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讲党课:如何推进高校党建建设(高校)两篇

上传人:在** 文档编号:181578351 上传时间:2021-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干部讲党课:如何推进高校党建建设(高校)两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领导干部讲党课:如何推进高校党建建设(高校)两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领导干部讲党课:如何推进高校党建建设(高校)两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领导干部讲党课:如何推进高校党建建设(高校)两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领导干部讲党课:如何推进高校党建建设(高校)两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领导干部讲党课:如何推进高校党建建设(高校)两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干部讲党课:如何推进高校党建建设(高校)两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领导干部讲党课:如何推进高校党建建设(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支部是党最基本的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三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高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障。我省高校加强党建

2、“三化”建设,要按照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落实落细上级精神,正确把握达标与高标、有形与塑形、共性与特性、党务与业务的关系,补齐“短板”、加固“底板”、拉长“长板”,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正确把握达标与高标的关系党建“三化”建设,既对标中央要求,又立足xx实际,既聚焦问题短板,又谋划长远发展,从组织设置、领导班子建设、经费保障、活动场所等四个方面定标准,从党员队伍建设、组织活动、运行机制、服务群众、工作任务、党建责任等六个方面定规范,同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党建“三化”建设把党建工作要求固化

3、为管根本、可考量的指标体系,形成“四个方面定标准、六个方面立规范、一张网络联整体”的基本要求,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绘制了科学精准的“施工图”。党建“三化”建设,立的是“基准线”,补的是“基础课”,练的是“基本功”,旨在通过创建达标形成规范高效的工作体系。高校可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按照“三化”建设要求,一条一条去对标,一项一项去检视,把短板找出来,把家底摸清楚,不达标的抓紧建立,不全面的尽快完善,成熟经验及时推广。加强标准化建设,重点解决可能存在的组织设置不科学、班子建设不合理、活动场所不达标、党建经费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加强规范化建设,重点解决队伍建设不规范、规章制度不健全、运行

4、机制不畅通、服务群众不到位等问题;加强信息化建设,重点解决信息手段不便捷、网上网下不联通等问题。既通过基础“达标”,具备基本条件、实现规范运行;又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追求“高标”,搭建新平台,创建新载体,发挥新作用。坚持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突出时代特征、办学特色和师生特点,积极推进理念思路创新、方式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构建以“三化”建设为基准,以“双带头人”为主体,以“品牌创建”为高标的工作格局。探索高校党建“三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实践经验,在拓展外延中丰富内涵,在开放创新中增添活力,真正把党建“三化”打造成

5、师生满意的党建品牌,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正确把握有形与塑形的关系党建“三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硬件设施、组织建设、人员配备、制度运行、责任落实、发挥作用等各方面,是硬件与软件、内涵与外延的深度融合和有机统一。党建“三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通过加强党建工作的要素保障、硬件设施、基本条件和内涵建设,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使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高校加强党建“三化”建设,既要按照要求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标准化建设,又要结合高校发展实际,加强运行机制、服务师生、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等软实力建设。立

6、足已有基础条件,统筹现有资源,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活动场所、资源配置等硬件设施和条件保障,健全党建工作室、党员活动室、师生服务中心等活动场所,完善党务标识、运行机制、办事流程、党务公开等事项,解决组织保障不利于党组织功能作用发挥的问题,解决组织设置不适应高校基层治理的问题,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打通党的组织体系服务师生员工的“最后一公里”。聚焦形式与内容的有机衔接,既加强党建工作有形化建设,又聚焦“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的目标,提升党建“三化”建设的软实力,做到“面子规范达标,里子殷实丰厚”。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

7、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组织机构,搭建服务平台,完善基层党组织服务师生员工、推动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主题党日”、党员博士服务团、党员助力乡村振兴、党员志愿先锋队行动等活动,把党组织的形象树起来,把党员的身份亮出来,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师生在政治上依靠组织、思想上认同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不断涵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作风。正确把握共性与特性的关系党建“三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规范体系、全新视角和路径选择。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阵地。高校加强党建

8、“三化”建设,既要把全面从严治党理论转化为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地生根,又要立足高校实际,在共性中认识特性,从一般中认知特殊,找准高校、学院、机关、学科及不同领域党建工作的立足点、着眼点和结合点,探索分众化、差异化方式,增强党建“三化”建设的精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规范运行机制,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增强党建工作实效。从高校层面,既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又健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具体

9、制度,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全面贯彻落实。从学院层面,深入实施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规范院(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议事决策的规则、内容和程序;结合学科特色、专业特征和师生特点,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建设,提升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吸引优秀教师和青年大学生积极加入党组织。从具体运行层面,按照不同高校、不同学院及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分领域的党建“三化”建设目标。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探索在教研室、实验室、学术团队、重大项目、管理服务、学生社团、实

10、践基地等设置党支部,根据新形势发展和高效运行的要求,适当增加党支部数量,推动党支部建设更加科学、规范、精细,使党建“三化”建设更好发挥作用。正确把握党务与业务的关系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是有机统一体,如果脱离中心抓党建,脱离业务抓党务,就会出现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现象,只有两者有机融合、互为促进,才能永葆生命活力。加强党建“三化”建设,不能为抓党建而抓党建、为抓“三化”而抓“三化”,而是要找准党建工作与高校事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有机融合,更好地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师生,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和整体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

11、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既承担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任务,又承担了高校教书育人等工作职能。通过加强党建“三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服务功能,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广大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使各项举措在部署上相互配合、在实施中相互促进,确保中心任务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以党建“三化”建设为动力

12、,以建强组织体系为基础,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夯实党组织堡垒,抓住党员主体,进一步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驱动组织内生动力,激发党员创造活力,引领师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中展现更大作为,推进高校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专题党课: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同志们: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及了“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齐心协力建

13、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红色故事,并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这是怎样的三个红色故事?下面我与大家共同回顾学习一下。故事一: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说到内蒙古产生的第一批共产党人,不得不提到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的一处古建筑国立蒙藏学校旧址,这里曾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成立之初,该校是为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子弟就读而设立的民族中学,1918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时,改称蒙藏学校。“五四”运动后,蒙藏学校曾因经费困难一度停止

14、招生,直到1923年才恢复招生。这一年,曾在该校读书并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蒙古族青年荣耀先以先期学生的身份,在内蒙古地区广泛动员蒙古族青年学生到蒙藏学校读书。吉雅泰、多松年、云泽(即乌兰夫)等30多名蒙古族学生奔赴北京求学。这是当时集中在北京的人数最多的一批蒙古族青年。这些蒙古族青年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或参加过一些早期爱国运动,他们十分珍惜学习机会,认真而刻苦。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在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上探索前进。1923年秋,作为当时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人,李大钊陆续派邓中夏、赵世炎等人到蒙藏学校开展革命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还曾亲自到蒙藏学校,深入学生宿舍,与蒙

15、古族青年交谈,鼓励学生们寻找救国和民族解放的道路。内蒙古的革命火种从蒙藏学校点燃。从1924年下半年开始,蒙古族革命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多松年、李裕智、孟纯、奎璧、吉雅泰、赵诚、佛鼎、乌兰夫、云润、高布泽博、云霖、朱实夫等陆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就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批蒙古族党员。在党的精心培养下,内蒙古的一些早期共产党员逐渐成长为率领群众英勇斗争的年轻领导人。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用青春与热血唤起了成千上万人民群众的觉醒。故事二:齐心协力建包钢翻开1959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是包钢举行一号高炉出铁盛典的新闻。那一年,新中国建设急需钢材之际,包钢正式投产,周恩来

16、总理亲临厂区视察,参加庆祝仪式。1959年10月15日16时整,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口打开,在一团火光和烟雾中,金色的铁流汹涌而出,从而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也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奠定了基础。包钢是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戈壁荒原建立大型钢铁企业,对于技术经验极其缺乏的第一批包钢建设者来说无比艰难,对于国力积贫积弱、建设物资匮乏的新中国来讲,困难史无前例。当年的建设过程中,全国各省、区、市的援建人员和大量建设物资纷纷开赴和运往包头,飞机、火车、汽车甚至马车、驴车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队成为包钢建设初期最壮阔的风景。8万多名创业者齐聚祖国北疆,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在乌兰察布草原上书写出“各族人民建包钢,白云鄂博献宝藏”的动人篇章。从产出第一炉铁水,到年产上千万吨钢材,包钢见证了共和国建设、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也用浓墨重彩绘就了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和谐画卷。故事三:三千孤儿入内蒙20世纪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