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三节文档

上传人:c****e 文档编号:181662275 上传时间:2021-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三节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三节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三节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三节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三节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三节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三节文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三节“大气压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湛江师范学院实验学校 许海花【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观察大气压的有关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了解粗略测量大气压的方法。2、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中考常考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在“压强”、“液体压强”之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之前,在知识结构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用大气压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强化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课程标准理念。3、教材的内容编写特点: 本节教材首先通过“想想议议”液体压强

2、的知识,为这节内容做铺垫;在通过实验过程的体会及生活中由于大气压强引起的一些现象,可以形象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最后安排学生探究实验粗略测量大气压的过程。这些内容在安排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因此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情分析】1、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简单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压强和液体压强的知识,对气体是否也有压强应该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由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引入气体压强的产生原因顺理成章;在讲到粗略测量大气压的实验中,可由压强的计算公

3、式引入探究实验的原理,在教师讲解实验的关键点后,可放手让学生探究。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新的知识。3、学生的认识特点:大气压虽然存在,但学生平时感受不到,气体压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和深入理解能力都还欠缺。因此,必须通过实验的直观感受和动手做探究实验,将抽象转为具体,在经老师适当的引导来加深理解,由浅入深,循循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2)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3)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4)了解粗略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参与实验,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2)通过实验及图

4、片展示,感知人类在生活中是如何利用大气压的。(3)通过实验粗略测量大气压强,体会探究的过程及大气压的大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趣味实验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能力。(2)通过探究实验体会大气压的大小,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合作意识。(3)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喜悦。【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2)了解粗略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2、难点:探究测量大气压强。【教学用具】1、教师教具:玻璃杯、硬纸片、水、弹簧测力计、吸盘、刻度尺、玻璃板、皮碗、矿泉水瓶等。3

5、、学生用具:皮碗、弹簧测力计、吸盘、细线。【教学流程图】教师演示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瓶“”趣味实验,引入新课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知识回顾,搭桥铺路提出问题,引导得出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倒杯”实验;认识大气压的存在;解释生活中与大气压相关的例子。演示实验、学以致用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图片;探究“皮碗”实验。模拟实验,承上启下学生探究实验:粗略测量大气压的大小探究实验,合作交流深入分析实验误差,突破难点归纳总结,拓展深化学生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堂小结,课后作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趣味实验,引入新课演示瓶“吞”鸡蛋,引出问题:鸡蛋为什么会自己跑进瓶内?学生

6、观察并思考。 问:鸡蛋为什么自己会跑进呢?是老师对它施加魔法了吗? 引入主题:大气压强 观察 好奇兴奋思考用罕见的趣味实验,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知识回顾,搭桥铺路让学生回忆: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引导学生猜想并验证。演示实验,引导观察演示“倒杯”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硬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点名要求学生单独回答,并展示大气层图片,引导学生知道:大气同样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提问: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演示:将空杯倒置,放手后,硬纸片应声掉下。问:为什么纸片会往下掉? 演示:用杯装满水后盖上硬纸片,并倒置过来个别回答观察回答回答观察“温故而知新”,在检查“旧

7、知识”的基础上,顺水推舟落实“大气压产生原因”这一知识点,降低学习难度。从学生熟悉的重力入手,实验设计上前后比较,实验现象在学生意料之外,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接着将实验进行拓展,将杯子左右转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学以致用,前后呼应展示课本86页图14.3-1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与大气压相关的现象。 学生自答自评,解释:瓶吞鸡蛋的现象。模拟实验,承上启下讲述“马德保半球”实验的故事;引导学生利用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探究实验,合作交流 介绍实验器材 回顾压强的计算公式。 引导学生明确需要测量的实验数据。 告诉学生吸盘

8、的半径,引导求出受力面积S的大小。 放手学生探究实验。问:为什么纸片不会往下掉呢?是谁托住了它呢?演示:将倒置的水杯向左右旋转。提醒学生观察纸片是否往下掉?说明了什么?问: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与大气压相关的现象呢?先点名让学生回答;再请其他同学点评。展示马德保半球实验图片,在讲解故事中突出每边各有八匹马。引导学生探究进行模拟实验问:压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板书压强的计算公式问:我们要求出大气压的大小,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中圆的面积公式S=算出受力面积S的大小。来回巡查,留意学生的操作。回答观察、思考、回答观察讨论回答回答点评倾听怀疑探究惊奇回答回答回答分组探究实验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现

9、象观察转为理性分析,突破重点内容:认识大气压的存在。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将知识进行深化,降低学习难度,符合初中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意识到大气压广泛应用于生活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学生。前后呼应,解释学生疑问,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自豪感。落实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要求。激发学生的想亲手试一试的欲望。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气压的威力。为探究实验做铺垫。联系新旧知识,引入测量大气压的实验原理初中生的探究思维能力还比较差,需要老师引导明确其测量数据。给出学生熟悉的操作数据,节约时间。培养合作精神。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学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误差。典型例题,走近中考用课件展示中考热点题目:用注射

10、器等粗略测量大气压的大小。问:实验的实验误差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问:弹簧测力计哪个时候的读数才等于大气压对吸盘的压力。(利用前面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来分析)强调中考中的考试方向,引导学生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思考题目讨论回答思考、讨论培养学生深入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生理解测压力F的难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熟悉考点,增强信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件展示课堂主要内容。课后作业:1、动手实验:矿泉水瓶变瘪。2、配套练习册的相关题目问: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强调学生在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回答倾听回顾思考,前呼后应。落实从课堂走向生活的目标,并注重安全教育。【板书设计】 三、 大气压强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大气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2、认识大气压的存在:瓶吞鸡蛋;倒杯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粗略测量大气压的大小: (1)实验原理:(2)误差:a、吸盘内残留少量空气,使测量值偏小。b、吸盘自身的重力,使测量值偏大。【反思】本节课立足于实验,通过趣味实验吸引学生的眼球,通过双皮碗实验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威力,通过探究实验满足学生的动手欲望,体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突破重、难点,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标准。但不足之处,实验的演示可设计得更有趣些,理论解释应加深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