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170658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 年2020 年)概要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 204 千米,南北最宽约 116 千米,总面积 10108 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 9 区 4 县。到 2007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 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 13%的增长速度,2007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 1737.1 亿元,地方财

2、政总收入达到 125.33 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

3、,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 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

4、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4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5 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76 处,登记在册文物点 2944 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

5、历史地形地貌及国家级风景名胜保护区等。对西安众多的文物古迹(特别是大遗址)、风景名胜保护区、历史地形地貌等区域,都需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划定保护区范围,按照规划严格控制周边开发强度,并在更大的范围内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5修编是适应行政区划调整的需要 由于临潼、长安已经国务院批准撤县改区,按照国务院国发200213 号文件的明确要求,必须尽快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二、规划重点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保证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城市宏观的长远规划指导思想与微观的近期建设规划内容有机结合,加强规划实施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适应城市的可持

6、续发展;将城市总体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安全等方面作为修编主要内容,并对城市特色、区域统筹等加以着重研究。 第一,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更理性地思考城市规模问题,在对人口发展因素、趋势及土地、水、环境合理容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城市发展诸多限制条件,合理确定城市规模。 第二,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为核心,以城市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加强老城的整体保护,体现西安古都特色,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名城保护的关系。 第三,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

7、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第四,建设安全、配套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构筑一个与西安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高效、快捷的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视水资源供给、能源供应、信息通讯安全,对供水、排水、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市政公用设施进行了综合部署,为西安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第五,为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优化空间布局,将城市规划区划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三、规划主要内容 (一)城市发展目标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至 2010 年,全市国民经济增

8、长速度年均要保持在 13%以上,初步实现“经济强市”和“西部最佳”的目标;至 2020 年,保持 1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使西安市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殷实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有序、政治民主文明的西部最佳城市。 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营造最佳创业环境,建设科技创新城市;结合山、塬、河、林自然地貌,建设依山抱水、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优势产业和地区辐射能力,建设装备现代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强化金融、商贸、信息、物流等区域功能,

9、建设中国西部经济中心。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 本次规划涉及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西安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 10108 平方千米。规划空间分为三个层次: 市域范围:西安市行政辖区。 城镇范围:主城区、中心城镇、镇。 主城区范围:以唐长安城为中心,以绕城高速为基本轮廓,东至灞河,西到绕城高速路,南至长安(潏河),北到渭河。 (三)城市性质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 (四)城市规模与人口素质 1城市规模(至 2020 年) 西安市域总人口规模为 1070.78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规模为 8

10、50.67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79.5%,主城区人口规模为 528.4 万人。 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865 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 101.7 平方米以内;主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490 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 92.73 平方米左右。 2人口素质与人文指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完善人文指标,不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1)人文指标(至 2020 年): 教育科学方面: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达到 7.5%,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 年; 医疗卫生方面: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 3 人

11、以上,全市平均预期寿命达到 77.8岁;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恩格尔系数下降到 0.3,基尼系数达到 0.33 以下,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提高到 75%以上,居民对实现自身民主权利的满意度达到82%,社会安全指数达到 93%以上,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 33 平方米。 (2)实施措施 引导人口合理布局,统筹城乡布局; 合理调整城市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满足城市功能调整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提高科研教育设施的空间承载能力,突出“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的地位;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营造人才创业环境; 加强市民的革命传统教育、历史文化教育,提高市民爱国意识,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

12、 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及其他流动人口的自身素质。 (五)市域城镇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1市域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在西安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城、一轴、一环、多中心”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主城区、中心城镇、镇三级城镇体系结构。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其中: “一城”为主城区; “一轴”为以陇海线为主轴的城镇经济发展轴; “一环”为以关中环线为纽带的城镇经济发展集群带; “多中心”为主城区外围的中心城镇,包括四个组团、三个新城和四个县城,其中: 四个组团指六村堡、常宁、新筑、洪庆; 三个新城指临

13、潼、阎良、泾渭; 四个县城指蓝田、周至、高陵、户县。 2新农村建设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通过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形成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提出城市产业、技术、资金等要素和基础设施向农村转移和延伸,以城市辐射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对全市村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避免大拆大建,防止为扩大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而盲目撤村并点,有计划地推进村庄整合及迁村进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新农村建设应满足国家抗震防灾规范的要求,村庄选址应避开具有泥石流、滑坡、断裂带等地质灾害地区,房屋建设应严格

14、按相关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尤其要重视中小学、卫生院、商业网点等公共建筑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建筑质量,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 (六)主城区规划 1主城区布局结构 优化主城区布局,凸显“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布局特色,以二环内区域为核心发展成商贸旅游服务区;东部依托现状发展成国防军工产工业区;东南部结合曲江新城和杜陵保护区发展成旅游生态度假区;南部为文教科研区;西南部拓展成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发展成居住和无污染产业的综合新区;西北部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北部形成装备制造业区;东北部结合浐灞河道整治建设成居住、旅游生态区。 2城市功能布局调整 加快老(明)城功能的调整:

15、老(明)城内将以商贸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行政办公单位逐步外迁。 加快“四区两基地”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等的建设。 加快西(安)咸(阳)共建区建设:加快两市在“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步、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 积极引导教育产业向外围新区转移:加快科教文化产业发展,构筑中国科技教育的高地。 建设大型居住社区:在外围建设配套设施完备的大型居住区,创造西安最佳人居环境。 构建现代物流园区: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物流产业发展。 发展空港服务区:以西安

16、咸阳国际机场和铁路北客站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发展以综合商贸服务、现代农业开发及旅游度假为主的产业园区。 加快“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城中村”的改造,提高城市整体环境水平。 搬迁、整治危险源:调整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设施布局,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限期排除或实施搬迁。 (七)优势产业规划 突出特色,加强整合,构筑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现代装备制造、旅游、现代服务、文化等五大优势产业。 “老(明)城”以人文旅游、文化服务、商业零售业为主;西南方向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东北和东南方向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物流等产业;北部方向重点发展出口加工、现代制造业。 (八)综合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 建成面向国际的中国西部航空枢纽,国内重要的公路、铁路交通枢纽,西部最大的物流中心。构筑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确立辐射全国的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枢纽地位。 2城市交通 适应西安作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的需要,突出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加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