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153614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云南省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云南省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云南省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云南省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溪一中高 2016 届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 文(教师卷)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卷(阅读题 共 70 分)一、一般论述类文章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汤嘉琛最近,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因为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经网友再创作后,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俨然无所不能。杜甫是河南巩县籍名人,网友的涂鸦之举遭到了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痛批:“恶搞杜甫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2、。 ”适逢杜甫诞辰 1300 周年,以恶搞组图的方式成为舆论热点,恐怕是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始料未及的。从目前报道来看,对微博中风头正劲的恶搞行为,无论是成都杜甫草堂,还是巩义杜甫故里,都持一种不欢迎甚至批评的态度。但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大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 ,它只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而已。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是年轻网友以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一种网络风尚。在知悉恶搞文化的网友眼中,凡是能够通过再编码、再创作而流行于网络的东西,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几年前红遍网络的短片

3、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堪称网络恶搞的经典案例。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他们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他们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这些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分析,为解析网络恶搞现象提供了多元的学术路径。然而,单就最近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来说,我们或许无需做太多高深分析。它只是偶然出现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的、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简言之,它只是网友最近的一种娱乐。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 “杜甫很忙”并没有太多特色,最突出的区别,可能是它充分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一方面,如今的微博俨然就是一个集聚了数亿围

4、观者的广场,分享资讯、寻找娱乐是这个广场的主流话语之一,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另一方面,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恶搞参与者实质上推动了一场关于智力、技艺、幽默感的文化比拼。不过应该看到,这波恶搞风潮的核心要素只是一张普通的杜甫插图,其多样性和再创作潜力其实并不高。这意味着,即便网友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嫁接到恶搞当中(比如将杜甫恶搞为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 ,这张照片仍不具备长期流行的可能。更何况,在“各领风骚三五天”的网络文化大观园中,似乎从来没有哪一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综合各种

5、要素加以研判,这场恶搞杜甫的网络快闪行动,过不了多少时间就会烟消云散。网络文化的兴起与衰落,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章可循和超越常规逻辑的,即便是再普通的文化载体,也能突然之间成为某一时段的流行。然而,鉴于今年恰好是杜甫诞生 1300 周年纪念,我们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温,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无论如何,恶搞也是一种个性解读、另类表达,不妨对这种网络文化宽容处之。(摘自中国青年报2012 - 03 - 27)1关于“网络恶搞”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恶搞是以再编码、再创作为特征,以讽刺、幽默、游戏为视角的一种解构传统、颠覆经

6、典、娱乐大众的网络风尚。 B网络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年轻网友借以释放内心压力,建构网络身价认同,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网络亚文化现象。C网络恶搞是一种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意义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以寻求快感和参与感为目的的偶然出现的网络狂欢。D网络恶搞是一种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为推动一场关于智力、技艺、幽默感的文化比拼所作的个性解读、另类表达。答案: C(第四段中有“然而,单就最近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来说”句,此项以偏概全)2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突然爆红网络,是那些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上的人们的无知的

7、、浅薄的、低俗的行为。B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审视这次“杜甫很忙”的恶搞狂欢,大可不必对此反应“过敏” ,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大可不必这样恶搞。C “杜甫很忙”的网络恶搞其实并没有奇特的创意,但它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恶搞相比就显示了突出的特色。D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依然会随时烟消云散,因为在网络文化大观园好像从来没有哪一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答案: D(A 项, “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评价是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的观点,不是文本的观点。B 项,从“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来看,是作者的猜测,不是铁定事实。C 项,从第五段“与那些曾经流

8、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 杜甫很忙并没有太多特色,最突出的区别”来看,说“突出的特色”就与原文矛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友经过再创作把杜甫涂鸦成似乎无所不能的形象,亵渎了语文教材插图中的杜甫形象,自然引来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是批评,对如此恶搞作者持基本否定态度。B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我们或许不必对“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做太多高深分析。C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D适逢杜甫诞辰 1300 周年,有关杜甫的恶搞文化超越常规逻辑突然成

9、为舆论热点,恐怕与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策略关系密切。答案: A(作者认为:大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19 分)陈公弼传 苏轼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鬻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

10、夜部勒,声震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 ”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

11、“此必醉耳。 ”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恕,故严而不残。(选自苏轼文集 ,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士请斩甲以徇 徇:示众 B甲不能戢士 戢:约束C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应解释为“轻视” 。5.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 公戒而舍之 公禁之,民不敢犯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独治为暴者十

12、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A B C D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严而不残”是就陈公弼的仁慈而言的,是言其“威严而不残忍” ,只讲陈公弼“严”的一面,讲陈公弼防盗效果。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B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C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

13、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D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安排他到鄂州做官”错,文中为“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陈公弼只是“言正民无罪”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5 分)译文:_(2)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5 分)译文:_答案: 【解析】 (1)翻译关键实词“交通” “奸利”,定语后置句;(2)关键词“贷” “流” “以” 。翻译时应注意逐字对译,适当

14、进行语序调整。【答案】(1) 有个叫海印的国师(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和尚) ,结交权贵,肆意谋取不法利益。(2)( 陈公弼)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军士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11 分)海棠春纳兰性德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香径晚风寒,月在花飞处。蔷薇影暗空凝贮。任碧飐轻衫萦住。惊起早栖鸦,飞过秋千去。【注】贮:通“伫” 。久立。8 请赏析这首词的前两句“ 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 ”。 (5 分)_9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联系下片前两句简要分析。 (6 分)_答案:8.借景抒情(2 分) ;落红片片,像迷雾一样,美丽却又让人无法找到进入桃源的路口(1 分) ,表达诗人心中的凄凉迷茫。 (2 分)9 刻画了一个孤单、失落的主人公形象。 (2 分)夜已深,蔷薇花影暗摇曳,主人公久久地独自站立,什么也没有等到, (2 分)任凭碧绿的花叶颤动,把自己的“轻衫萦绕住” 。 (2 分)作者简介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58),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公元 1676 年(康熙 15 年)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