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6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182176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6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6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6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6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6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6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赤峰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6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峰二中 2014 级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2016-06-03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第 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铅笔涂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

2、料表明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2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秦人之悖于古者。禁诗书而仅以法律为师尔。”这说明A三代时期儒法并重B夏商周采用“刑主德辅”的法律思想C秦朝抛弃了以吏为师的做法D法律是夏商周秦相沿的统治工具3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这主要反映了A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B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C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

3、地位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4. 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 11 世纪至 13 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根本的社会变化”主要体现在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封建制度内部孕育出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封建社会继续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A BC D5.雍正皇帝在山西巡抚刘与义上奏的折子上批道:“山西人,第一类是经商的,第二类是务农的,第三类是谋入营伍,至中材以下方便之读书入仕,其俗殊属可笑。”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当时山西人非常重视商业 当时山西人已经厌倦读书入仕雍正皇帝信奉“重农抑商”政策 A BC D6史学界认为:资本主义在西方

4、逐步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世界各地由相互隔绝过渡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历史,然而中国在这个时候却渐渐的游离于这个整体之外。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中国航海业地位一落千丈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掌握主动权C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趋势D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7管子君臣中说:“衣服所以表贵贱也”,成语“衣裳之会”、“衣锦还乡”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服饰被赋予了许多文化内涵。以下关于中国社会服饰变迁的说法正确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最主要的功能是区分等级秩序辛亥革命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西装在中国流行开来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变迁新中国建立后

5、中国人的服饰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A B C D8“壬寅立约后,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因外患而有所变革也”,下列材料能够为之佐证的是 A“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B“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C“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D“米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9研究者发现,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当时思想界在讨论中国的政治问题时,大家都不再使用传统的儒学语言,而改为运用近代西方社会的政治理论语言。这种现象说明 A传统的君主政体已不再为资产阶级所认同B清朝专制统治的正当性受到质疑C戊戌变

6、法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陈独秀在 1921 年发表青年的误会一文,其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11.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 1906 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

7、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 1909 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D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12. 1930 年 2 月,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迫切任务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对中国革命的目标认识摸糊 B从时局出发做出了正确决策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D摒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3.下表是出席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

8、图(共 662 人)。从中可以获悉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14.1976 至 1977 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 300 多次,以欧洲为主。1978 年 5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派团访问西方发达国家(西欧五国),归国后向中央政治局作访问汇报:在经济、科技方面,我们已经落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商品、技术方面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国际经济运行中有许多通行办法,凡对我们有利的,都可以采纳。这些访问 A宣告新中国革命外交向务实外交转变B预示着中国重大

9、发展决策正在酝酿C标志西方孤立新中国的战略开始调整D扭转了中国长期对外贸易的逆差15.2012 年,凤凰网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开设了专栏,其中标题有“九州生气恃风雷,鲲鹏南徙启帷幕”、“打破玉龙飞彩凤,脱开金锁走蛟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历史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C邓小平南方谈话 D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16.苏格拉底曾感慨地说:“如每个人都是自己智慧的尺度,我们相对的无知又在哪里?如普罗塔哥拉的真理确实是在宣布真理,而不是在每个人的观点都正确的时候对各自的观点进行详细考察,那么哲学对话的整个事业只不过是在冗长而又可怕地展示愚蠢。”这表明: A苏

10、格拉底强调以人的感觉为判断事物的标准B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发现自我的本质改善灵魂C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对神的存在深信不疑D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理性是人的中心17“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英国史学家帕尔默在此所评价的思想解放运动A为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B从根本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一统局面C为理性社会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构想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18.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卢梭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的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

11、分。”二者的共同点是 A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C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设想 D推动了当时社会变革19.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利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出作者的核心主张是 A维护各州的权利 B争取民族独立C强化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20.一艘货船在 1910 年离开英格兰,带着铁轨和普通货物前往墨尔本,然后为阿根廷捎上联合收割机,此后装载运往加尔各达的小麦,在此装载运往纽约的黄麻。它在 17 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这主要表明 A世界范围劳动

12、分工形成 B科技创新助力世界市场发展C商品是世界联系的纽带 D英国对海外市场有严重依赖21.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 据此可知,该学者 A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B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C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 D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22.下图是 20 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

13、美国C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23下图是有关亚太局势的一幅政治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中美两国是维系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将打破亚太地区的平稳发展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形成 A B C D24有人评价某一剧作时说:“看了这些戏,我们我们都感到好笑,忍俊不禁,但在笑声中却隐藏着深深的悲哀与寂寞。尽管剧情虚妄、台词荒唐,我们不难发现剧中人有些方面跟我们十分相似,而剧中的荒诞现象正是我们不合情理的生活现实的极度夸张。”对这一剧作特点的概括正确的是剧情虽荒诞不经,但寓意深远体现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落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处

14、境的焦虑现实与传统相互冲突驱使下的精神探索 A B C D第 卷25(1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2015 年 12 月 25 日,亚投行在法律意义上宣告成立,就好比一家公司获得了营业资格。根据亚投行协定,至少有十个签署方已交存批准书、接受书或核准书,且他们初始认缴股本的总和数额不少于认缴股本总额的 50%,协定就可以生效。截至去年 12 月 25 日,有 17 个意向创始成员国批准了亚投行协定并提交了批准书,他们的股本总和占比达到了501%,满足了协定生效的条件。因此,亚投行就算正式成立了。材料二 新华网北京(2016 年)1 月 16 日电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于 1

15、6 日至 18日在北京举行。这也标志着历经 800 余天筹备,由中国倡议成立、57 国共同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备工作就此收官,正式开张运营。这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中国外交部此前宣布:(2016 年)1 月 16 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并致辞。1 月 16 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出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理事会成立大会并致辞。根据“中国新闻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词条编辑整理请回答:(1)有人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是对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改革与冲击。该秩序是什么?其主要支柱是什么?(4 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能够开业的原因是什么?(6 分)你是如何看待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的?(8 分)26.(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 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记时间 事件1901 年 设立外务部;成立新军体制1903 年 设立商部,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1908 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各省代议机构咨议局1910 年 成立中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