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088543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心理卫生概述一、心理、卫生与心理卫生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地分成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心理状态是对某一时刻个体全部心理活动综合水平的描述,反映了心理的时间性、方向性和能动性,包括生理唤醒、意识、潜意识、定势、注意等心理现象。心理过程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了个体心理的历程性和动力性。其中,认知活动又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心理活动。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反映了个体心理的稳定性、独特性、完整性及动力方向性。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

2、气质和性格等。卫,是保卫、卫护的意思;生,是生命、生机的意思。所以,卫生就是保卫生命、维护生机之意。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关于心理卫生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时将其限定为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时指一门学科,即心理卫生学;也有时指一种事业、活动或服务工作。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中关于心理卫生是这样注释的:“心理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及预防;减轻由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心理卫生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心理卫生是人

3、的心理健康状态。这就涉及到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重要功能,对此有时又称之为“心理辅导”,更确切地讲是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和内容的一种工作。二、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包括自我意识良好、社会功能良好、人际关系良好和积极劳动实践四个方面。1.自我意识良好自我意识良好的核心是自知和自爱。自知是对自己有客观、清楚的认识与评价。这需要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来完成。自爱即是自尊、自信、自制和自强。自知是自爱的基础。2.社会功能良好社会功能良好也就是社会适应自如。适应是个体为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与环境发生的调节作用。

4、3.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类社会中,人际关系是个体在社会中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且建立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又是人的一种正常的需要4.积极劳动实践劳动不仅可以捉进个体的发展,使人摆脱过分关注自己和消除不必要的忧虑,而且还能使人不断保持和现实的联系,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第二节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1.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据史料记载,早在我国春秋之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管仲便对人的心理卫生问题有所论述。孔子充分认识到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任务有所不同;他较为重视教师素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荀子在荀子修身中提出了用“补伦就中”来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观点。2.古代西方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观点(1)强调

5、生理、遗传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心理卫生中的整合作用(3)重视家庭、学校教育在心理卫生中的作用(4)认识到正常的交往、和谐额人际关系的心理保健意义3.中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1)整体横动论是中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理论基础(2)提倡“养心之道”与“健身之术”是中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精髓(3)关于情绪与疾病产生、治疗的关系的思想极为丰富4.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简况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从法国医生比奈(Pinel)1792 年提出废止对精神病人的折磨而应给予人道主义待遇开始;另一种观点认为真正现代心理卫生活动是始于本世纪的美国,并与美国保险公司职员比

6、尔斯(C.M.Beers)有密切关系,他于 1908 年出版自觉之心一书。比尔斯在 1908 年 5 月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即“康奈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并确定了该协会的工作目标为:保持健康,防止心理疾病。1948 年,在伦敦召开了国际心理健康代表大会,发表了纲领性文件心理健康和世界公民,会后不久成立了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1960 年,被定为“国际心理健康年”第三节心理卫生的意义注意心理保健不仅是一种新的社会时尚,而且也是现代社会管理、道德、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与目标。1.心理卫生的健康意义(1)心理卫生对于防治心理疾病的意义心理疾病日益增多的原因是多方

7、面的,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居重要位置。心理卫生工作实践还表明,现代社会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反映在心理疾患及精神病患者的日趋增加方面,更大量地反映在心理正常人也较常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2)心理卫生对于防治躯体疾病的意义现代医学提出了一个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心身疾病一般定义为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从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及发病机理研究发现,其中心理因素主要是生活条件及心理应激,个性心理特征等因素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在心身疾病的预防方面,心理因素及心理学方法是起关键作用的。心身疾病的预防基本上是一种行为。2.学校心理卫生的教育与发展意义(1)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实施

8、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心理卫生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特殊作用。首先,学校心理卫生提供了健康或健全心理素质的内涵或标准其次,作为学校心理卫生工作重要形式的学校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的知识讲座,可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与把握人的心理全貌,清楚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与内容,学会掌握一些心理学方法,在发展自己的心理素质方面发挥其主观能动性。(2)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现代学校生活中,中小学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严峻的,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需要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第二,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增加了对中小学生心理的消极、不利影

9、响。第二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健康的概念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 10 条健康标准: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2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5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6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7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

10、现象,齿龈颜色正常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从上述定义与标准中可以看出,现代健康概念包含着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三方面内涵。(二)判断个体心理健康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判断个体心理是否健康的四条基本原则是:1.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以心理的外部表现即行为表现为客观标准的,即客观性原则;2.心理健康作为人的一种状态,与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是有区别的;3.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4.判断个体心理是否健康必须沿着三个方向加以思考。首先,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其次,心理与行为的整统性;最后,个体人格的稳定性。(三)健康心理的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十分重视个体人

11、格完整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提出了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 10 条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基本的需要。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国内学者认为健康心理应具备下列标准: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一般智商达到 60以上者属正常,智商低于60 者为智力低下;2情绪正常

12、、健康:情绪正常、健康首先表现为人的心情愉快;其次是情绪的产生及强度、持续时间、表现方式等均有一定的原因;3意志健康: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健全的积极意志品质,表现为具有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优良品质;4心理与行为的协调与一致行为是心理的外部表现,且受人的动机支配:心理健康的人,其意志和行为是统一的、协调的;5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及健全的个性;6人际交往正常,人际关系和谐;7较强的适应能力。第二节 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一)遗传因素的影响(二)体质因素的影响体质是指在遗传的基础上,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受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个有机体机能的状态。有人从形态学、生理学和心理学观点提

13、出了气质的体型说。把人分为瘦长型、肥胖型、力士型、发育异常型四种体型。认为精神分裂症多见于瘦长型,占 50.3%;躁狂抑郁症常见于肥胖型,占 64.6%;疑病见于力士型及发育异常型。(三)性别和年龄因素的影响精神病、流行病等调查发现对酒精和药物形成依赖性而导致精神障碍的多见于男性,多于女性。青春期由于性发育逐渐成熟,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情绪易波动,在遇到一些生活事件时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强迫症、癔症等。(四)器质性因素的影响某些躯体疾病,如肝性脑病,肾性脑病,甲状腺,肾上腺等机能障碍,糖尿病,白血病等疾病都伴发一些精神症状。颅脑损伤如脑震荡、脑挫创伤、颅内血肿等,也常引起或伴发一些精神症状,等等

14、。第三节 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一)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综合国内外研究,家庭环境及早期教育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亲子关系、父母亲的教养思想、教养态度及教养方式、父母亲的文化修养及个性、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气氛的影响四个方面:1.亲子关系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如充满爱,能给予信任、鼓励和支持则容易使个体在与人群接触时,会产生信任感、安全感。相反,缺乏父母的疼爱、关怀与照顾等不仅会在儿童智力发育方面造成一些难以挽回的不良后果,还会使儿童产生孤独、无助的性格特征。精神病学研究资料表明,一些神经病如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病人的父母与正常人的父母相比,

15、表现在对子女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过度保护。2.父母亲的教养思想、教养态度及教养方式事实上,一些父母仍持有“望子成龙”、“养儿防老”等不端正的教养动机,着眼于家庭或个人的私利;有些父母坚持“帮下出孝子”、“严父慈母”等教育观念,对子女过于严厉甚至失去了爱等等。专制型的父母常常运用自己的权威,而无视子女的权利与自尊。这种专制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常常会造就顺从型的子女,而顺从型子女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被动、自卑,独立性差等消极的性格品质。有些父母过度保护子女,这种过度保护虽然使子女体验到父母的关心、爱护,体验了安全感,但是在父母的呵护下,子女自身能力的开放往往受到限制,其也不能健康发展。3.父

16、母亲的文化修养及个性有资料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其子女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越高。个性健康的父母能给子女以正确的模仿榜样,并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从而有利于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情绪稳定,尤其是对子女怀有深厚的稳定的教育情感,处理问题耐心、细致;性格开朗、大方;与人交往充满自信等等,这些积极的个性品质均能给子女以正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4.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气氛的影响一些学者研究表明,有些家庭属于“内向的家庭”。这种家庭成员在面临外部压力时,往往互相依赖,互相参与。这种家庭成员的个体容易缺乏与其他人的分化,容易采取投射的防御机制。相反,“外向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情感机理,彼此之间有隔阂,呈现出早期分离的倾向。这种家庭有助于儿童个体化倾向的形成。(二)冲突、挫折及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冲突是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现实生活中,人的基本心理冲突可分为趋趋冲突、趋-避冲突和避-避冲突三大类。中小学生会经常处于面临选择的冲突情境中,如学习方面,学校的要求与个人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