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寺公园及浮雕介绍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161373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头寺公园及浮雕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龙头寺公园及浮雕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龙头寺公园及浮雕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龙头寺公园及浮雕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龙头寺公园及浮雕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龙头寺公园及浮雕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头寺公园及浮雕介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园简介孩子们知道吗? 今天我们来到的这个龙头寺公园 , 原来是一个很大的垃圾填埋场,臭得周围的居民纷纷搬家,现在却是占地 800 的大型生态公园,在公园里我们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与开敞的空间,你还会发现这里的植物品种之多,搭配之丰富真是超出你的想象,红叶李、桃花、梨花、茶花、深山含笑、银杏,丰富的植被带来的是丰富的含氧量,对我们的健康极有好处。公园内的建筑采用现代建筑与川东民居相结合,展现了川渝两地的民居文化,公园里面建有仿古穿斗式小青瓦廊亭,配有重庆书法家提写的楹联,人文气息浓厚。这里还是重庆首个以科技环保为主题的公园,小朋友们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丢垃圾进垃圾箱,垃圾箱会用语音向

2、你道谢;建院士林传播科技文化,建湖泊、湿地形成生态的水循环系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公园设施等。龙头寺公园本身也是一个科技“博物馆”。这里的湖水和绿化灌溉用水都主要来自雨水收集系统。雨水主要采用植物自净化处理,通过湖中设置的多个生态绿岛、湿地和多种水生植物,达到自净效果并形成生态的水循环系统。除此之外,这个公园所在地曾经所拥有过的很多美丽的传说, 这些故事就分散在龙头寺公园的每一个角落里, 今天我们就可以一边观赏植物, 一边听听龙头寺的故事。 据说,龙头寺所在的山头恰似一条仰天长啸的龙, “龙头”昂首飞扬面朝朝天门,在半山腰,有 10 几棵参天古树,其形状恰似“龙眉” 。每年春夏时节,山上大树摇动

3、大雨倾盆时,“龙” 就好像是在呼风唤雨,每逢干旱时节,山上有很多人来求雨,说来也怪,龙头寺在大旱之年从不缺水,特别是正殿右侧的那口井,水凉且微甜,传说那是龙洗澡嬉戏的地方,当地人也因此称此水为“龙水”。当时山上树木苍苍,寺庙香火旺盛,历经整修的寺庙也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但在大炼钢铁时,树木和寺庙的建筑都未能幸免。近几年,因城市扩建,龙头寺的“ 龙嘴”、“龙须”已无处可寻,也为后人平添了几许神秘。为什么龙头寺能成为风水师们眼里独一无二的宝?为什么龙头寺香火经久不衰?为什么是重庆龙头所在?两江环绕,与半岛守望,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在缅怀时光的同时,我们更要珍惜今天的一切。浮雕长廊龙头寺公园利用回

4、填高边坡挡土墙,修建了 400 多米长的浮雕长廊,是目前为止国内最长的浮雕长廊,其中有 300 米的伟哉中华科技浮雕廊,以中国科技发展为主线,再现了炎黄一族在科技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浮雕在内容上按时间顺序分为原始时期、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近代中国。从钻木取火开始一直到现代的探月卫星,凝结了数千年来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我们的民族在农业、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算学、化学等众多领域都取得过很高的成就。这组浮雕就是要将这些表现出来,让每一个看到它的观众都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而骄傲。原始时期:从钻木取火开始,人类进入了光明的时代,有了各种的石制工具;有巢氏构木为巢,后稷和神农种五谷,开创了最早

5、的农业;神农尝百草开创了医学;皇帝制车;伏羲创演八卦,制琴瑟,定音律;仓颉造字;大禹治水。我们古代先祖的科技成就都带有一些神话色彩,也为理性的科技增添了浪漫色彩。先秦两汉:从商周开始,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战国时期出现了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图”;汉代的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算学;李冰父子设计修建了闻名“都江堰”水利工程;二十四节气被应用到农业上,牛耕得到推广,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技术;扁鹊、华佗、张仲景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魏晋隋唐:刘徽奠定了理论数学;祖冲之计算出了最早的圆周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首部农学百科全书;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中国地理学的早期著作;葛洪的 抱朴子是古

6、代化学的探索,唐朝时发明了火药。宋元明清:沈括编写梦溪笔谈;郭守敬测定本初子午线,编写授时历;毕昇在雕刻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代陶瓷艺术发达,涌现出“官、哥、汝、定、钧 ”五大名窑;李诫的营造法式是中国建筑学的早期制作;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几乎涉及到中国古代所有重要的农业和手工业部门的生产技术过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壮举;黄道婆改革纺织技术;李时珍编写本草纳目;清代算学家梅文鼎和李善兰;随着近代中国科技的衰落,一批文人开始锐意改革,倡导东学西鉴,林则徐和魏源就是他们的代表。近代中国: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架飞机:青藏公路的设计修建;第一辆汽车;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计算机;第一

7、座核反应堆;李四光带领地质考察队发现了我国第一座油田“大庆油田”;原子弹、氢弹的成功;数学家陈景润提出 “哥德巴赫猜想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东风-5 渊际导弹的成功;中国第一座正负电子对撞机;载人航天技术的掌握;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浩瀚的宇宙带表着科技未来发展的方向,飞出的和平鸽象征的科技的希望。结尾用蒙太奇的处理方式,既浪漫又给观众留有想象的空间,与浮雕的开篇呼应。既强化了雕塑的整体感,又可以避免将来出现不必要的争议。龙头寺公园浮雕长廊旁全球最大的灯笼这个全球最大的红灯笼,高 20 米,直径 12 米。浑天仪铜雕乾坤广场中心,高 13.9 米、直径 4.9 米的浑天仪铜雕.浑天

8、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浑天仪制作在我国历史悠久,据考证西汉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东汉张衡、贾逵、傅安等都制作不同的浑天仪,到了元郭守敬,则对浑仪进行彻底改革,创制出简仪(同等功效的测试仪,早于西方三百年)。浑天仪是我国古代的传世珍宝,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文明和象征的代表,它也是人类进步史上一座罕见的科学与艺术珍品。科技文化艺术小品:有点击未来、春天、司南、科技之门、活字印刷术、造纸术等 6 个雕塑;艺术性小品 6 个;【地动仪】由东汉时期著名科学家张衡于阳嘉元年(公元 132 年)发明,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据后汉

9、书 记载,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周围按方向铸着八条龙,龙口里含有铜丸,地下蹲着八个铜蛤蟆,张开嘴巴候在龙口下面,地动仪的中央竖着一根上粗下细的大铜柱,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大铜柱便倒向哪边,触动连带龙口的活动机关,使龙口里的铜丸落到蛤蟆嘴里,人们便据铜丸下落的方位,知震之所在。张衡的地动仪制成后,安置在京城洛阳,汉顺帝永和三年二月初三(138 年3 月 1 日),地动仪的一个龙机突然发动,吐出铜丸,几天以后,信使来报,证实陇西前几天确实发生了地震,说明它的灵敏度是相当高的。这架地动仪诞生以后 1000 多年,到公元 13 世纪,古波斯才有类似的仪器在马拉哈天文台上出现。1

10、8 世纪,欧洲才出现利用水银溢流来记录地震的仪器。【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四大之一,它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指南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体和名称。指南针约出现于战国时期。当时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形状像一只勺,底圆,可以在平滑的地盘 上自由旋转,其静止时,勺柄会指向南方。古人称之为司南 。最初的司南是用天然磁石用人工琢玉的办法琢磨成的。在琢制过程中,不易找出准确的极向,且易因受震而失去磁性。后来发明了人工磁化的方法,便产生了更高一级的磁性指向仪器。中国的指南针约在公元 12 世纪末到 13 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11、作为一种指向仪器,指南针在生产、交通、军事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西欧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造纸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科学家文化发展卓越贡献。纸末发之前,中国记事多用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之娄。但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缣帛昂贵,简牍所占空间很大,均不便于使用。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廉价易得的新型书写材料。在公元前2 世纪时中国人已发明了造纸术。造纸术在 7 世纪过朝鲜传入日本,8 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至欧洲。【活字印刷术】由北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80 年)平民毕昇发明。这种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

12、与现代的铅字排印法相同。先用胶泥制成泥活字,一粒胶泥刻一字,经过火烧变硬,再用一块铁板,将松香、蜡以及纸灰等混合一起放在铁板上。铁板上再放一铁框,在铁框里排满泥活字,排满一框后即放在火上加热,松香、蜡、纸灰遇热融化,用一块平板将泥活字压平,冷却后铁板泥活字就粘在一起。一版印完,将铁板放在火上加热,松香和蜡融化后即可取下泥活字,以备再用,两块板交替使用,一板印刷,另一版排字,第一板印完,第二板已排好,印刷速变很快。同时准备好几套泥活字,可重复使用,最常用字住往有很多,保证一板当中不至缺字。偏僻字和生冷字,则可临时写刻,烧成后马上就能使用。活字印刷术发明节省费用,缩短了工时,在世界印刷技术吏上,是

13、一件伟大的创举,其影响很大。【神六飞船】神六的整个研发过程是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独立自主完成的,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托举神舟飞天的运载火箭,仅是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就采用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这表明,我国在高科技领域,从基础技术的研究到精密配件的制造,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 ”,掀开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篇章。【陈氏定理】华人数学家陈景润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提出的命题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 (19331996),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候人,1953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 毕生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1966 年 5 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 年 2 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 6 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1973 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他移动了群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