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153140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雷锋精神 多点践行少点质疑在社会主流舆论唱响雷锋精神之时,互联网上也不时冒出一些质疑雷锋精神的杂音。 这些杂音虽成不了什么气候,但多少有些扰乱视听。而且每每听闻之后,总让人如鲠在喉,总想问个究竟。 我们不刻意反对质疑,对偶像乃至英雄,每个人都有质疑的权力。但,一切质疑都必须是出于善意。否则,再受关注终究也不过是噱头而已。 反观当前互联网上的一些“怀疑论” ,大抵就是如此。比如,有些人质疑雷锋短暂一生竟拍了近 300 张照片,质疑雷锋赶时髦,爱打扮,花钱买过皮夹克,等等。 拍照、赶时髦、穿皮夹克,这些确有其事。但这与雷锋积极乐观、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有何矛盾?两者之间果真存在非黑即白、非此即

2、彼的逻辑关系?显然不是。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最美妈妈” 吴菊萍把 20 万元奖金 “留着自己用”,难道我们就说她不“美”?亿万富翁陈光标千里救灾,难道你就说他是在“作秀”?再说了,在已出版的书籍里,这些内容早已公开,也不是什么秘密,用不着大惊小怪。 一个人成为他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学习的榜样,必定有着坚实的道德根基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即便如“ 最美妈妈 ”吴菊萍、“拾荒阿婆”陈贤妹,那瞬间迸发的惊人之举,也源自她们习以为常的善良本性。杨善洲、郭明义等“道德模范” ,他们的事迹广为传诵,更是基于他们数年如一日,对内心道德的不懈坚守。雷锋成为那个时代的道德标杆,同样源自他的可贵品质,这点不容质疑。

3、 一些人之所以揪着雷锋生活中的小细节不放,并怀疑雷锋事迹的真实性、质疑雷锋精神,有的也许是出于新奇,没想到雷锋竟是如此一个有血有肉的时尚年轻人;有的也许是出于误解,毕竟雷锋距离他们生活的年代久远,他们对此感到陌生,因而不太相信;有的也许是出于怯懦和自私,他们通过质疑雷锋精神中,可以为自己的自私冷漠找到了托词和底气。 一个社会要健康有序发展,一个国家要实现文明兴盛,离不开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共同的道德规范。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代表着社会的道德理想,体现着民族的精神追求,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象征。 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变革日新月异,思想观念日益多元,新矛盾和

4、新问题不断凸显,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情况。面对汹涌的商品浪潮、多元的社会思潮、物欲的诱惑侵蚀,我们更应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以激发人们思想道德热情,倡导文明新风,匡正道德失范,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雷锋,一个年 22 岁的普通士兵,以他最朴素的认识、最平凡的行动,矗立起人生价值选择的最佳坐标。面对这座思想道德丰碑,我们还是少点质疑,多点践行,多像雷锋那样奋发进取,多像雷锋那样敬业奉献,多像雷锋那样做一个有益于他人、社会和国家的人。(吴定平)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他背小同学过桥,为丢车票的妇女买票,冒雨送带着两个孩子的妇女回家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扶贫济困、奉献

5、社会、诚信友爱的代名词。人们从他的身上感受到道德与操守的力量,感受到“助人为乐、诚信友爱” 的高尚精神。 怀有一颗感恩的心,雷锋精神才能经久不衰。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雷锋精神不求知恩图报,但是我们需要感恩的心,社会需要有感恩的氛围。感恩实际上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只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尊重他人为你付出的劳动,感激他人对你的奉献,并且牢记在心,加倍地回报,社会才会充满真情,人间才会充满真爱,雷锋精神才能永续。 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更能体会到自己的职责,促进社会和谐。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打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

6、。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诚信,人际关系紧张,就不会有友爱;没有友爱,就不会有和谐;没有诚信友爱,就不会有和谐社会。因此,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就越要弘扬“助人为乐、诚信友爱”的雷锋精神,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内耗和摩擦,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觉得雷锋远 ,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今年是雷锋逝世 50 周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49 周年。 3 月 5 日前后,全国上下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媒

7、体更是推出了系列、专题报道。给人的感觉是,似乎近年来,唯有今年雷锋的呼声最高。 然而,随着雷锋精神再一次被高呼,关于雷锋的质疑也铺天盖地。一是雷锋本人没那么艰苦朴素,不仅戴雷格手表,还穿皮鞋、皮夹克,在那个年代很奢侈;二是雷锋很多做好事的照片是摆拍的,有糊弄人之嫌;三是过于神化雷锋,或许并没那么高尚。也因此,很多人得出结论,学雷锋不仅过时,且有误导之嫌。更多的是,“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 可笔者并不这么认为。首先,雷锋是孤儿,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没有赚钱养家的负担,所以手头积蓄不少,才有财力买“高档” 服饰;二是雷锋当时 20 岁出头,自然爱美,赶时髦有情可原;三是雷锋父母在旧社会受

8、折磨,食不果腹,是新社会给了他幸福生活,所以他十分感恩新社会,助人为乐,入伍后更是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甘做革命的螺丝钉,立场坚定不忘本” 。可以说,雷锋虽然不神圣,却很真实,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日新月异。很多人认为雷锋当时的淳朴,现在没有了。其实并非如此。相反,在今天,不仅人人都是活雷锋,且日日都在学雷锋。国家和政府层面,有帮扶、救助政策;企业、团体和个人方面,有爱心捐助、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在舆论方面,很多人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对弱势群体或遭遇突发事故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如今,学雷锋的形式已经悄然变化,甚至很多人做好事不留名。雷锋提的少了,以雷锋自居

9、的人少了,但这并不代表社会缺少雷锋、人们就没有学雷锋,更不能说“ 雷锋三月来四月走 ”。 当前,政府正在转变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倾心为老百姓服务,为老百姓解难题,日益成为主流。可以说,政府是雷锋。不少企业、团体慷慨解囊,扶贫助困,还有的设置帮扶基金。可以说,他们也是雷锋。不少人见到街头乞讨人群,忍不住投上几枚硬币。这时也雷锋。生活中,“不以善小而不为” 的事情有很多,只不过我们不经意间将之忽略。 其实,雷锋从未走远,一直在我们身边。如果你觉得雷锋离你很远,只能说明,你做的还不够“善待道德楷模” 应该成为社会共识全国政协委员杨澜今天下午在政协新闻出版界别分组讨论时表示,先进人物值得广泛学习,

10、但媒体报道需要适度,不要让楷模被“名誉”压垮 。(3 月 6 日人民网) 道德楷模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具有道德引领的作用。强化对道德楷模的宣传,其实是也是对道德本身的弘扬。但道德楷模本身是人而不是神,过度的宣传和消费,并不利于道德和道德者本身的保护。一方面,道德者因为处于一个极高的标准之下,光环之中,容易被赋予超负荷的道德义务;比如当代雷锋郭明义,因为被外界寄予了太多的期待和希望,每天要承受着大量的援助请求,其承受的压力超乎想象。另一方面,过度扁平化和完美化的道德楷模,难免给外界一种疏远感,所谓“完美太过则近神”,距离太远的道德楷模,反倒无以获得广泛的认同,并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小悦悦事

11、件 ”中勇施援手而成为道德楷模的 “陈婆婆”陈贤妹,自 2011 年 10月 13 日后,这位阳山农妇原本平静的生活彻底被打乱,过百家媒体数百名记者的轮番采访,让她疲于招架之际,还丢失了钟点工的工作,更被房东威胁搬出去。“我想过回以前平静的生活” 成了老人最在的心声,那段身心俱疲,不是一种保护更像一种伤害;还有“最美妈妈 ” 吴菊萍。此前,为褒扬吴菊萍见义勇为的善举,其所在公司奖励给她20 万元。当有媒体询问这笔钱作何使用时,吴菊萍说:“这笔钱我自己留着用。”结果此言又掀舆论波澜,很多人对她的行为动机产生了怀疑。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道德楷模,还是普通一员,都被荣誉本身所绑架了。所有的人,

12、都被过高的标准压得喘不过气来当道德者应当完美无缺,甚至“不食人间烟火” 成为一种普遍共识时,这对道德、道德者以及社会每一个人,都是“无以承受之重” 。 今年是雷锋逝世 50 周年,学习雷锋精神又成了一个宏大的命题。尽管学雷锋从未淡出过我们的视野,但雷锋精神却受到更为理性的怀疑。一直以来,脸谱化、完美化甚至有些神化的雷锋,虽以“道德完人” 的形象示人,却让人感觉太过遥远。如同跑步,如果前面的目标离自己太远,则会让人难以产生动力,反之是越接近的目标,越能让人有迎头赶上的勇气。在我看来,一个只让人敬而远之的道德形象,不如一个真实清晰,可望可及的道德标杆,更能担当道德引领者的责任。 真实、准确、鲜活的

13、道德楷模,或比过度强化的道德形象更具魅力。一个真正人性、宽容和理性的社会,应当是对道德楷模给予保护而不是更多的责任。正如杨澜建议的那样,“过多地宣传会给个人造成极大的心里压力,而且过多的把一些社会责任压到个人身上,有可能使个人会被名誉压垮”。如果一个社会,做道德楷模不是一件幸事,而是充满个人风险与痛苦,这是道德楷模的悲哀,也是社会道德的悲哀。尤其在当下道德稀缺的特殊时期,“ 善待道德楷模 ”应成社会共识,这样,我们每一个人才会对做“道德楷模”充满渴望,个体的社会价值才会得到真正的实现。(唐伟) 21 世纪雷锋等于什么?近日,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等式:60 年代,雷锋= 真善美;70 年代,雷锋=爱

14、憎分明;80 年代,雷锋=螺丝钉精神;90 年代,雷锋=爱岗敬业。这是个与时俱进的等式,看完之后,相信所有人都会在心里划一个问号,那在当代,21 世纪,雷锋=?相信我们会得到很多种答案,我只想说出自己的答案:21 世纪雷锋 =公民道德。 我从内心里不仅是尊敬,更十分羡慕这个只活了 22 岁的英雄。羡慕他能够在短短 22 年给中国人民留下那么丰厚的精神遗产,他是一个精神富翁,所以,即使 50 年过去了,还能够让我们源源不断地挖掘出那么多精神财富,并赋予不同的时代意义。 在上世纪 60-80 年代,讲党性、讲奉献是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在每一个十年,人们都会找到一个最推崇的价值理念与雷锋结合起来。总的

15、来说,就是把雷锋精神大而化之。可以想象,那时候的雷锋在人们心目中是多么的高大,绝对是超级偶像级的。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乃至 21 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开放,人们对财富、对生活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价值观也因此日趋多元化。相信如果在 80 后、90 后中投票选偶像(暂且不考虑演艺圈),即使是在中国,那依靠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赢得骄人业绩和丰厚物质财富的比尔盖茨、乔布斯要比同样付出了智慧和努力赢得丰厚精神财富的雷锋选票要多得多。当然,在这个充分尊重个人价值的时代,这个物质文明建设步入高速路的时代,追求物质财富无可厚非。但需要警醒的是,不能让物质文明这条腿走的太远,精神文明那条腿

16、跟不上,社会只能单腿跳着向前发展,那我们不仅违背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条腿走路” 的改革初衷,而且踉踉跄跄走的久了,摔跤是免不了的。 如今,这种两条腿走路不够平衡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初露端倪,比如这几年连续爆发的广东“ 小悦悦事件”、天津“许云鹤案”等。这些道德滑坡、社会冷漠事件触痛了多少人的心呀,可他们却又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像庄稼地里的杂草,虽非主流,却给幼苗的健康成长带来太多负面影响。基于此,在这个时候学习雷锋精神正当时。但学习雷锋精神,不仅仅是要把“雷锋日” 活动常态化,彻底改变 “雷锋叔叔没户口,3 月来,4 月走”的纯粹形式主义,更要让雷锋走入素质教育的课堂,走进千家万户,让雷锋精神所代表的高尚情操和高尚道德不仅仅是上百、上千个人的外化行为,而成为更具普适意义的公民道德。当关爱他人、助人为乐、敬业奉献这样的优良品质不再是舆论媒体上宣传引导的主题,而已经成为普通公民默认的基本价值取向,那些对社会不信任、对他人漠不关心的“ 杂草 ”也许就不会再有生长的土壤。 我相信总有一天,雷锋留给我们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