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英山县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初探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145412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英山县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北省英山县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北省英山县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北省英山县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北省英山县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英山县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英山县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初探(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湖北省英山县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初探 X X(武汉理工大学 资环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 湖北省黄 冈市英山 县在 2010 年 7 月份和 2011 年 6 月份均出现了强降雨,本文针对 2010 年 7 月份出现的特大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事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方面综合分析了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并描述了当时的防洪对策措施及据此提出相应的对未来防洪减灾的建议。关 键词 洪 涝灾害;特大暴雨;成因分析;长江中下游;应对措施湖北省英山县是我的家乡,它位于长江中下游,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洪涝、大风、山体滑坡、雷暴、干旱和连阴雨、低温冷害等。其中以洪涝危害最大。特别是 2010 年和

2、2011 年夏季均出现了大到暴雨,且 2010 年 7 月 8 日由于特大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对我的家乡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气象部门统计,此次为1956 年英山有气象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强降雨,截至 7 月 11 日,这次历史罕见灾害致使约 50 万人受灾,尤其是处于暴雨中心的英山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3 亿元,农业经济损失 2.5 亿元,农业基础设施损失 1.68 亿元。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逐年增加,所以对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减灾问题刻不容缓,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 区域简介及灾情概况1、湖北省英山县的具体地理分布湖北省位于中国的中南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

3、北。英山县位于湖北省的东部,地处大别山腹地中心,鄂皖边陲,乃鄂东门户,南 50 公里与黄石市、九江市隔江相望,西 50 公里接“京九”大动脉,东 200 公里连通安徽省-合肥市,西 170 公里即长驱九省通衢的大武汉市, 素有荆杨大道、吴楚咽喉、江淮要塞、皖鄂通衢之称。英山属长江中下游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有灾害。降水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全县年平均降水量达到 1403 毫米,而位于东北部的桃花冲年平均降水量却达到 1533 毫米。另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年降水量的 70%集中与48 月。春季 29.8%,夏季 45.1%,秋季 16.2%,冬季 8

4、.9%。年平均降雨日 133.1个,暴雨日约 5.1 个。水系较为发育,东、西两大河流纵贯南北,在南冲畈相交汇,共有大小河流 192 条(流程在 10 公里以上的有 15 条),注入白莲河水库,只有陈家河向西注入罗田凤凰关水库。 2 、湖北省英山县洪涝灾害概况2010 年 7 月 8 日我们英山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当日暴雨从早上 8 点多一直持续到下午 4 点,降水量达到 282.8mm,县城区内的主要街道都有严重积水,一些地势较低的临街店铺积水超过 10cm,英山县最大的休闲广场毕生广场被淹没成了一片汪洋,英山一中的体育场积水也超过 1m,栏杆全部被雨水冲垮。暴雨还引发了附近山区的山洪,大批

5、农田被山洪冲毁,损失惨重,灾情发生后,英山县各相关部门迅速组织人员前往受灾地带紧急转移 4 万多人,建设部门紧急购买了 5000 多只沙袋,组织人员对县城边的河堤进行加固,并对河水进行分流,防止河水倒灌入县城 1。这次特大暴雨灾情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暴雨强度大。7 月 8 日上午八时,全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到当日下午 4 时,8 小时内降雨量已达到 282.8 毫米,单日降雨量超过了历年同期 7 月份总降雨量,为 1956 年英山气象站有水文测报历史以来的最大单日降雨量。截止 7 月 11 日止,全县累计降雨 340 多毫米,为英山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高强度降水过程。二是受灾范围广

6、。全县 11 个乡镇,312 个村(含 3 个农、林场村)全部遭受暴雨袭击,村村组组受灾,受灾人口达 28.3 万人。三是受灾作物种类多。全县受灾农作物达 30 多种,其中水稻、茶叶、蔬菜、药材、薯类、豆类等主要作物就有 10 余种。四是受灾面积大。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为 42.3 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72.3 万亩的 58.4%,成灾面积 16.55 万亩,其中洪水倒灌面积 11.74 万亩(早稻 5100 亩,中稻 72700 亩,茶园 36800 亩,蔬菜 4100 亩,其它 11690 亩);水打沙压面积 3.77 万亩(其中早稻 1050 亩,中稻 15050 亩,茶叶 18600

7、 亩,蔬菜 1730 亩,其它 2120 亩)。受灾作物中,绝收面积 2.8 万亩(水稻 8500 亩,蔬菜 3100 亩,豆类 1350 亩,薯类 1790 亩,玉米 2000 亩,药材等其它作物11260 亩)。今年新发展的 210 亩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苗基地,遭受了严重的洪水浸泡,预计损失茶苗 1100 万株。春季新植的 4000 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洪水冲刷严重。五是灾害损失重。这次灾害农业损失惨重,全县仅茶叶一项直接经济损失4500 万元,粮食、蔬菜、药材等作物直接经济损失 2.05 亿元,共计直接经济损失 2.5 亿元。特别是柳林河大畈河堤冲毁 200 米,导致大畈中间公路连接线冲毁

8、150 米,河流改道,沿大畈直下。水稻倒灌面积 3000 余亩,造成水稻水打沙压面积 210 余亩,水稻绝收面积 150 亩。直接经济损失 85 万元。屏峰村新移栽的 15 亩无性系茶苗基本冲毁,15 亩成茶园,洪水冲刷泥根系全部裸露在外,直接经济损失 3 万元。蔬菜村蔬菜倒灌面积 170 亩,坡儿垴村茶叶倒灌面积400 亩,水打沙压面积 70 亩,河东村大棚蔬菜倒灌面积 50 亩,仅莲花、坡儿垴、河东村三个蔬菜村蔬菜因涝受灾直接经济损失 105 万元。莲花村四组农户张涵 2 万筒香菇、1 万筒灵芝,全部被洪水浸泡、病菌感染,直接经济损失 20万元。西汤河村农户陈进潮 1.1 万筒香菇全部被洪

9、水冲走,直接经济损失 6.0万元。在这次灾害中,我县农业三场损失较大,农作物受灾面积 1457 亩,其中中稻、茶叶等作物倒灌面积 1317 亩,水打沙压面积 160 亩,倒塌房屋 47 间,冲毁鱼塘 30 亩,冲毁桑园 20 余亩,冲毁河堤 2 处,共计损失在 160 万以上 2。2011 年 6 月 18 日英山县又出现了强降雨,这次据武汉中心气象台 6.18 日发布暴雨红色预警:过去仙桃、潜江、天门局部降水已达 100 毫米,预计未来仙桃、潜江、天门强降水仍持续,汉川、黄冈、罗田、英山雨量将超过 100 毫米。据报道,6 月 18 日英山日降雨量达 160mm,此次降雨较 2010 年 7

10、 月轻微很多,未造成伤亡。二洪涝灾害的定义及灾情原因分析1、洪涝灾害的定义一般来说,在太阳的辐射下将水蒸发、冷凝后,在特定气候条件下,又以暴雨的形式回到地面危害人民生命财产,便形成洪涝灾害。洪水一般来源于流域之外,由客水大量涌入造成地面严重积水并造成人们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称为洪灾;而流域范围之内的降雨所引起的地面积水并造成人们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称为涝灾。前者的水量和损失要大于后者,但二者一般是同时发生的。2010 年 7 月 8 日日降水量达 282.8mm,2011 年 6 月 18 日日降水量达 160mm,按我国雨量规定,即:雨量的等级根据二十四小时内降雨量的大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

11、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几个等级。小雨:降雨量在十毫米以内,雨滴清晰可辩,落到屋瓦和硬地上不四溅,雨声缓和淅沥;通常需两分钟后,始能完全润湿石板和屋瓦,水洼形成很慢。中雨:降雨量在 10-25mm 之间,可听见沙沙的雨声,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到屋孔和硬地上略有四溅,水洼形成较快。大雨:降雨量在 25-50mm 之间,大雨时,雨落如倾盆模糊成片,雨滴落到屋瓦和硬地上四溅可达数寸,雨声如擂鼓,水潭形成极快。暴雨:降雨量在 50-100mm 之间,马路积水。降雨量 100-200mm 之间的叫大暴雨;降雨量在200mm 毫米以上的叫特大暴雨,地势低处受淹 3。 则 2010 年 7 月 8 日降

12、水为特大暴雨,2011 年 6 月 18 日降水为大暴雨。2、湖北省英山县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我国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是有以下三个原因:(1)自然地理因素: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纬 22o53 o之间,西高东低的地势使我国大多数河流由西向东流入海洋,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其中,西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融雪和局部暴雨所形成;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台风、风暴潮、暴雨所形成。(2)气候水文因素:我国东临太平洋、是世界上季风气候(随季节更替而产生、而改变的盛行风)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夏季盛行东南风和西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和东北风。长江以南地区汛期集中在58 月;华北、东北地区雨

13、季集中在 69 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受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暴雨或洪涝灾害多集中在 511 月。(3)社会经济因素及人为因素: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人为毁林开荒、大肆破坏森林植被,导致二氧化碳锐增、水土流失严重、河床增高,引起洪水泛滥。因此,生态植被的严重破坏,是造成中国水灾、旱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3。而英山县 2010 年和 2011 年两次洪涝灾害均是由持续大范围强降雨导致的,2010 年从 7 月 4 日至 11 日,整个英山地区暴雨频繁,最高时在 7 月 8 日日降282.8mm,2011 年从 6 月 15 日至 19 日也是整个英山地区暴雨频繁,最高时在6 月 1

14、8 日日降 160mm,则这两次灾害主要由于气候水文因素导致。下面通过2010 年 7 月 8 日特大灾害事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方面进行分析:(1)自然因素:由于英山县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多样,大地构造较为复杂,演变形成了多种地质一生态环境类型,长江流域的地质构造轮廓是自然灾害的基础条件,而气候变化则是长江流域环境演变中最活跃的自然因素。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大气环流过程发生变异,从而使得长江流域暴雨、干早等异常天气现象不断发生。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洪灾的影响,首先表现为降水分布的时空变化,而影响长江中下游降水时空变化的气候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暖湿气流、温室效应、厄尔

15、尼诺现象等。首先,长江中下游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通常情况下,洪水高频发期与气候相对暖湿期相对应。其次,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温室效应产生的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地表温度和降水两方面,季节的变暖都伴随着多雨,变暖越明显,增温也越明显。又因为长江中下游干流具有比较稳定的巨大河槽,有利于大量洪水的宣泄,加上沿江湖泊众多,使得其对洪水有天然的调节作用,但长江中下游尤其是中游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水系特点,决定了长江是一条雨洪多发河流,加上流域环境遭到人类活动破坏等原因,导致该区洪水灾害的威胁加剧。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面上升,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繁发生,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发生的机率加大 4。(2)人为因素:

16、因为英山县属长江中下游地区,21 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膨胀和经济的发展,人类为了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需求,致使土地利用范围不断扩张,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大,从而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目前已经被公认为导致全球环境变化的两大主要因素之一。纵观长江流域历史时期洪灾发生频率,汉代平均约 42. 7 年一次,唐代约 18 年一次,明清时代则增加到4 年左右一次,近年发展到几乎每 1- 2 年一次,表明长江洪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周期越来越短,究其原因,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区域开发力度的加大、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对洪水周期因子的影响不容忽视。分蓄洪区土地开发方式的改变是增加洪灾发生可能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不合理的在分蓄洪区内开垦种植、修建永久性建筑和企业工程设施,导致长江中下游防洪减灾的难度和风险进一步增加。近年来由于人类在长江中下游围湖垦殖加之自然演化结果,使湖泊面积锐减,大大降低了湖泊的纳水容量,消弱了湖泊对洪水的调节功能,导致相同流量的水量会出现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