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161174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鼎湖山听泉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鼎湖山听泉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鼎湖山听泉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鼎湖山听泉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鼎湖山听泉学案(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鼎湖山听泉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鼎湖山听泉学案(教师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鼎 湖 山 听 泉 学案 (教师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学习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课时安排:二课时学法指导: 1在多样化的朗读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 2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实进行双基训练。 3在研读中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导学 【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楹联( )泠泠( )淙淙( )汩汩( )古刹( )怅 wn( ) 污 u( )p 提树( )xi( )想 2、解释下列词语。 拾级: 盎然: 迥然:

3、 万籁俱寂: 请你记录下文中还应注意的生字词。 字音、字形: 字义: 3、填空:鼎湖山听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体),作者是当代散文作家谢大光。课文引用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诗句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还记得其中描写“陋室”自然环境的句子吗?请写出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名句集锦:描写泉的古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螟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初读感知】 1、课文题目中为什么用“听泉”,而不用“看泉”?答:一是因为作者赶到鼎湖山时开刚下过雨,有雾,眼不见而耳愈灵,听到了泉声,所以写听泉.二

4、是因为鼎湖山的泉水声有独特之处。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表示时间的词语:黄昏 晚饭后 入夜 表示地点的词语:岸边 寒翠桥 山中 补山亭 庆云寺(半山) 确定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为主,时间顺序为辅。这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第 一 课 时 课堂学习研讨 【学习导言】 (多媒体课件辅助,“泉水流动”的声音响起的同时,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幅鼎湖山风景图片)同学们,当你用心倾听着悦耳的泉声,欣赏着蓊郁的山林之景的时候,你们的心中一定在问,这是什么“仙境”呀?这里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今天我们要和作者一起走进鼎湖山,去聆听它特有的泉

5、音。【学习目标展示】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 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预习反馈】 【再读课文,点难拨疑】 1、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却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与众不同,这体现了本文的构思独特。 2、题目中“听泉”二字是关键,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 单纯从题目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一方面,落实到“听”字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由泉影的变化不定,作者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

6、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蕴寓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最后,仿陋室铭中结句写下了:“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揭示出泉的作用。全文是在颂泉,而“听”,不过是认识泉的手段。 3、课文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请用“泉”组一个词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每空限填一字)第一部分(第 1 段): 写闻泉;第二部分(第 27 段): 写寻泉;第三部分(第 810 段): 写听泉。4、课文开头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开头点明鼎湖山的气候条件,是作者从想看山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为下文的听泉作铺垫。 5、课文结尾写道

7、:“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表达对鼎湖山山泉的美好祝愿,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深情呼唤。 吗从厨房门票【0 上述事实上事实上实施上述事实上实施上述事实上实施上述事实上实施上述事实上实施上述事实上实施上述事实上实施上述事实上实施上述事实上拓展延伸巩固 【思维碰撞】 从本文对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一问题的揭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认为开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重要还是保护自然环境重要? 我的观点: 【实际运用】 鼎湖山的优美环境离不开碧绿的大树,为保护鼎湖山的环境,你们班将在植树节时开展一次植树活动,请先拟出一条

8、标语,并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宣传标语:珍爱绿色,珍爱我们共有的家园。 多一片绿叶,多一份温馨。 告别城市的喧嚣,投入绿色的怀抱。 生命在于绿色,希望在于绿色。 方案:环保护绿行动,开展捡垃圾、拾落叶、擦花坛、养护绿化等活动; “我知道”植物生长知识交流活动; 第 二 课 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 【品读课文,摘录句子】 1、课文中多处写到山泉,有写山泉踪影、流向的,有写泉水声音的,但详略有所不同,方法也有所变化。请你在课文中画出写山泉的句子。第一段最后两句:“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第二段开头:“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第四段最后一句:“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 第八段:“入夜泉水

9、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2、阅读课文,用“像”造几个句子。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洞箫)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那像(古筝)一样(悦耳)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3、在这泉水的交响曲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延续). 课堂学习研讨 【学习导言】这是一篇游记,作者写了他一路上的所见所感所想。让我们一起细细游览鼎湖山的风光吧! 【学习目标展示】1、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的写作特点。2、在“吟哦讽诵”

10、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预习反馈】 【研读品析】1、(1)仔细比较课前摘录的四组描写山泉的句子,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不同点:从叙写的详略上说,它们详略不同,前三个略,后一个详。(前三个是写山泉的声音和行踪,后一个主要写听泉的感受。)从表达的内容上说,第一个写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入山中;第二个写再睹泉踪,正面写泉, 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第三个写钟泉之声相应答,显现亲情;第四个写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2)完成课堂睛第 3 题A 雀跃 写出了作者初听泉声极其兴奋的心情B “浸”字写了了将泉声和皎洁月光融为一体的情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11、2、吟哦讽诵第八段,用文中的语句填充。(前三项在课前预习时完成) 泉声的特点:柔曼、清脆、厚重、雄浑 想象的具体情境: 本体: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 喻体:提琴、弹拨、倍司、铜管 感受: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听到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人生哲理: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孕育生机的。) 过程:是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是一次心灵之旅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 ? 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对话。 完成课堂点睛第 7 至 11 题7、修辞:比喻、排比特点:柔曼、清脆、厚重、雄浑8、大自然一切和谐

12、组合成的自然规律9、作者对音乐的阐释,道出了作者对人生规律以至社会、宇宙规律的认识与领悟。10、刘禹锡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1、泉水孕育了美,鼎湖山充满了生机。【思维发散】我们走进鼎湖山,感受到鼎湖山的清新秀美,我们听到了许多悦耳的声音。请你把听到的进行诗意地说,相信你会比例子中说的更精彩。 我听到山泉在说: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我听到(树木、石头、小草、白云)在说: 【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 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美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示例进行仿写。 示例: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

13、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层次纷繁、变化多端的泉声,使我联想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轮回。 【美句欣赏】 从课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内容(句或段),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小结:本文运用了 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巩固 【课外阅读】 大美之美 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 5000 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