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参考一)

上传人:东*** 文档编号:181027328 上传时间:2021-04-2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参考一)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参考一)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参考一)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参考一)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参考一)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参考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参考一)(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一、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一)农民的文化欣赏水平不高。我国的农民基数较大,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民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正因如此,使得他们对各种书籍、杂志的需求相对较低。虽然政府在农村建立了图书室,但诸多农民并没有将业余时间利用在读书看报方面。同时,一些在外务工的农民在春节回家期间,沉溺于打牌打麻将。此外,针对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封建思想残余较为根深蒂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农民自身文化欣赏水平。(二)缺少完善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中心思想不断渗透强化的影响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由此使得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而农村文化建

2、设较为滞后,尤其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不足,主要体现在各种与文化有关的资源不充足,虽然国家加大了相关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以此来为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动力,但是现实收效并不是十分理想,与群众需求出现了很大的差异,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率始终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闲置或损坏等现象。(三)现有文化资源尚未有效利用。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农村明确提出了对文化活动的种类和内容的要求。但是,文化活动场次比较少,形式具有明显的单一性,而且缺乏形式创新,很难吸引村民,所以不利于村民满意度的提升。二、乡村振兴战略环境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一)提高农民自主性。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调动起农民参与文化建

3、设的自主性,发挥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首先,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从而使他们能够摒弃传统的观念,提升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以此来拉近与科学及大众文化之间的距离。其次,文化建设是一项利民工程,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提高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将会使文化更加贴近实际。在经济、文化等事物的管理过程中,农民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借助这一过程来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使文化富民工程落实到位,更加顺利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新时期下,农民生活质量与日俱增,进一步提出了对文化的需求,迫切需要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以满足农村文化建设需求。因此,要将

4、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力度提升上来,确保文化投入在财政收入中比例的合理性,并与文化消费占居民收入比例相一致,保证公共文化投入增长,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政府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各地方政府要将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出财政对后续文化设施的支持作用,拉近城市与农村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实现资源的公平配置。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进行完善,加强文化场所的兴建,如文化广场、乡村图书馆等,从而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通过各类文化基础设施的逐步投入,能够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形式,可以大幅度提升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5、。在组织农村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活动形式的创新,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加强与农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农民实际需求进行深入分析,采取适宜的活动形式,对现有的农村文化活动内容进行充实,以此作为立足点,打造新农村特色文化,并使这些具有特色的文化内容,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大亮点。(三)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先进文化发展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加强优惠政策的制定,对健康有益文化予以大力支持,激发社会力量在创办农村文化事业中的参与热情。地方政府要持续增强政府扶持力度,形成长效的文化建设机制,带动农村文化水平的稳步提升。同时,文化部门要履行自身的职责,一方面应

6、将改造的重点放在落后的文化上,另一方面要杜绝腐朽文化的出现,从而达到优化文化市场的目的。同时,还应对文化事业的运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管和引导。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基层政府的积极引领,可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并实现建设文明新农村目标。2.积极宣传优秀文化。在乡村振兴的环境下,新农村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宣传和推广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农民群众,拉近农民与文化之间的距离,注重优秀文化的自主学习。针对优良家风、乡风,要进行积极宣传和表彰,农民群众要将自身的创作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保持高度的创作的自主性,助益于新农村文化发展。3.激活农村文化市场。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

7、要的地位,为此,要使这类文化始终保持协调发展的局面,这样才能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统一。文化,对于提高经济增长点具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助于促进文化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对农村文化市场进行激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并将两者结合,其中,在“引进来”方面,要将资金和人才纳入其中,社会要加强农村文化的投资,文艺创作者则要积极践行农村文化资源的创造。同时,在“走出去”方面,加强文化节目在城市中的传播,如乡镇文化特色汇演等。文化市场的活跃气氛,可以将农民创造热情激发出来,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四)强化农村文化协调发展。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农村发展全局,以此来确保文

8、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相协调,避免出现文化建设相对独立的状况。在具体的实践中,农村要结合自身经济能力开展文化建设工作。经济发展作为物质保障之一,有助于文化发展,文化发展对于经济增长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农民要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保持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将农民的文化水平提升上来,从而促进农村内部文化的协调发展,达到经济与文化水平共同进步的效果。三、结语总而言之,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随着农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可以使他们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在乡村振兴策略环境下,要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并将之作为振兴乡村的一项有效举措来予以落实。通过全面开

9、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积极弘扬,这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导者,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调动起文化职能部门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参考文献:1杨静.改革开放四十年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_(22):16-17+44.2何冬.浅议高职院校艺术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问题及解决途径J.戏剧之家,202_(19):200.3郑建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研究J.乡村科技,202_(13):10-13.4张伟.四川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04):

10、5-7+11.5向俊峰,宋山梅.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以黔南地区为例J.大众文艺,2018(10):245-246.作者:许蓓婷单位:福建省南安市霞美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将是影响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各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力推乡村振兴,意味着国家发展重心在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其背后是城乡关系的重大战略性转折,是在立足于乡村产业、人口、文化等资源禀赋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地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可以说,从过去依靠城市辐射被动发展到探寻可持续的乡村内生增长模式是一种执政理念上的巨大转变。长期以来

11、,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一直集中在工业和城镇,造成农业和农村长期发展滞后,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而产业兴旺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点,这就要求各地区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拓展产业空间、创新产业形态、促进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探索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现代乡村产业发展体系。一、引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与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判断的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长期以来“三农”承载城市资本危机的代价是我国能够度过多次经济危机的体制基础,支撑了我国经济多年的平稳发展。站在当前时点,一方面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农村作为缓冲垫的功能正在消失;另一方面工

12、业和城镇投资回报率下行,农业和农村蕴藏着的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发展潜力也有待开发,为防止下一次经济硬着陆就必然要再平衡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配套的城乡关系改革也势在必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出发点在于城乡差距的弥合,引发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变。这种结构性的重大改变不仅影响到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在农业、农村细分领域蕴育着超速发展的机会。二、构建现代乡村产业发展体系的基础(一)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构建城乡要素流动的新格局土地、劳动力、技术和资本是乡村经济发展必备的要素。源于过去城乡割据政策的客观存在,长期以来,我国生产要素都是“单向城市化”流动的,从而造成了城乡收入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以及城乡

13、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而且从乡村内部来看,土地要素与人口的绑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空间。通过创新机制体制,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支持各类人士返乡下乡创业并鼓励民间工商资本下乡,能够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融合发展,更多地吸引城市的资源、资产、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城乡互动”,最核心的内容在于土地要素的活化。通过土地政策的调整和土地制度三权分置改革,实现集体土地经营权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抵押与转让,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

14、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才能吸引包括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加入,而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加入将带来先进的资本1。而且对土地要素的松绑还会带来其他生产要素的城乡互动,例如随着“农二代”“农三代”相对于“农一代”对土地依赖程度的代际差异扩大,人地关系松动的速度与节奏将加快,土地流转带来的财产性收入将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量构成;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带来集体收益增加形成的示范效应可加速土地流转进程从而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如图1所示)。(二)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重塑农村社会阶层结构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通过研究美、日等发达国

15、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难发现减少农业人口,提高生产集中度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阶段。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经营的主体仍以小农户为主,用小农集中化推动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阶段的政策入手点。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许多学者对小规模经营寄予发展期望,认为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小规模经营可以很好地适应农业的生物性特征,能够使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本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但小农户的农业生产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问题,比如小农户无论在种植还是养殖方面都存在着技术积累、生产管理以及规模效应上的明显不足,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依赖外部技术、管理、市场预测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那么对小农户的扶持也就转化成为对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方面。目前国内

16、已有一些涉农龙头企业特别是传统农资企业已逐步建立起信息化农业服务平台,通过汇聚农业全产业链资源加以打造和整合,通过上游产品和技术资源提供包括土壤改良、全程作物营养解决方案、农机供给及农机手代收代种、农业金融等服务;通过联合下游产品经销商实现产销对接,保障并拓展农产品销路,破解农产品卖难和卖价低等难题,为小农户提供诸如从种到收的全方位的农业服务。与扶持传统小农户相对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他们在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等多领域、多层面的带动引领作用是我国未来形成新型农业体系的基础。尽管相关研究发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有诸多对弱势群体、小规模农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