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包公园精讲版

上传人:白** 文档编号:181587578 上传时间:2021-05-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合肥包公园精讲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安徽合肥包公园精讲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安徽合肥包公园精讲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安徽合肥包公园精讲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安徽合肥包公园精讲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合肥包公园精讲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合肥包公园精讲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合肥包公园导游词精讲版包公园是为纪念北宋清官包拯而建。包拯字希仁,人尊称为“包公”,他于公元999年出生于安徽庐州即现在的合肥,1062年去世于河南开封。享年64岁,死后谥号为“孝肃”二字,“孝”指的是包公是个孝子,因为他29岁考取进士,但父母年老体弱,曾一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在家奉养双亲,“肃”概括他一生严以律己,为官清正廉洁,所以仁宗皇帝用“孝肃”两个字来评价他的一生。包公园占地30公顷。总体布局为开放式,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安徽省合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河区廉政教育基地,它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和浮庄等景点组成。包公祠是包公少年读书的地方,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是安徽省文物保

2、护单位。包公墓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所葬之地,占地三公顷,目前是国内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1999年在包拯诞辰1000周年之际,包河南畔又兴建了清风阁,取其两袖清风之意,立于清风阁的最高层,你可鸟瞰(kn)整个包公园的秀丽风景,并清晰可见包河上有一座村庄似的公园,宛若一叶小舟轻浮水面,那也是包公园的景点之一浮庄。可以说,在这里的每个景点都蕴藏着浓郁的包公文化,各景点也是分别以“历史包公”、“文物包公”、“戏剧包公”、“民俗包公”的视角来诠释包公。至于各景点的内容待会儿我会一一向大家做详细介绍的。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游客中心,今天我们参观的路线是从包公祠到清风阁,最后在包公墓结束。若是有

3、意在各景点照相、留影的客人,可自行安排。包公园的第一个景点包公祠。(走进包公祠)包公出生于合肥肥东县解集乡小包村,在他去世后的第四年,家乡人民就在老城区内的兴化寺建了一座包公祠,那是包公祠的最早雏形,因此合肥的包公祠至今已有九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其实包公一生多处为官,如今许多包公曾任过职的地方都建有包公祠。如河南开封、安徽合肥、广东肇庆等地,但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的,当数合肥包公祠。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包公祠屡有兴建,也屡遭破坏。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当时的庐州太守宋克明在此兴建“包公书院”,那时是包家后裔及城内一些有声望的大家子弟读书的场所。到了明嘉靖年间,即1593年,朝廷

4、御史杨瞻(zhn)重修“包公书院”,并定名为“包公祠”。明清两代的官吏,贤人圣士都对包公祠进行过修缮(shn)、增制。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曾一度毁于战火。清光绪八年(1882年),合肥另一位名人晚清大臣李鸿章独自捐资了2800两白银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只增添了东西两院,今天大家看到的祠堂建筑就是由李鸿章当年修建的。因此在合肥流传了这么一句佳话:包家祠堂,李家修。大家随我踏入殿堂之前来看看殿檐下面两侧的一副对联:这是清同治二年(公元1864年)庐州知府唐景皋所题,安徽省书法家华浩泉先生书写的篆体:凡吾辈做官须带几分骨气;谒先生遗像如亲三代典型。我们看到正中端坐一座巨大的包公塑像。这尊塑像高约八尺

5、,着金色,高大威严,正气凛然,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包拯塑像的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现在请大家抬头看上方高悬着的三块横匾,正中匾额上写“色正芒寒”四个大字,“色正”指包公执法如山、铁面无私、“芒寒”即所谓锋芒毕露之意,包公不徇私情,执法严明,足以使小人胆战心惊。这是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所题,说起李瀚章所题的这四个字,还有一段故事:我们前面提过现在的包公祠是光绪八年李鸿章重建的,当祠堂落成之时,李鸿章曾写一匾额,不料中心位置已被其兄李瀚章捷足先登,李瀚章当时是湖广总督,因母亲去世归家奔丧,便写了这副“色正芒寒”的横匾,并挂在了正中,李鸿章不好相争,又不愿意屈居偏旁,只好另写一篇重修

6、包孝肃公祠记,刻在石头上,一会儿给大家详细介绍。左匾上“节亮风清”四个字,是清朝乾隆年间庐州知事萧登生所题;右匾上“庐阳正气”,是光绪年间的一位才女左锡旋所题。这里的庐阳指的就是合肥,合肥古代又称为庐州或庐阳。大家可能已经发现殿的上上下下,到处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联匾额,从这一点足以证明合肥包公祠历史久远。包拯塑像旁有三口铜铡,这脍炙人口的三口铡刀,可以说是包公执法严明的象征,这三口铡刀所斩的对象也不同,上面的是“龙头铡”,专斩犯罪的皇亲国戚;中间的是“虎头铡”,专斩贪官污吏;最下面的是“狗头铡”,专斩刁民小人,恶霸劣绅,由此可看出我国的封建社会,等级非常森严,人活着的时候有等级,死了之后

7、也是有等级之分,而当今社会,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那包拯如何得到这三口铡刀的呢,清代小说三侠五义中描述:当年陈州受灾,包公向皇帝上了一道要求为陈州放粮的奏章,皇上披阅后,立刻派包公前往陈州稽查放粮之事,但包公担心自己手中无权柄,恐不能服众,于是仁宗皇帝赏了他三道御札,就是三道公文,但包公的谋士公孙策却把表示公文的“札”字附会成铡刀“铡”字,做成了三口铡刀,并分上中下三品,龙、虎、狗的式样,包公看了大喜,呈给皇上御览,皇上也觉得这是奇才巧思,于是,包公就带着这三口铡刀奔赴陈州,一路审理冤案,声名远震。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古碑就是刚才提到的李鸿章所写的重修包孝肃公祠记,李鸿章在碑文中深情地写到:他

8、对包拯当时的处境深有感触,因为包拯没有赫赫之功,却要冒颜直谏,当然不为浊世所喜,也就被许多庸人所误解,遇到不少阻力。对此,李鸿章也联想到自己当大臣的种种艰难,自然是感慨不已了,同时他还希望后人能够不要忘记这个楷模,努力学习包拯的为人,所以才在百忙中还惦记着重修包公祠。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整篇文章中,李鸿章两次写到自己的名字时,都缩小字体,大概是表现出自己的谦虚和对包公的敬仰吧。接下来我们参观殿堂内右壁上的内容,首先是一块石刻包公像,上刻“宋包孝肃公遗像”,这张画像最初是由包公的学生为其画的一张全身画像,画上的包拯头戴乌纱帽,身着紫罗袍,脚蹬粉底靴,白脸长须,书生气派,画像一直由包家的后代珍藏,只有

9、每逢过年或清明时才供奉,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一位叫徐琪的广东督学,在包家后代的家中看到了这幅画像,于是请工匠以包拯的画像为范本,请人临摹刻在包公祠的石碑之上。由于是一比一的画像,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包公并不是像戏曲上演绎的那么威猛,个头也不是很高。从这副画像中大家可能发现有一奇特之处,就是包公的帽翅特别长。说到包公的帽翅长,包家后代常常骄傲地谈起这样一个传说:当年就因为包公身材不是很高,每次上朝的时候,站在文武百官中很不起眼,仁宗皇帝很难看到他,总是让包拯往前站一站。但是包公不愿意争那个脸面,于是皇帝就想了个办法,加长包公的帽翅,比一般官吏帽翅两边各加长三寸,同时又下了一道圣旨:凡碰到包拯帽

10、翅者,杀无赦。所以包拯身旁的大臣都尽量站离他远点,这样在朝上很容易把包公给显现出来了。当然从这一点我们可以了解到包公在仁宗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这边还有三块石碑,这一块石碑上刻的是包拯在青年时写下的一首言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y)来者羞。”前两句指他治身处世要求清心直道,中间句用挺拔的树干和不弯的精钢来比喻自己刚正不阿的精神,并用先贤遗训勉励自己为人民谋利益,使人民富足,让鼠雀狐兔都能安逸。包公把这首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每在一处做官,就把它贴在办公室的墙壁上,所以诗名为“包拯书郡斋壁”,如今,无论你从历史或传说的

11、角度来看,我们都可以发现,包公一生确实按照这样的准则去做事刚直不阿。这一块石碑上刻写的是包拯的一篇奏折:乞(q)不用赃吏疏(sh),从这篇奏折我们可以看出包公的治国和用人思想。他首先提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认为国家郡县那么广,官吏那么多,贪污事件,层出不穷,案情报上来,有的宽贷以保全其性命;有的推诿(wi)掩饰其过错,虽有严厉的法律条文,等于一张废纸,形同虚设,贪赃之徒,从不畏惧。他还列举了汉代因贪赃定罪的,皆禁锢(g)其子孙的例子,宋太宗赵光义对犯赃滥者,一律放逐,以后也不再恢复官职,包拯向宋仁宗提出,今后官僚若有贪赃枉法的将依法处理,决不轻恕。纵遇大赦,也不再录用。如果

12、所犯的事很轻微,至多当个副职,这样才能使贪官有所畏惧,从而遏()制贪污事件的发生。从这一点来看似乎与今天国家所倡导的反腐倡廉比较吻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块石碑上刻的是包公的家训,详细内容我将在包公墓给大家做介绍。游完包公祠正殿,现在请随我继续参观东西两厢房陈列室。西厢房陈列室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包公戏剧以及包公故事的源流,从古至今有关包公的故事流传的十分长久,而且经久不衰,包公去世后的南宋年间,民间就有他主东岳速报司的传说了,速报司是传说中阴曹地府的官职,宋代有三篇有关包公断案话本,明清两代更是160多种包公的故事,就是到今天,他的故事也没有间断过,大家还记得90年代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

13、吗?曾经风靡大陆。戏剧中包公形象是最具魅力、最有光彩的,也是扎根于人们心目中最深、传播最广的,远比史书记载的包公更有人格魅力。人们尤为感兴趣的是他断案的故事,不仅生动有趣,且扣人心弦,包公断案过程中所体现的智慧,更让人拍案叫绝,分明是山穷水尽,顷刻间,又柳暗花明。所以当年胡适先生称包公为“东方的福尔摩斯”。元代时期,包公戏剧更加丰富,可以说包公是站在了元曲的巅峰,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就是窦娥冤的作者,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杂剧,其中很多是有关包公的,如三勘蝴蝶梦等(我们将在清风阁了解这个故事。)(注:用手指着写有灰栏记文字说明的展牌)这里展板上提到的元代杂剧灰栏记被后人誉为“智慧型的作品”。在灰栏记

14、里包公的确表现出了异乎常人的智慧,书中说的是一对真假母亲争夺一个孩子的故事,假母亲是为了家庭财产继承权,而冒认这个孩子,假如故事发生在今天,就简单了,人们可采用DNA做亲子鉴定,可是当时没有这项技术,那包公是如何断案的呢?他首先用石灰画了一个圈,权当围栏,然后将孩子放在圈内,让两个母亲去拉拽(zhui),声称把孩子拽出者就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包公正是抓住坏人的弱点,即心理上的松懈,因为假母亲一心要夺家产,拼命地拉拽,最后将孩子拉出了石灰栏,但却暴露出她不是孩子的亲母亲的真情,因为真正的亲生母亲与孩子血脉相连,是不会忍心用力去拉孩子的。这个故事,情节曲折跌(di)宕(dng),戏剧性强,因而影响很

15、大,很早就被翻译到国外,是最早翻译成外文的元杂剧,1948年,根据该剧改编的高加索灰栏记在美国公演,产生了轰动效应,直到今天灰栏记仍然被改编成电视剧、舞台剧,它真正称得上是经久不衰,中外都知晓的一部古典剧作。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确实,明清两朝代时,小说盛行,关于包公的故事流传的就更多了,人们基本上是把包公塑造成忠臣的典范,封建统治的救星,如这里万花楼演义是将文曲星包公、武曲星狄青、杨家将揉和在一起一部演义故事。说到包公故事,大家就会立刻想到包公身旁的助手、护卫等,这就不得不提清代影响最大的包公小说三侠五义,三侠五义是将包公断案与侠客义士的传奇故事串为一体,并创作出一群家喻户晓的

16、人物形象如公孙策、御猫展昭、锦毛鼠白玉堂等等。其实清代有很多的“公案小说”,多数是讲述包公的,三侠五义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部。鲁迅先生曾经评论三侠五义:说很像是一篇水浒传,只不过由于社会背景不同,水浒讲述的是一群梁山好汉反官府的事,而三侠五义说的是包公带着一帮侠义之士帮助官府的故事。因此,包公所有的形象都是从这些众多的杂剧、演义、公案小说中产生出来的,在民间也就形成一个非常著名的清官形象了。当然这个形象与历史上的包公真人还是有些区别的,因为人们太神话他了,已经把他传到神的地位,甚至说他额头上有一弯弯的月牙儿,可以“日审阳,夜审阴”,不过说到包公的相貌,可以肯定地说,历史的真实面貌与民间形象大不一样。那么包公究竟长什么样,请大家随我到东厢房去看看。(到了东厢房),刚才在大殿里大家通过包公的石刻像了解了包公的身高,那么包公的长相又是怎样的呢?当然这是许多人关心的话题,不过在大部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