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据性和象似性原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具有理据性和象似性的重要特性,而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任意的这是认知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歧,另外这一点表达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根本理念何谓理据性和象似性?理据性指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非任意的、可论证的联系而象似性指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具有的相似关系认知语言学的理据性和象似性概念与传统语言学的任意性概念在历史上长期对立1、 理据性(мотивация )和象似性(подобие)研究概况: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一直是语言学界公认的真理(1916) ,乔姆斯基的天赋性假说更是将任意性观念推至极点(1957) 但这一观念到 20 世纪末受到了符号学界的反对,其认为文学、艺术和宗教等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象似关系显而易见Peirse 提出了 3 种符号的分类:象似符、引得符、标志符,其中象似符又分为影像、图样和隐喻 3 类这种符号去分发构成了象似性研究的符号学基础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开始把语言非任意性,就是理据性,确立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的典型的范例是象似性现象,其也已经开始在语言各个层面被研究发掘。
二者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则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 Lakoff(1999:465)中谈到“语言中理据性要多于任意性 ”语言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而二者的划分是一个程度问题(Haiman1985:10),并其描述了语言符号的不同方面认知语言学强调理据性的作用,同时也不排斥任意性就朱永生(2009:6)而言:“两者同等重要、辩证统一 ”中国语言学界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进行象似性的评价和研究,主要有沈家煊、严辰松、张敏、戴浩一、周红等人撰写文章对象似性的含义、分类、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评价近 20年来,象似性的研究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从语言习得、历时语法、语用学等角度进行了理论探讨和专题研究,并取得了可观成就2、 理据性的概念及其表现1. 理据性的定义与内涵目前语言学界对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如:“理据性”常被直接定义为“非任意性” Hiraga(1994:8):“…术语‘理据性’…指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非任意性的关系 ”Lakoff(1987:448)把理据性定义为 “可解释性” ,如:“只有当 A 和 B 之间独立存在某种联系 L 时,A-L-B 相互匹配,L 解释 A 和 B 之间的关系,那么, A 与 B 之间就是有理据的。
”Croft(2003)强调了理据性的经验结构的作用,即“语言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经验结构……因此,二者相匹配时,经验结构为语言结构提供理据,即经验结构解释语言结构 ”Haiman、Radden 和 Panther、Taylor 也从不同的角度给“理据性 ”下了定义,其中揭示了理据性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理据性指的是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一种非任意的、可以论证的、意义激发形式且形式反映意义的关系另外,有些学者对语言的理据性进行了专题研究2.理据性的表现语言中的理据性可以表现为几个方面:第一, 表现在词形层面,以复合词为例,其具有较高的理据性,如“听到”是有理据的,即动作行为与结果的结合2第二, 表现在语义层面,即概念转喻,如“一把手” ,语言形式(部分“手” )和语言意义(整体“人” )之间建立了转喻关系,是有理据的第三, 表现在语法层面,即句子的结构常常是有理据的,其各种形式的象似性就是这种表现3、 象似性的理论探讨1. 象似性的定义与内涵象似性(iconicity )这一术语源自于符号学中的象似符(icon,сходство ,подобие )概念,最早由 Peirce 提出来的。
实际上, “象似性”的概念在语言学中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如:沈家煊(1993:2) 、张敏(1998:139) 、Nöth(2000:18 )等学者把 “象似性”定义为“非任意性” ,认为其同于“理据性” ,是它的一种表现再如,Lee (2001:77):“如果一个符号及其所指(比如,形式和意义)之间有结构上或形式上的对应,那么这种关系就是‘象似的’ ”Taylor(2002:46)提出:“象似符及其所代表的事物相似最简单的情况,就是一个符号的形式模仿它的意义——符号‘看起来像’ ,或‘听起来像’它意欲代表的事物” 换言之,象似性是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更为具体的理据关系,而且要求两者在关系或结构上“相似” 象似性并不等于广义的“非任意性” ,而它是理据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果语言在形式上反映了所表达的意义,那么就表现为理据性;如果语言形式通过模拟意义来反映后者,从而造成二者的“相似性” ,就表现为象似性象似现象一定是有理据的,但有理据的就不一定是象似的王寅认为象似性有两种理解含义:狭义和广义前者相当于 Peirce 所说的映象符,就是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后者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理据性” ,就是语言符号相当于人们的体验方式、经验结构、概念框架、语义系统来说是有理可据的,是有其动因的,不是任意的。
2. 象似性的划分语言中的象似性有多种表现形式至于象似性有哪些类型,如何划分,目前还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王寅指出象似性不仅表现在结构上,而且还表现在语音、词形上,这与 Haiman 的成分象似性和关系象似性相对应赵艳芳认为有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这两种,张凤和高航论述了语言符号的图表象似性与隐喻象似性,而且这与 Peirce 的图样象似符和隐喻象似符相对应目前语言学者研究比较多的是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对称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和重叠象似性 5 种张敏还研究了对立象似性、范畴化象似性、复杂象似性而王寅提出了话题象似性、标记象似性、篇章象似性、句式象似性和滤减象似性以上这些学者的研究较细,大部分为专题研究以上我们已经提到过 Peirce( 1932)提出来的三类象似符,为影像符(image ,отражение) 、图示符(diagram,изображение)和隐喻符(metaphor,метафора) 影像符是对意义的最简单模仿,其有声音的和视觉的两种(汉语是象形文字,俄语是象声词) 影像象似最为直观,其主要表现在语音、语言形态层面,而且应用很有限隐喻符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中心概念(Lakoff&Johnson1980) ,隐喻研究独立于象似性研究,因此在这不作详细介绍。
3图示符解释力最强,表现最为广泛,如:很多汉字就是对意义之结构关系的临摹(汉语中的会意字、指事字) 那么,何谓图示符?图示符是指形式和意义关系或结构相似,即在语言形态层面,视觉书写符号可以呈现出图示象似关系图示符最典型地体现在语法层面上 最初的语法研究由 Haiman 提出的“语言就像图示符” ,其后 Givon 进一步完善了 Haiman 的系统,并提出了象似性的三条规则一) 顺序象似性:是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的先后顺序戴浩一(1985)提出汉语语序遵循时间顺序原则和时间范围原则,其研究表明时间顺序原则在汉语中普遍存在,如:“他摔倒了” 、 “他在客厅里看电视”等这一原则揭示了汉语表示处所和空间关系的句子其基底的概观念原则,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二) 距离象似性:功能上、概念上和认知上距离近的,形式上的距离也近(Givon1994:51) 张敏认为领属构造中 “的”字的隐现,其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概念距离大小有关,例如:“我爸” 、 “他们班” ,却不能说“你手” 、“我汽车”等三) 数量象似性:意义越多,越不容易预计;越重要,那么形式就越多。
形式的复杂性往往表示意义的复杂,如:a.他很懂事b.他很懂事,也很聪明数量象似性的主要代表是沈家煊和谷川裕,二位对其概念在句法结构的解释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除了以上三种图示象似以外,中外语言学家还各自对图示象似进行了增补,比如:(四) 重叠象似性研究:是指语言形式上的重叠对应于概念领域的重叠 (张敏1997;周红 2005)名词或量词重叠,用语言形式叠加表示“每一” ,其意义随之加强,如:“人”——“人人” ,而形容词的重叠常表示性状的加强,如:“漂亮”——“漂漂亮亮”等五) 对称象似性研究:是指对称的概念和对称的语言形式相对应六) 意义象似性研究:不仅包括与外界客观物质世界意义的象似,还包括对人造自然如知识系统、文化系统、语言自身等的象似七) 其他象似性研究:范畴象似性(Hiraga1994) 、标记象似性(王寅 1999) 、话题象似性(王寅 1998) 、语义场象似性(马静、张福元 2000)等以上例子表明,语言象似性存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而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呈现出来的象似性是多种多样的4、 理据性和象似性理论存在的问题语言理据性和象似性研究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精神,也成了十几年来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
对汉语而言,在二者的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绩并对汉语一些现象作出了更为深刻的解释但象似性研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 象似性概念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第二、 对理据性和象似性认知原因没有深入的探索,造成了理解和使用上的混乱;第三、 对二者的研究比较零散,多集中于对词类、语序等解释,而没有对汉语结构、规则等作出系统的分析与解释;第四、 研究范式不够规范,容易想当然、主观臆断5、此课题研究目标与意义:1.注重汉语实际,力求对汉语象似性问题作出全面考察;42.加强象似性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使汉语语法更科学性和解释性;3.加强象似性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讨论(如经济原则、抽象的句法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