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探究题解题指导课件(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81267846 上传时间:2021-04-2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阅读探究题解题指导课件(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阅读探究题解题指导课件(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阅读探究题解题指导课件(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阅读探究题解题指导课件(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阅读探究题解题指导课件(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阅读探究题解题指导课件(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阅读探究题解题指导课件(通用)(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9年高考探究题的解题指导,什么是探究题,就是探索研究,就是在详实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分析、比较、归纳,从而提炼、推理,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甚至发现新问题。 它的核心是发现和创新,它体现了一种思维上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探究性的问题都是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的。 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主要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探究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只有注重了探究,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 简单地说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探究题考查的基本要求,对文学类文本有这样的要

2、求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第1条,指的是探究文本自身,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第2条,指的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第3条,指的则是对文本的特有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文本本身、人文背景、特有解读,探究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好记好懂。从这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探索”,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

3、蕴;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题的命题规律,规律之一,对所读的文本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人研讨。这类题目要求针对文本思想内容或写作艺术上某个比较复杂、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规律之二,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考生判断正误或优劣。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本身有深人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方能得分。 规律之三,质疑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考生平时就要摒弃“名作”完美无缺的思想,立足文本材料,适当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一些文

4、本还可以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等来分析其思想内容的不足和局限,探究题基本的特征,1、题型的主观性。通过一问一答,为考生提供了探索、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有助于考生创造力的发挥,有助于展示考生的创新见解和语文能力。 如 12007年上海春季高考第6题:小说最后提到拍卖师的“遗憾”,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 参考角度:作者、读者、拍卖师、竞拍者、父亲等。作者,生活中确有这种不理解父爱却只看重父亲收藏的艺术品的人;读者,假如我在场,一定买下那幅画,可惜我不在,错过了机会;拍卖师,竞拍者都是只重物质价值而不注重情感价值;竞拍者,我为什么没有先见之明,买下那幅画呢?父亲,在人们心

5、目中,无价的情感竟抵不上一幅什么名画,2、问题的启发性。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导向,使得学生能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的题目可以给学生多个方向进行探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学习祝福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究竟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兰芝的婆婆口口声声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似乎是婆婆驱谴兰芝的唯一理由,然而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兰芝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她的一举一动都顺着婆婆的意思,不懂礼节应该只是婆婆驱谴兰芝的一个借口,那么兰芝的婆婆要驱赶她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设置就可以引发学生多个方向的思

6、考,3、问题的开放性。而探究题的答案是开放的,以文本的某一句话或某一点为触发点,要求考生以此为起点,联系文本作适当的拓展,问题设置的起点在文本之内,但指向的终点却在文本之外。 如:2005年高考上海卷第12题:假如让你来回答文(回望昨日的感伤)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这样说: (100字左右)参考答案:感悟、引申(如牢记历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珍惜和平,光明战胜黑暗等)。这里就是以文本以起点,并作适当的引申,3、答案的拓展性与个性化。解答探究性题目,要求考生由文内拓展到文外,对文本作一定的归纳和概括,并由此展开,展开时学生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以及认知能力;并根据展开联想。在此基础上

7、要求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有自己的思考,允许考生尝试个性化阅读。所以这类题目的答案起点在文本之内,但终点在文本之外。同时还要注意所谓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是指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不受别人观点左右,渗透个性化的思考和认识,以自己的心灵与作品碰撞,产生独特的认知。但这样的“读”应是“填补空白”的“读”。应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努力追寻文本及作者的原初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背离文本做无中生有的发挥,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道探究评价性的题

8、目,题干中“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谈谈你的看法”,这里每个问题都强调“你”的看法,就要求考生结合文章的内容、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观等作出自己的思考与解答。如果仅仅用文本中的内容来回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5、答案的多元化性与综合性。由于探究题命题的开放性,和考生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等,往往就会作出不同的且都符合试题要求的解答,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都应被视为是对问题的正确解答,6、答案的论述性。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议论文,行文的结构一般来说应

9、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应题,表明观点;结合论据,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1、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特点依据,陈述理由;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4、总结自己的观点;5、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如2007年山东卷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明确观点:我认为奥蒂是英雄,2、陈述理由:“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3、结合文本分析: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斧头的坚毅与执着,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

10、。4、结论: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6、评价的灵活性。一般来说,只要考生能够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能够得到分数,这给评价的老师带来了较大的灵活性。老师既要看其回答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全面、深刻,还要看表述是否清楚,语言是否通顺、得体。但给分有较大的灵活性,探究题的基本形式,1.文本研讨式。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根据试题所提供的材料、要求,或拓展作答,或借助已有的知识作答,甚至还可借助阅读材料的要点作答。研讨话题出自一篇阅读材料。作答时或横向比较,或纵向拓展。如2001年上海高考试题:两个文段(笔者注:阅读材料提供了甲、乙两段文字)中你更喜欢哪一段?就你最欣赏的一点

11、说说理由。这种研究性题目属于比较阅读。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考查考生对文本情感、内容、技法的理解,另一方面考查也涉及到考生从学校、社会生活中获取的知识,以及考生的体验、情感、人生价值观等,2.社会、生活探讨式。社会、生活探究性题目今后将会是高考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 如2006年重庆高考试题: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 此题有两问,问题一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概括,而问题二既考查了考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情感态度。如果考生不深入生活,不关注社会,答题过程中其观点和情感

12、就容易出现偏差,3.知识积淀式。此类试题探讨的对象常常是考生在课本中接触得比较多且较为熟悉的,但如果仅有课本知识,又是很难写出有分量的答案来的。此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由阅读材料导出,讨论对象比较确定。 如2006年山东高考试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此题重在考查考生对具有多方面成就的苏轼了解的深度、广度。苏轼的文学成就斐然,考生在初高中阶段学过他的许多诗文,应该不陌生;但如果想对苏轼有更全面的了解,如他在政治、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还必须有更广泛的课外阅读才行,4.创新发掘式。创新发掘式题目在高考试题中已经出现。此类试题必将成为今后各家试题中

13、的“宠儿”。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比如:2007年浙江卷21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7分) 参考答案: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这里面就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本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这就是一种对创新能力的考查方式,如2006年福建卷作文题:创新思维课上,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其中最能引起师生关注的话题有:(1)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2)戈多今天已经来了(3)留一点空白。这三个话

14、题引发你怎样的想象、感悟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该话题范围之内。(1)出自三国演义,(2)出自课本等待戈多(节选),但试题的妙处不是经典名著的延伸、扩充,而是反弹琵琶,突出考查考生的联想能力、创新能力。(3)“留一点空白”中的“空白”是一个由绘画用语引申出的使用十分广泛的词语。它既可指思维方式,也可用于文学、书法等艺术领域;但就词性来说,它是一个中性词,既可以指思维的停滞、空茫,艺术的无作为,也可让读者对文学、书法等艺术产生美妙的联想。思维领域宏大宽广,可任由考生根据生活的感受、体验、经历去思考、发掘、创新,探究题考查

15、的基本内容,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007宁夏海南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8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题目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兼顾“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孺子牛”最早出自左传哀公六年,鲁迅自嘲中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同学们都很熟悉,高中语文课文琐忆明确了“孺子牛”的含义:青年人。题目所问“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指的就是叶圣陶对年轻人的宽广的胸怀、宽容的态度和诚挚的爱护。 至于探究传记中写了“哪一方面”,就需要关

16、注文章各段要点,斟酌取舍了。这里要求考生作一定的发现,考生经过对文本的思考概括,可以得出三个方面: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2007年宁夏海南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4题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 “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参考答案】两种身份:教头身份。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谨慎小心。沉着冷静。隐忍顺从。顾及颜面。这道题在构拟时以金圣叹的评点引出问题,但金圣叹的评点只是一种提醒,没有明说。这就需要考生在金圣叹的提醒下,根据文本提供的已有信息,并调动自己的文学储备,去探讨,去发现。当然,探究题并不强调答案的趋同性、唯一性,考生既可以从配军身份、反映隐忍顺从的性格和心理方面去论述,也可以从教头身份、反映沉着冷静的性格和心理方面去论述,甚至还可以有其他种种答案。考生只要能从某一方面切入,谈出自己的阅读体悟,言之成理,就可酌情给分,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