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146517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诗歌教案一)(师用)一、艺术技巧(一)表达方式1、记叙 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2、描写(1)直接描写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春暖花开,作者独步江畔,看繁花盛开,彩蝶翩跹,听莺声婉转,无限的春光引人向往,这时诗人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2)间接描写(包括反衬、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烘托)诗人运用侧面的方法,烘托出琵琶曲回肠荡气、静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3)白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2、过故人庄)诗人走近村庄,看到绿树环抱村庄,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孤僻。(4)工笔足下 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若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3、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直接抒情。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借景抒情。作者借“原上草”的茂盛来写送别,看见萋萋芳

3、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含有愁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诗)(2)寓情于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无限“ 喜悦”之情)(3)寓情于事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 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寓情于事。作者通过人们所熟知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皇帝们的荒淫享乐。 )(4)借古抒情烟笼寒水月 笼 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借古喻今。诗人在思古的同时,表达了

4、 对国家危亡的忧虑,以及 对当时那些醉生梦死的达官显贵的讽刺。 )(5)托物言志从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藁。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开头两句描写了“ 小松” 怎 样的特征?描写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投影 记叙表达方式 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工笔1.直接抒情抒情 (1)借景(物)抒情2.间接抒情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寓情于事(4)借古

5、抒情(5)托物言志(二) 表现手法(包括修辞)及内容1.虚实结合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c、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但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 乐。试分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语语如在眼前;“ 欲穷千

6、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 诗中可以悟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访隐者不遇前两句实写,后两句看似实写, 实则虚言,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2.动静结合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攽雨后池上简析这首诗 是怎样表现 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试从“静” 和“

7、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005 年高考全国卷)(水面如同 轻轻磨过的明 镜一样,倒映出池塘 边的房檐和楹拄,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 一、二两句以 “水面平”、“明镜” 、“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 舞” 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 万点” 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这种手法还应注意以动写(衬)静。例如周敦颐的题春晚诗:“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 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 见樵渔一路 归。 ”(以动写静。花“落”、 鸦“飞”

8、、樵渔“归”,三个动词点缀在诗行之中,增添了安闲、恬静的浓厚气息。 )3.细节描写:抓住日常所见生活细节,真切、细致地表达感情。(2004 年高考全国卷之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 寻 常” 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 样的情感?【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第一步,手法):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 又开封”。 (第二步,什么 细节)作者客居洛阳 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9、。 (第三步)表现了作者的无限思乡之情。 (第四步)4. 以小见大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试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进行鉴赏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 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个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 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 二乔”不曾被抓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5. 赋、比、兴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一题。 (7 分) (07 北京卷)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 之。采采芣苢,薄言掇 之。采采

10、芣苢,薄言捋 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 芣苢,薄言 襭之。注释:选自 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 车前(草名)可食。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有:得到。掇: 摘取、拾取。 捋:成把地握取。袺:手持衣角盛物。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诗经 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 分)这首诗 生动地表现 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 分)前人读这 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 概括描述。(4 分)答案:(1 分)赋【评分参考】本题答案具有唯一性,凡不答赋者皆不得分。(2 分)通过动词的变换

11、表现出来的。 【评分参考 】只要涉及动词或动作的变换即可得分。仅答其他内容不得分。(4 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评分参考】 劳动、唱歌、欢快是答案的三个要点,只要答出这三个要点的意思即给满分。要点不全者酌减 1-2 分,与这三个要点无关的回答不得分。6.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 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象征、夸张、对比。 “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 ,也是皇恩的象征; “得意”紧承“春风” 既指诗人沐浴自然界春 风的愉悦,也指沐浴皇恩的欣喜。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 “一日” 如何能“看尽”,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抒发他心花怒放的心情,虽无理

12、却有情。 )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烘托、反衬。一、三、四句通过一片衰败的秋景,烘托、渲染了一个孤独旅人的哀愁、困顿与落魄。第二句在精谧中显现出几分快乐的生机,更反 衬出旅人的羁旅之苦。 )8.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诗人运用比喻、对比、远近结合的手法, 摄住了早春之魂,歌咏了早春的新鲜与美好。 )9.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 风旧相识, 偷开门户又翻书。刘颁新晴(诗中将“南风 ”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

13、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注意比拟中一种特殊的方式叫移情。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 转移到蜡烛身上,蜡 烛 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扬州慢也有“ 废池 乔木犹厌言兵” 之句, 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10.用典:诗人借助一些历史事实、历史人物、神 话传说、 历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语句和事实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诗很讲究用典,因为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储蓄性能,可收到言 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

1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首词是辛弃疾的登楼所感,是讽刺当时的朝廷不但不能恢复中原,就连江南也快保不住了,所以他借古喻今, 颂扬孙权,表达 对朝廷的不满。抛开其它的典故,单就“ 生子当如孙仲谋”就很能说明问题。孙权在青年时代,独霸江南,坚持抗战,从不屈服,难怪曹操都不禁夸耀他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了。)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 分)(06 福建卷)端居 李商 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

15、。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第二句中的“ 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 (3 分)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 分)答案:不能换成“ 对” 或其它 词。用 “敌” 字不仅突出“空床”与“ 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 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 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 对” 或其它词 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 、“虹树”以及“雨”景、 “月” 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记叙表达方式 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反衬、烘托)、白描、工笔1.直接抒情抒情 (1)借景(物)抒情艺术技巧 2.间接抒情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寓情于事(4)借古抒情(5)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表现手法 细节描写、以小见大赋、比、兴、象征、衬托拟人、夸张、 对比、对偶借代、互文、设问、反 问通感、双关、叠词、 顶针(真) 用典、化用、语序倒装二、艺术技巧答题基本模式: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