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考评模式的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1842105 上传时间:2021-05-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54.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考评模式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考评模式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考评模式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考评模式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考评模式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考评模式的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考评模式的研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教学中实践性的环节较多,如何科学、系统地确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十分重要。特别在实施专业素质教学的今天,及时、准确地反映素质教学效果的信息,更成为当务之急。在实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当中,专业课的教学蕴含了更深层次的内容,若只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为素质教学,那就会有失偏颇。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外在性,最终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符合熟能生巧的客观规律。所以必须重新认识和思考专业课的考评体系。专业课素质教学考评的设想首先必须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素质教学中所要形成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一是意识情感方面,如对知识与学习的积极态度,对所学专业良好职业道

2、德的认识,专业思想稳定性及正确的择业观念等。其二是语言信息方面,即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能正确地识读建筑施工图。这当中有些仅仅为学习本课服务,而有些则终生难忘。其三是运用知识方面,这是一种智慧的积累,是顺利工作的条件。要知道怎么样,更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如对所执行的施工进度计划的理解。其四是认识问题方面,这是对学习、记忆、思维的合理的支配,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势和工作定势,是有效工作的保证。其五是动作技能的形成,包括基本姿势、操作技能、工量具的使用维护及工作成果的创造,这是工作实施的途径。正因为如此,所以说专业课素质教学的考评也是形式多样的。专业考核方法1)讲授评定与技术评定相结合。主要考

3、核的要点有2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课本知识学习情况考核,二是学生参加生产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在此,将以上2个方面独立进行考核,形成理论与操作的双重体系,体现现代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2)组成教师考核小组,在不同的课时数内,指导不同内容,以答辩的形式进行客观的评定,既能防止学生弄虚作假,又能测试学生的应变能力。3)与当地劳动技能鉴定机构挂钩,对符合对应系列的工种实现等级考核,实施“双证”制,保证学生毕业后的持证上岗。4)观察(记录学生的各种过程,图文、声像)、口头、简单的书面形式相结合。5)情景模拟(工场、实验室)与工地实际相结合。6)动手能力考核。将学生直接分配到生产车间或劳

4、动工地,通过学生的实际设计、施工、测量、检测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当然,上述种种,必须根据具体专业课的特征,合理选择,精心设计,以取得良好的考评效果。专业课素质教学考评的困难与利弊专业课素质教学考评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涉及面广,操作性强,可变性多,存在较大的困难。1)专业课目标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备、设施。所以考评时必须充分考虑有关这些设施(操作室大小、工作台数)、设备(仪器、工具)的因素。2)专业课的学习活动是很复杂的,所以要综合衡量素质教学的得失制定考评的标准是很困难的,必须尽可能客观地进行明确而可靠的考评,如学科的要求与学习内容的一致性,学科要求与考评标准的一致

5、性,学习内容与考评标准的一致性,等等。3)要根据不同专业课的特殊性,合理选择考评的方式和场合,对不同的教师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否则就会缺乏可比性。4)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很长,评价场合很多,但教师要顾及大多数的学生和教授大量的内容及考虑安全因素等,所以放弃考评的最佳机会也是屡见不鲜的。5)专业课学习中,不免采取小组学习、轮流作业等形式,学生分散活动的机会较多。而这些活动中教师往往确定小组负责人,这些负责人的组织工作比其实际能力更引人注目,因此考评成绩中容易掺入教师的主观意见。专业课素质教育考评的利弊:1)通过专业素质教学考评,能较直接地鉴定学生能否进行某种实际工作,绝不会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2)对学生在实际问题前的判断能力、工作速度、工作态度等内容也能较清楚地反映;3)能够掌握每个学生的一些个性材料,如知识、能力缺陷,适应性的强弱,用一句俗话,就是能“暴露马脚”;4)教师的时间负担明显加重,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要有正确的评价;5)准备工作要十分充分(考评标准的制定、设备、材料配备、清理工作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素质考评是一项长期的教学研究工作,需要广大专业课教师立足专业特色,开展有效的操作性研究,并结合教学工作赋予新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