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文化不能缺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文化不能缺席(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村振兴,文化不能缺席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我国农村人口规模庞大,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理念、文化素养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成色,决定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其中文化振兴是重要内容。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乡村文化通过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作用,使农民群众的行为、观念和心态与社会文化整合融为一体,
2、在长时期内影响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努力在农村建设和谐、文明、科学、现代的乡村文化,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文化权益。在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乡村文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乡村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乡村文化载体日益广泛,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产业化,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同时也要看到,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在城镇,乡村建设滞后,导致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相对于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少地方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文化活动开展的内容及形式仍显单一,群众文化队伍的素质
3、有待提高,一些不良风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农村文化阵地,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封建迷信、落后文化势必会乘虚而入。因此,必须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生活,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要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既要“雪中送炭”,聚焦短板、精准施策,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管理和运用,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又要“锦上添花”,组织动员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生产生活一线,创作推出和展演展映一批反映农村风貌、具有
4、民族文化特色的原创文艺精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价值。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展现在经典作品的颂传中,也深蕴于民众生活的巨流中。广袤的乡村不仅承载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长期以来,各种传统节日、红白喜事、地方戏曲、传统艺术、传说谚语等等,展示着多彩多姿、魅力无穷的乡土文化风情,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讲求和睦、爱好和平,追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安居乐业、和谐安定。这些生活准则已贯穿于中国人的全部生活之中,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价值引导和行动指南。振兴乡村文化,就要使原有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
5、化心理、价值观与现代生产生活相适应,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守护好中华文化之根。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将乡村文化的优秀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其深厚丰富、意蕴无穷的文化魅力,发挥其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现实功能。充分发挥乡村文化资源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满足。与此同时,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向往乡村恬静、自然的简单生活,这些潜在的消费需求催生了相关产业,乡村旅游、乡村康
6、养、农耕文化体验等成为新兴的时尚体验。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充分利用乡村社会蕴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如乡村建筑、乡村生产生活工具、地方小吃、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民间艺术品、地方文艺表演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可以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现在,有些地方的乡村文物古迹、传统建筑以及民间文化活动场所等已经或者正在消失,亟待加强保护、传承与发展。同时,创新方式方法,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激发乡村文化活力。要依托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深挖历史古
7、韵,弘扬人文之美,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田绿草青的居住环境,打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着眼文明素质养成,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他还强调,“要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都焕然一新,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要在农村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
8、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广泛开展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宣传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转化为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坚持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弘扬道德新风,培育新乡贤文化,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强化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积极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严厉整治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引导群众摒弃落后习俗,移风易俗、敦风化俗,营造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让农民群众成为繁荣乡村文化的主体。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核心在于动员和激发
9、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牢固树立乡村文化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鲜明导向,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面激活乡村文化发展中潜在的群众力量,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积极培育乡村文化的本土人才,构建多层次的文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贴近百姓、热心文化工作、长期扎根农村的文化能人,提升其致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综合素养。广泛汇聚社会力量,支持民间文艺团体、艺人开展符合乡村特点的文化活动,推动城乡、区域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帮扶交流,吸引优秀文化人才到乡村发展文化事业、参与文化志愿活动,推动形成文化设施共建、文化活动联办、文化生活共享的局面。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坚定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才能汇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