构建情景教学模式,创建有利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的岗位情景,将岗位情境学习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彻底打破学科及时空界限,大幅度更新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向实训基地延伸。再次,实施模块化教学。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目标,按房屋建筑分部工程的施工顺序,把相关理论知识点科学、合理地整合成学习模块,并提出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使之形成一个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以利于学生知识的横向联合和纵向迁移,使专业综合能

11、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第二,明确目标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极强的职业定向性。因此,在“情景”创设之前,从职业岗位群出发进行职业分析,了解构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工作的主要内容,明确支撑其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为“情景”创设做好准备。其具体做法,一是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二是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或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为依据,提出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基本要求。第三,构建课程模块。根据情景认知原理,把教学重心从教学内容与程序组织转移至能导致并促进理解的环境建构上来,建立“岗位情景”建筑施工现场。学生通过对“岗位情景”观察、动手和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真正有意义的、有实用价值的知

12、识和技能,同时也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模块依据培养目标、学科体系和学习时间等要素划分为: (1) 情景建立及基础知识模块;(2) 基础(地基) 工程模块; (3) 主体工程模块(一) ; (4) 主体工程模块(二) ; (5) 岗位强化模块; (6) 岗位综合实践模块。第四,拟定操作程序。操作程序是指为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活动次序,用来说明教学的逻辑步骤和各个步骤应完成的具体任务。根据培养目标,采取正确的操作程序和合理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分别完成相应的模块学习任务。第五,设计达标测试方案。其目的是检验教与学的成效。具体操作上,组织专业骨干教师,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共同

13、编制达标项目。其标准重点关注三个问题:一是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二是测试方法的正确、有效性;三是达标测试方法稳定性和可靠性。4.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条件保障建构“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该工程的顺利实施,我院采取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以确保“零距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和实验条件,为学生“实兵演 练”提供物质保障。完善的实训基地和完备的实验条件是实施情景教学的条件保障。缺少硬件支持,情景教学及其预期结果就失去了依存的物质基础“,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和完备的实验条件,我院采取了四条措施:一是在学院

14、B 区建成建筑面积近5000h的、涵盖土建类专业各工种范围的实训基地;二是与多家建设企业签订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三是进一步完善校内建筑材料和土力学实训室;四是建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仿真职业训练场。以上四项措施确保了学生“实兵演练”的顺利实施。其次,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经费投入与筹措机制,为实训基地和实验室长期正常运转提供经济保障。“高成本”是工程技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验条件的完善需要经济支撑。缺失了经济保障,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将难以正常运转,情景教学也就难以开展,学生专业技能也就难以形成。为此,在充分考虑校情的基础上,我院建立了以学院投入为主,上级主管部门投入和基地、实验室

15、开放性经营并举的经费筹措渠道,保障了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经费的稳定供给。目前,我院土建实训基地在保障本院学生实训的同时,也面向行业、社会和省内数所大学、高职学院和中职学校开放,并成为四川省电力公司、四川省建设厅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四川省教育厅师资培训基地。由此逐渐形成了集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再次,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学生“实兵演练”的有序化、系统化、科学化提供师资保障。高职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是高职教育能否突出职教特色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情景教学是一项针对性和开拓性极强的教学工作,如果没有一支高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支撑,情景教学的实施就只能是一种缺乏实质的空洞教学行为。为此,我院采取了两条措施,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稳定。一是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加强在编教师的职场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技能实践的指导能力;二是直接从企业聘请技术专家或技能骨干为我院的特聘或兼职教师,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稳定。参考文献:1 周叶中,罗教讲. 从市场需求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 (6) .2 雷云涛等. 高校培养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