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中国儒家人和文化与对外关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162401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中国儒家人和文化与对外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二节中国儒家人和文化与对外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二节中国儒家人和文化与对外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二节中国儒家人和文化与对外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二节中国儒家人和文化与对外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节中国儒家人和文化与对外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中国儒家人和文化与对外关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中国儒家人和文化与对外关系 儒家人和文化,是中国的核心文化。中国历史和今天的内政与外交,都深深地打着儒家人 和文化的烙印。儒家人和思想,是中国国内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 往的指导思想。中国各民族的历史融合;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中国与东亚各国友好关系的建 立和维护;中国和平共处外交原则的提出和实施,都是以博大精深,包纳百川的儒家人和文 化为底蕴的。创造和坚守儒家人和文化的中国是维护东亚乃至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儒家人和文化思想,是在年前的中国春秋末期,由孔子所创立的。自汉武帝“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一直是多年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统治者和民众的主导 思想和行为准则。

2、它为中国各历史时期实现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都起到了其他任何思想所不能替代的积极保障作用。儒家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谐和,认为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谐和融洽,是办好一切事情的最重要的条件,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儒家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一直为世世代 代的中国人所信奉。 中国是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国。各民族之所以能够世世代代和睦相处,主要靠的就是儒家人 和文化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中国民族数量的增加,国土面积的扩大,都是在儒家人和文化的 友好氛围中,通过各民族长期的友好交往,和睦相处实现的,而不是如有的西方国家那样靠 武力兼并获得的。一般地说

3、,靠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吸引走到一起的民族关系是友好 的牢固的可靠的,而用武力兼并的强制力拼凑扭合的民族关系是不稳定的不可靠的,难以友 好相处的。所以,有人根据苏联解体预言中国亦将分裂是十分荒唐的。这 些预言家一点都不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少民族偏见的。出身于少数民族 的精明的北魏孝文帝号召学习汉族文化,是推动中国各民族融合的楷模。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是倡导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模范。汉朝王昭君和亲塞北,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至今 为中国各族人民传颂。中国元、清两朝皇帝是少数民族。为 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是地地道道的汉族军人,而非八旗子弟。今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 政府首长都由

4、少数民族出任。 东亚各国由于文化的颇相同相似,而被世界归为一类,称为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包括 俄罗斯以外的东亚各国。所以,东亚文化圈既是文化概念,也是地理概念。东亚文化圈的核 心文化,便缘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在历史上都曾经长期使 用中国汉字,学习儒家经典,行践儒家修身治国学说,其文字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借鉴汉字创 造的。现今的新加坡人,多为华人华侨后裔,汉语是新加坡的通行语言,儒家文化是新加坡 的核心主导文化。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老挝、柬埔寨、蒙古等国 ,由于与中国长期的历史文化交往,华人华侨的钮带作用,使中国的儒家文化在这些国家的 影响都很大。东

5、亚各国历史上都经常向中国派遣留学生、考察团到中国学习汉文和儒家文化 。中国也经常派人到东亚各国学习其文化。可见,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完全是东亚各国人民长 期友好的文化交流的结果,中国文化对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有不少较 大的有影响的文化圈。但多数不是像东亚文化圈这样靠圈中国家的长期友好文化交往而自然 形成的。英语文化圈、拉丁语文化圈等就不是这样形成的,而是靠武力征服,靠核心语言文 化国家对非核心语言文化国家的武力征服在较短的时期内人为制造的。因此,与靠武力征服 而形成的文化圈相比较,东亚文化圈的基础是牢固的。东亚文化圈的核心文化国家中国 在历史上是可以信赖的,在今天和未来也是可以信

6、赖的。 中国与东亚各国的友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有的甚至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以前。中国人民 在与东亚各国人民的长期友好交流中,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 在公元前的秦汉之时,中国的水稻及其耕作方法,铁器、青铜器及其冶炼铸造方法就传到 日本。公元年,日本即正式遣使节到中国。东晋南北朝时,一些中国人移居日本,带 去了养蚕、缫丝、织绢、制陶和绘画等先进的手工技艺。隋唐时期,中日友好文化交流达到 高潮。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遣大型使团和大量的留学生、学问僧。从年到年,日 本先后次派出遣唐使。遣唐使团人数最多一次达人,最少的一次也有 人。日本留学生在中国认真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科学和技术等。隋唐 也遣使

7、往日本。年,隋炀帝派遣裴世清访问日本。年,唐鉴真和尚排除万难东 渡日本传播佛教,至今仍长眠在日本。世纪时汉字传入日本,并为其使用。世纪时,日 本借鉴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今天的日文中仍然有半数左右的汉字。明朝时期,中日文化和 商贸往来颇盛。从年至年,日本正式派出遣明船队就有次。他们用日 本的硫磺、铜等商品交换中国的丝、绸、药、陶瓷和书籍等。 中国人民与朝鲜人民(包括韩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历史悠久,在有文献记载前即已存在。 中国的铁器、铜器、漆器和纺织品等至迟在汉朝时就已经传入朝鲜。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两 国就有官方联系。唐朝时,山东沿海城市有朝鲜人居住地,唐朝用丝绸、药材、工艺品和书 籍等交换朝鲜的

8、麻布、人参和金银等。宋朝时,中朝官方和民间贸易空前活跃。在朝鲜开城 有几百中国人居住。世纪, 中国火药技术、水车技术传入朝鲜。世纪时,在中朝边境已有“互市”贸易。图们江、 鸭绿江一带每年都有定期的“互市”。古时朝鲜使用汉字,官方文书用汉字书写。世纪中 叶,朝鲜学者薛聪用“吏读方式”将汉字经书译为新罗语。世纪,朝鲜借鉴汉字创造了 朝鲜文字。唐朝时,朝鲜曾经设立国学教授儒家经典。并仿照唐朝以儒家经典作为选拔人材 的主要考试科目。唐宋元明时期,朝鲜都派学生到中国留学。 中国与越南的文化联系相当密切。中国的铁制农具、牛耕、养蚕、织锦、造纸、印刷、 建筑和医药等技术在很久以前就传入了越南,对越南社会经济

9、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 用。宋朝时,越南品质优良的占城稻传入中国,先在福建、浙江以及长江流域种植,以后推 广到北方的广大地区。中国人喜爱的甘薯,也是从越南传入的。中国汉字很早就传入了越南 。越南许多文人对中国儒家经典、诗赋等有很高的修养。越南的语言中有不少汉语词汇。 世纪,越南创造了以汉字为基础的“字喃”。中国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在 越南广为流传。历史上的中越两国人民相互往来、相互迁徙是平常事。宋明时期,许多越 南人举族迁居中国广东和海南等地。世纪初,中国也有人迁往越南。唐朝时,越南人姜 公辅考中中国进士,很受唐德宗器重,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初越南建筑师阮安,曾经 参与北京的宫殿、城

10、池等建筑规划和设计。 中国与柬埔寨的官方友好往来,大约始自于中国的三国和晋朝。三国时吴曾经派遣官员 访问时称扶南的柬埔寨。晋朝初年,柬埔寨不断派使臣到中国。南朝和隋唐时,中国与柬 埔寨一直保持友好文化往来。南朝时,柬埔寨高僧伽婆罗、曼陀罗等来中国译经授徒,翻 译不少佛经。唐朝时,柬埔寨高僧真谛来中国,玄登和尚与他有师承关系。真谛高僧居中国 多年,最后长眠于中国。唐朝高僧义净去过柬埔寨,受到柬国王的热情接待。明朝时期 ,中柬的文化与商贸关系都很密切。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过柬埔寨。 有史书记载的中国与老挝的友好往来始自于公元世纪的中国三国时期。唐朝时,中国与 老挝的关系已经是非常友好。老挝先后次派出遣

11、唐使,均受到热情友好接待。宋元时期, 两国交往一度减少。到明朝时,两国交往又密切起来。老挝 先后有位国王向唐朝遣使余次。明朝也多次遣使访问老挝。老挝人民从中国学习 了酿酒、养蚕、制药等技术。老挝的大象、犀牛、兰花等深受中国人喜爱。 中国与缅甸的友好文化和商贸往来可以上溯到两汉时期,隋唐以后发展为非常友好密切的 国家关系。新唐书记载,当时缅甸的骠国国王雍羌派使节难佗访问中国,随行的歌舞 团 有乐工人,带来乐器件,演奏了支歌曲。缅甸歌舞团在唐宫廷的演出受到很高 评价。白居易等曾写诗赞扬乐曲优美。中国南诏扩建当时车城即今日昆明时,有数千缅甸人 参建。许多缅甸人长期定居中国云南。宋朝时缅甸国王阿奴律佗

12、曾经亲自到云南大理访问, 受到中国大理地方政府的隆重接待。唐宋时期的中国寺院建筑和壁画艺术等对缅甸的影响很 大。中国与缅甸的长期友好往来,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中缅两国在音乐、舞蹈、戏曲 、漆器和佛教美术、象牙雕刻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国的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均与泰国有着十分友好的关系。元朝时期,泰国当时的暹国第 三代国王蓝摩甘亭曾经次遣使通好于中国。这些使节请回许多中国瓷匠,在泰国开办陶瓷 工场。世纪后期,许多中国人移居泰国,这些移居泰国的中国人,有力地促进了中泰 的文化交流。清朝时期,泰国使节到中国先后达余次,请政府对泰国使节均给予十 分友好的接待。 公元世纪前后,中国即与马来西亚有海

13、上交通联系,晋朝以来,马来半岛上的各国都与 中国有密切的来往。世纪初,马来半岛上的满刺加王朝与中国明朝关系非常之密切。两 国使臣往来不断。满剌加有位国王先后次访问中国。代表团人数最多的一次达多 人。明朝皇帝举行盛大宴会热烈欢迎满剌加国王。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曾经得到满剌加的大力 支持。郑和船队在满剌加修建仓库,储存货物。由此可见,中马两国历史友好关系所达到的 程 度之高,非一般关系可比。明清时期,中国有许多人移居马来西亚。这些人的多数至今定居 马来西亚,他们为增进中马友谊作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在汉朝时期就有经济与文化联系,中国的陶瓷和丝织品在汉代已传入 印尼。印尼在汉代曾经遣使到中国。

14、世纪时,中国高僧法显到过印尼,并留居个月。唐 朝时,中国的养蚕纺丝技术传入印尼。唐宋以后,中国商船经常往来与中国和印尼之间,两 国贸易逐渐增加。世界通史载:“根据各种材料不完全统计,爪哇和苏门达腊古国从 年初至年”仅以叶调等国名称“遣使中国共约多次”。唐代高僧义净先 后在印尼留居年以上。义净把中国纸带到印尼。义净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等,对 研究包括印尼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历史都有重要价值。唐代僧人会宁还与印尼僧人智贤合译佛 经阿籍摩经的部分内容。宋元时期,中国的丝绢、瓷器、漆器不断运往印尼,深为印尼 人所喜爱。后来,印尼各岛的木棉和棉布也不断运往中国,很为中国人喜爱。明清时期,中 国广东和福建有不少

15、的居民先后迁居印尼,这些人为增进中国和印尼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大贡 献。 菲律宾考古发现证明中国与菲律宾的较密切的经济往来,在唐宋时已开始。但实际上很 可能还要早些。明清时期,中菲经济和文化关系已相当密切。明史记载菲律宾曾多次派 使臣到中国。年,苏禄国的东王、西王和峒王亲自率领家属和臣僚等来中国,来团 人数多达余人,居留日。年至年的清朝雍正和乾隆年间,苏禄 国先后次遣使访问中国。清朝对苏禄国使臣给予热情接待。明清时期,中国福建等地 许多人移居菲律宾。这些人多在菲律宾落地生根,促进了中菲人民的友好关系。 中国与东亚各国的历史交往是非常友好的非常密切的。历史证明,中国是东亚和世界上与 周边国家和睦相处

16、的典范。历史上长期强盛的中国不曾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富轻贫,而 一直奉行与东亚和世界各国和平友好相处的外交关系。从民族文化思想渊源来看,这是儒家 人和文化起作用的结果。爱人者人恒爱之,东亚各国历史上对中国的尊重和信赖,是中国强 而不霸,大而不蛮,富而不骄,一向尊重和信任东亚各国的和平友好外交换来的。倘若中国 在历史上不是这样,而是称王称霸,以大欺小,是不能获得东亚各国人民的尊重和信任的 。 中国在古代是始终奉行和平友好外交政策的。中国在近现代和当代同样是奉行和平友好外 交政策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未曾发动一次侵略战争,未曾侵占别国一寸土地。相反 ,倒无数次遭受到列强的侵略和欺压。但是,尽管如此,中国至今仍然矢志不渝地对世界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