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152806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云南省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云南省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云南省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云南省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溪一中 2013 届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 150 分)第 I 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 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 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 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 这种关系的 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 课题,家族 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 构中,整个社会的 组织

2、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 长路向是家族宗族 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 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 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 举止,洒 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 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 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 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 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

3、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 值取向。中国 传统 科技的价值观是以“ 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 虑“ 利用、厚生 ”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 “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

4、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 严。孔子 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 过“ 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 “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 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 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有删改)1. 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 家族是宗法社

5、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B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C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

6、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D. 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

7、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 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 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 者未必尽知之。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 户曹参军、邵武 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

8、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 陕西用兵,大将葛 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 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 经略部署。又知潞州, 为政有惠 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 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 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

9、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 则天下之称 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 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 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 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 居士集卷二十七)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C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直:一直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

10、组是( )(3 分)A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B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C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D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都未能施行。D

11、师鲁在潞州任职,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敢于秉公执法,因而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但是那里的百姓一直都思念他。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5 分)(2)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姑苏怀古姜 夔夜暗 归云绕柁牙 ,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 怅望苏台 柳,曾与吴王扫落花。注柁牙:船的桅杆。“柁”通“舵”。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8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

12、境?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9你怎样理解今之柳曾扫古落花?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5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每空 1 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欧阳修)(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_,_ 。(行路难李白)(3)_,而不知其所止, _,羽化而登仙。(赤壁赋苏轼)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夏丏尊的教学改革夏丏尊尤其重视教学的改革。夏先生教国文,就对国文教学作了全面改革,使春 晖中学的国文教学独树一帜。从教材看,夏丏尊

13、和他的同事 们将当时春晖的国文分为必修科和 选修科。必修科的教材有两种:一是商务版的国文课本;一是教师自编的选授讲义,包括范文选读、 语法、作文法等。对范文的选择教师特别重视,既要内容新,又要形式美,以利于学生从中吸收营养,在思想、道德、情操上得到熏陶,在语言文字、写作方法上得到借鉴。 这些范文多采自新青年新潮向导等进步刊物。对于初中要不要教文言文的问题,当 时社会上有两种意见 :一种主张兼教,一种主 张绝对不教。夏丏尊等主张兼教,他们认为“自小学以至大学的学生,文言文尽可以不写,而 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却希望其能读解普通的文言文。如果中学毕业 生没有阅读中国普通书的能力,那就不能享受先人精神

14、的遗产,不特是本人的不幸,恐也不是国家社会之幸,不特在中国文化上可悲观,在世界文化上看来也是可悲观的” 。夏先生等 还认为 ,当 时文言文事实上在社会生活里还占有很广的势力,如果不授与学生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学生将不能看日报、官厅公告以及现代社会上种种文件。但分量要控制,以占全部课文的十分之三四为宜,且教材要精选。选修科按年段分设。第一学年注重 补习,第二学年注重个性,第三学年注重 调剂。选修教材的内容从实用文、修辞大意到文学史、近代文艺思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对学生的爱好培养和个性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改革考试是夏丏尊在春晖早期国文教学中的又一举措。在 1923、1924 年保留下来的资

15、料中我们发现一份国文考查试卷,从考 查内容看, 语文基础知 识所涉及的范围,诸如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几乎都已涉及到了,可见,当 时的基础 教育是比较全面的。在作文教学方面,夏丏尊和春 晖早期国文教师花了很多心血和很大气力。他们经常研究学生的写作实际,发现问题,想出办法,加以指导。首先,夏丏尊十分重视作文的 态度。他 认为,文章“ 技巧的研究,原是必要,态度的注意,却比技巧更加要紧” 。第二,重文风,提倡“实、新、小”。他要学生注意周 围的“ 实生活”,用“实生活”来做作文的材料。为培养学生对实生活的 观察能力,他 们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周 围新鲜的人和事,经常以一二百字写生活的一个片断,然后逐渐扩大。 这样的文章篇幅小了,内容却充实了,感情也更真切了。第三,夏先生等十分重视文章的批改,讲究当面指点。校友王文川在一篇怀念母校的文章里提到:“夏丏 尊往往叫我们去他那里,当面批改作文,启发我们明白错误的地方,加以详细说明;遇到好文章就张贴出来叫我们大家去看。 ”夏丏尊、朱自清等先生几乎都用了相同的方法,给每个学生一张成绩升降表, “我们的每篇作文,都 标出升降 记号, 让我们自己看到进步或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