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新课标必修1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814229 上传时间:2017-07-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新课标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新课标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新课标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新课标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新课标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新课标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新课标必修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心 爱心 用心 1必修 I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扫描】 (特别说明:为选修部分考点)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商鞅变法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中国古代的重大改

2、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单元导航】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可分两个时期来把握:(1)奴隶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2)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战国萌芽,秦朝确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空前强化达到顶峰。 )【考点概要】考点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1)背景: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

3、分封。(2)分封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内容:分封对象:(主体) 、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政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派服劳役、朝觐述职等;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实行再分封。等级序列:周王士。(4)瓦解: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原因: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崩溃;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5)影响: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

4、序稳定。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局面。2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1)目的:巩固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的矛盾。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2)特点:以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 ;(家、国结合)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3)作用:巩固了,保障了贵族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家、国结合,使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4)维护工具:(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其实质是:。(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专心 爱心 用心 2制的,分封制是宗法制

5、在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2)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等级森严。(3)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是政治制度的核心。(4)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考点 2:商鞅变法(公元前 356 年开始)1变法大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有: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调整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目的/宗旨:3性质:一次较彻底的新兴地主

6、阶级的改革运动。4内容:(1)经济改革:以农求富。以法律形式承认。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对努力耕织的人进行奖励,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者进行惩罚。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政治改革: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全国划分为 41 个县,县的令、丞由任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定秦律,严格刑罚:在乡里和军队中推行连坐制度,并规定轻罪重刑。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

7、,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但后来产生暴政。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3)军事改革:废除“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扩大了统治基础。(4)文化改革:加强思想控制。 “燔诗书而明法令” 。实质是文化专制。(5)风俗改革: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

8、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融合。5作用:(1)积极: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为秦后来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2)消极: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思想文化的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并适合秦国国情(最主要) ;措施全面,赏罚分明,百姓拥护;法家思想的传播,秦孝公的重用,商鞅改革的坚毅精神等。商鞅死因:触动旧贵族

9、利益。考点 3: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 221年公元前 206 年)1背景或条件(1)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2)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3)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4)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5)实践条件: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思想的可行性。2目的:。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中央:;地方:。专心 爱心 用心 3(1)皇帝制度的建立“始皇帝”来历: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首创“”称号(“德高

10、三皇,功过五帝” ,自称“始皇帝” ) ,从此,“”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内涵及特点:皇帝独尊、(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等大权于一身) 、。其中,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2)中央:三公九卿制三公:指、和。左右为“百官之首”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九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3)地方:郡县制

11、起源:源于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建立:秦统一后,实行。全国始设36 郡,后增至 40 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下设县,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级以下设“乡” 、 “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直接任免。特点:与分封制相比较,特点有: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意义:a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发展;b从根本上否定了,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

12、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归纳总结】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主体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配套措施或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直道,开灵渠;移民。统一文字;焚书坑儒。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1)积极: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

13、局,历代沿用。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2)消极: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考点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1七国之乱:西汉初年,中央沿用,地方实行,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后,把王国权收归中央。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政治措施:建立中朝:中朝,任用布衣为相,为决策机构;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相权受限,皇权加强。设置:

14、全国分 13 州,各置刺史一人。中央特派,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 ,位卑权重,无固定治所;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治所为州。实行(推恩分化,削弱王国) 、附益法(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 、酎金夺爵(剥夺列侯爵位)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选官制度: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实行专心 爱心 用心 4和。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注重人才道德(“举孝廉” )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2)经济措施: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3)军事措施:出击匈奴。(4)文化措施:思想上:,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教育上: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3汉武帝加强集权的影响: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政局动荡。(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 471499 年)1背景: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社会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不断,改革迫在眉睫。2改革的过程及内容(1)前期(471490 年):冯太后主持,重点:建新制。主要措施: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官吏的俸禄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