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城古镇旅游资源考察文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161103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黔城古镇旅游资源考察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黔城古镇旅游资源考察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黔城古镇旅游资源考察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黔城古镇旅游资源考察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黔城古镇旅游资源考察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黔城古镇旅游资源考察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黔城古镇旅游资源考察文(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黔城古镇旅游资源考察文 / 心照不宣黔城古镇旅游,应该纳入湘西旅游一条线中来。湘西旅游一条线的线路是:石门夹山张家界市古丈王村吉首德夯凤凰长城黔城古镇洪江商城会同高椅靖州飞山通道鼓楼。沿枝柳铁路旅游,方便!黔城古镇旅游资源,可分为五区进行,分别是:城东水口山及对岸赤宝山;城南蟠龙山及柳溪龙井塘;城西金斗寨及浙溪和小江;城北倒水湾及苏园古园林;城中以芙蓉楼及南正街、钟鼓楼、万寿宫、太平宫、龙王庙、马王庙、状元桥等为主。建议恢复龙标山普明寺,将镇政府招待所及粮库搬迁!恢复龙标书院、宝山书院!恢复双溪镇烟溪村的邱式耔故居月怖园!恢复黄忠浩故居、危道丰故居!黔城古镇旅游资源分析如下。首先看城东旅游资源

2、水口山和对岸赤宝山。鳌鱼山,又名金鳌山,因状如金鳌而得名,俗呼水口山。在东经 10950,北纬 2711。海拔 431 米。西距黔城三里,在沅江北岸。隔河与赤宝山文峰塔相望,西南与蟠龙山遥相呼应。山下是牛屎滩,有公路通达黔城。鳌山寺建立在半山腰,以前叫鳌山庵。寺前多坟墓及梨、橘等果木。水口山鳌山寺,创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明弘治十三年(1500 年),四川僧常鉴宝明禅师(1451 年1520 年),出三峡遍游鄂、湘两省,尝至水口山鳌山寺。正德年间(1506 年1521 年)方离开。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重修,有邑进士四川按察副使王有为记重修水口鳌山庵碑记,碑今无存,事载同治十三年黔阳县志

3、之古迹考金石 第三页。崇祯三年(1630 年),江苏泰和僧人念纯智一(1587 年1659 年)前来黔阳,复修鳌山庵、青莲庵、旃檀林等。并著有官箴青螺集、禅净双修集、净土诗等。清道光十年(1830 年),原任黔阳县僧会司初容华寂,葬于此。弟僧会司初喜、徒僧会司继空等立墓碑以记,今墓碑仍在水口山。道光十八年(1838 年),僧妙西、碧文、光华等捐钱重修,有碑文现存水口山。咸丰元年(1856 年),住持僧登高、登玺募捐再修,常住有徒继玉、继钰;徒侄继坤;徒孙古传等,副生陈超凡、监生陈厚煊等,皆捐资随喜,有碑文记载,今存水口山。民国时期,有安徽僧禅悟法师(1894 年1955 年),住持该寺,寺宇为

4、之一新,有三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为主轴,两边均有吊脚楼。寺院享受誉当时。1940 年,禅悟法师任“中国佛教会芷黔麻晃四县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候补监事,时年46 岁。后寺毁,寺田亦散落民间。1994 年,由聂芝秀、雷玉兰、张万秀、杨培德、袁光明等发心重建。目前有大雄宝殿、五岳殿、玉皇殿,有两栋吊脚楼及平房,分别为寮房、斋堂、香积厨和办公室等。又植树培花,俨然一座小型公园,游人参观,香客进香,络绎不绝。每逢法会,香客如云,已成为黔城一大佛教活动场所。1995 年后,相继有释心文、释心弘、释胜精等僧尼前来常住共修,日常课诵不断。每逢大型法会,则恭请心慈法师、心乐法师、心照法师等前来主持,是周

5、边地区朝香拜佛的一个著名佛教活动场所。附:鳌山庵记游(文/心照不宣)乙亥年初冬某日,阳光明媚秀雅。余前往黔城新街,访友杨君楚翔。在彼家闲聊时,言及水口山鳌山庵新来一靖州佛徒,主持庵内事务,余深以为异。彼又言及此佛徒俗姓吴,对周易略窥门径,声言读遍群经方受戒。余晒然一笑,不以为然。杨君复言吴某借他一本康熙字典,邀余同往彼庵,取书。余遂同行。 出东门,择田间小径走,再踅进一条小小沙面公路,经沅江大桥下面,往牛屎塘。至牛屎塘后,择小径缘路盘桓上水口山。途中,小径两边桦树枝枝无叶,地面皆堆满落叶。脚踩其上,哗然有沙沙声。远处沅水静静流逝,对岸赤宝山佛塔默然无声。 到山脚,田间躬一年轻村妇扶锄于地,听余

6、二人言谈声,回头探视,脸上红晕忽浮。其妇红艳照人,俨如影视明星。余二人从伊身边经过,其笑嫣然。 余二人行程依旧,将寥落交谈浮沉在寂寞山野里。近庵,盘一之字路,至山腰,哄然拱出一道松枝织就陋门,上书“观音圣诞”四字,逼目便知是乃父所题。 穿门而入,见一空坪,两边皆木楼,摇摇欲坠。楼下罗列两边钵植艳花,俗而轻浮。正对面骇然横一大殿,门楣书一对联:百拜恭迎千里客,一封朝奏九重天。 右边画有油彩壁画,系八仙过海图;左边油彩壁画,却是西游四圣像。所画人物皆貌合神离。画与门之间,涂有二龙绞于柱上,上书“画龙人樵民刘义生”字样。 进入佛堂,案上陈一木鱼、一楗椎、一净钵,以及无数杂物。余持椎敲钵,铿然有声,其

7、声悠远宁静。余方品味其妙,身后浊然有老媪怒斥,言不得乱来。余回头一望,见一矮小丑陋村媪,迈得碎步,疾疾奔来,目中似有怒意与惶恐意。余一笑而弃椎,徐步环视周遭。正壁前所树群像,大小不等,陈列杂乱无章。依大小依次是玉帝、弥勒、观音、药师,还有无数陶瓷佛像,人物亦神鬼莫辩,余了冷然有笑意。杨君诱我考据三座香炉所产朝代,余一一观之,皆晚清时厚炉也。 杨君从案台上拿一本观音灵签抄录,其村媪骂声咧咧,言恐冲撞菩萨,其罪难恕。杨君与伊争吵片刻,遂伴余拂袖而离。 其时日色昏昏,阴气重重。 1995 年冬於古龙标 明末清初文学家向文煥作於康熙十一年歲次壬子的赤寶山記云:自黔江渡南岸,循江而下,數百步,得“梅花徑

8、”。去徑碧梯數武,怪石怒起,若獅象搏立。梅花塢緣徑附石,盡梅花。直上數百尺,為第峰。俯江峭削,芳草名花,皆緣壁下上。上稍平,則紫竹、黃楊、蘭、桂、栝、柏之屬,參差秀鬱。踰阪數折,為“螺山”。蘼蕪蔭翳,頂如青螺。稍紆,為帝宮廢址。蒼煙杳靄,有暗淡色。緣徑行,得“鬥山”,狀如覆鬥;又面西與金鬥相望,故名。山后為平臺。自第一峰,徑路峻折,至此氣象稍舒。側下略東,為“翠雲坪” 、為“翠雲峰”。修竹美箭,空翠森秀,而斷雲棲之。其下深窈杳冥,為“琴澗” 。澗水曲屈,達於江聲,泠泠然可聽。由翠雲坪,渡楓香嶺。青楓、烏桕,疏落可數。細草、雜樹,皆能花。蜿蜒而登,得小徑。藤蘿覆結如亭。亭之名曰:“翠微”。其下多

9、薇蕨,青翠可茹。稍曲而東折,而西上,紆餘千尺,天風冥冥,始達白雲峰也。峰勢峻絕,眾鳥飛鳴其下。俯視白雲,去來空際。上平舒,可五六丈。其前為盤穀。窈窕盤紆,樹色青蔥可掬。昔有鶴巢其巔峰,時引眾子迴翔其上。背負大壑,深可二千丈。下多良田、美樹,壑中時作江濤聲。度危嶺,面西稍低,為“香藤峰”。古藤覆徑,花時能香也,為“蘿月峰” 。夜月蘿徑,踈踈也。又西跌,為 “嵐峰”。芳草薜蘿,煙嵐疊翠也。又西折,則境絕矣。自嵐峰落而東,曰“迴峰”。謂香藤、蘿月、嵐峰,皆迤邐而西,此獨東也。與第一峰近,若接襟帶。回望白雲峰,恍然天際。自白雲峰東下,逶迤而北,為峰五。曰“觀瀾峰”,東觀獅水,洄瀾下折也;曰“芙蓉峰”,

10、峰勢秀如芙蓉也;疊前而奔,曰“ 待月峰”、曰“ 先月峰”,北臨大江,而東,則月先之前,既得月,而次則略待之也;間四峰而低,其中曰“乳峰”,峰微起,如乳也。五峰都無樹木,惟芳草鮮美耳。山之峰十二。得小山二、徑一、塢一、廢址一、台一、坪一、澗一、嶺一、亭一、穀一、大壑一。而十二峰之勝,白雲領其要焉,勢為之也。山之勝,宜春夏,幽芳繁陰,杜宇、黃鸝也;宜秋,紅葉瀟瀟,白實離離也;又宜冬,梅花畹蓀,刻露清芬也;登山而遊,宜雪,又宜月。雪則極目千里,乾坤一氣;月則四顧寂寥,萬山盡碧,長空無垠,江流有聲也。二者月較幽,山勢儼然,面城郭。邑侯霍邱張公愛其氣嚴而體舒,增植花卉為堂於署之西。偏望之,名其堂曰“望山

11、”云。再看城南的旅游资源蟠龍山和柳溪龙井塘。蟠龙山,座落在湖南洪江市黔城镇的西南,在柳溪村与金牛村的交界的地方,与黔城隔河相望。位于东经 10946,北纬 2712。丹霞地貌,海拔 384 米。山有蟠龙岩,故以名之。站在蟠龙山上,黔城景象一览无余。 蟠龙山自北而南,经柳溪、金牛、桃源、板桥、兰花五村,跨江而过,抵江市镇的龙尾场,沿江水而卧,绵延广袤十余里,与 209 国道、枝柳铁路平行。经一水、二镇、六村,享誉当地。 蟠龙山地域辽阔,植被丰富。高大乔木,以松、枞、杉树为主;而矮小灌木,则以梽木、杨荆、刺桐为盛。野竹遍山而植,绀赤岩壁,多覆以苔藓、虎耳、山蕨等,构成了一座天然绿色王国。山如龙,爪

12、隙处多瀑布、山涧、石洞、泉井。每遇雨,雨前雨后皆有岚气自溪壑、山谷升腾而上,蔚为壮观。 因植被丰富,过去动物颇多,但多已绝迹,今仅可见的是野兔、锦鸡、白鹭、画眉、山雀、黄鹂等,而蛇、鼠、蜥蜴却相当多见。间有蝙蝠出现。 山脚是一中型水库。养鱼人,常泛舟其上,山光水色怡然入目,让人流连。人坐舟中,见满目绀壁、绿萝、茂松、修竹,以及若隐若现的寺宇,恍若人在仙境。 蟠龙山因山色秀美,历来为邑人登高赏景之所。且山奇物美,宜於修行,故历来多有修行僧侣皆结庐於此。建梵刹塑佛像,於禅讲之余,亦吟哦、书丹。并与邑绅、宿儒交往,广弘佛法。蟠龙山自建寺后,与对岸龙标山普明禅寺、水口山鳌山寺鼎足而三,成为当地三大丛林

13、,广接招提。历代皆有高僧大德或卓锡、或挂锡,称盛当地。 唐朝天宝年间(752755) , “诗家天子”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于天宝七年(748)到达龙标(今黔城) 。七年任期中间,常纵情山水,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其中龙标野宴一诗,即是浏览蟠龙山时所写。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同治十三年黔阳县志卷第七山川考一载:蟠龙山,县西南二里,沅水南。入山口有石勒“天台进步” 四字,相传为寒山、拾得修行之处。山中石室,壁间题字,皆篆籀,俗无知者。后圃有补衲石,相传为明季有宦者逃禅于此。外为“杜香泉”,味清芬。缘磴而西,为燕子岩,极险仄,人罕梯步。又得一径至蟠龙

14、岩,则以此得名处也。石状夭矫,如龙坐此。众山岚气皆在衣袂间矣。 康熙五年,黔阳知县张扶翼游蟠龙山诗曰:“石磴盘空入翠微,凭山佛阁静朝晖。洞深壁合泉流细,径僻云闲客至稀。历历川原依草树,飘飘蚱蜢傍渔矶。升高望远双眸豁,烟火城闉秋四围。 ”由此可见当时蟠龙山的景况。 蟠龙山佛寺,几易其名。唐朝澧州夹山善会传明禅师法嗣蟠龙可文禅师(831 年905 年) ,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86 年)创建“蟠龙寺”。宋季文僧道温文莹,建立“金銮寺”。元代中峰明本禅师法嗣莲峰崇照禅师(1320 年1361 年) ,建“蟠龙山寺”。到了明代时,仍然为“蟠龙山寺” 。清道光十九年,初耀禅师更营“ 石室禅寺 ”,时有孝廉

15、陈道隆、副生陈超凡及居士向忠柏随喜并撰文书丹。同治九年,寺毁于火灾。同治十一年,由邑人王述谟捐资重建,复名“蟠龙山寺” 。破四旧年代,寺毁,片瓦无存。西元一九九三年春,由邑人高云麓、周国栋、谢肇芬等人发起重建,仍名“蟠龙寺”。一九九六年冬,沙门心照从洪江嵩云山来此住持,更名为“照空禅寺”。 在心照来之前,这里佛道合流,信士盲从如云。心照来之后,将寺院整风一肃,到现在,已经是佛道分家了。在寮房边,有山壁状如大肚弥勒,而心照又是专门修习弥勒净土法门的,遂发愿将此建立成弥勒道场,广弘大化,不遗余力。清初康熙四年(1665 年)乙巳,破山派禅师长明性炅游对岸蟠龙山,作过蟠龙山:“秋江浅使碧沙明,引入渊

16、源一派清。转盼老龙蟠杖底,风云相送浪头平”。 明末清初文学家向文煥撰於康熙八年己酉冬月的游蟠龍山記曰:己酉暮秋,向子亦庵將游蟠龍,與廖子長公、黃子子鉉、向子復旦、吉水歐陽孝先,出安遠門。始命舟,王子敢臣從後至,遂與諸遊人會於岸次。既登舟,自潕水渡龍陽洲,溯渠江舟行。步步望山,甕城沿岸,竅石嵌空,水激有聲。乃涉淺瀨達岸。舍舟,穿徑入平疇,數百畝阡陌交通。緣細路行數百步,略不經意,田盡,山漸合。壁皆赤色,額曰:“天臺進步”。緣溪行,溪中一石,截流而峙。王子指曰:“石中空,旁入,可容數人。 ”舍之不顧,折而入,度石砌。砌下隙處,仿佛若水門。王子曰:“是李灣潭先生渡仙橋。 ”水失故道,橋遂湮。石磴磷磷。梯而上,茅舍數椽。籬外垂楊嫋嫋,為王子莊。遊人小憩,出故道,踰峻阪。王子在前遙呼,眾愕然。乃從莊後出其徑前也。詣遊人岸,幘躋磴道。數百尺遙,見石洞間,薜蘿倒掛。王子曰:“洞中有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