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一中1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165012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一中1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一中1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一中1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一中1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一中1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一中1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一中1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包头一中 2010201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命题人:冯彬 审题人:李静 2010-11-10第卷 阅读题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寂静除夕夜 (1)每当 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 地想起 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 ”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这 的打击令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 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

2、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 5 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让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晨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全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

3、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 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 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 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10)围拢来的 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 平静地过去了。 (13

4、)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 8 岁的二姐守前门,11 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 过去,我终于熬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 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睡着一般鸦雀无声。好心的人 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

5、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 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 过得多,被判刑 15 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 。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 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 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 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 远方,默默祈祷: (20)愿你们永 远平安。 1依次加到文中_内的词语最恰

6、当的一组是:( )。 A清脆响亮 情不自禁 意想不到 平反昭雪 B震耳欲聋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报仇伸冤 C清脆响亮 不由自主 意想不到 报仇伸冤 D震耳欲聋 情不自禁 突如其来 平反昭雪 2对本文记叙要素和记叙顺序表述有误的是( )。 A文章所叙主要事件发生在 20 年前的那个寂静除夕夜,地点是在我们家当时居住的那个村庄。B本文叙写的人物是“我”的一家及众乡亲。 C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文革给我们一家带来的灾难。D全文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3下面对文意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7)段中姥姥吩咐我们的话,意思是求求乡亲们除夕之夜别放鞭炮,以免触发了母亲的伤痛。 B(11)段中“围拢来的

7、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这句话表现乡亲们对我们一 家的遭遇深表同情。C(13)段写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这个灾难是指母亲疯病发作,给自己给家庭以毁灭性的摧残。 D(16)段写“好心的人们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夜也没放鞭炮” 。这一义举表现了乡亲们善良、无私的美德。二、古文与诗歌阅读(45 分)文言文阅读(2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8 题。 (47 题,每小题 3 分)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 项王

8、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 骑 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 所当者破,所 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

9、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 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划船靠岸)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 王身

10、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 壁:壁垒 B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D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伯杀人,臣活之B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C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D项王瞋目而叱之 荆轲和而歌6、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天亡我,非战之罪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A B

11、 C D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B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一百多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骗,陷入沼泽地。C为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斩将杀敌,瞋目一叱,使赤泉侯倒退数里。D. 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8、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 分)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3 分)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5 分)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5 分)诗歌阅读

12、(10 分)浪淘沙 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 了人间。9、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4 分)10、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的景?(3 分)11、 “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 分)名篇名句默写(10 分)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 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 。满载一船星辉,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13、, 。我轻轻的招手,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8 分)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18 分)陈寅恪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 )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1925 年,清华大学成立“ 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

14、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 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 值。 ”远在德国游学的 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 时年 36 岁。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 13 年。离开故国 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 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 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 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7 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

15、女儿回忆,父 亲放弃了右眼视 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 书到长沙,就悉数被 毁于 战火。 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 解和引证,这是他学 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 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 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 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 铭跑上楼看, 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 说,“不写完 这两稿,我不死。”1944 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的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