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笔记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082817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9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笔记(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序号 1291)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学习目标:1.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2. 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内涵3. 学习从哲学高度思考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与文学二、语文课程的思考起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列维 斯特劳斯的归纳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历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共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传承的角度)列维 斯特劳试图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来分析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深层文化含义,他关注的不是故事本身的内容,而是要检验故事要素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构三、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2、Lee Whorf)的假设(“沃尔夫假设” )语言是文化的“背景”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 ”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人们以在其本族语言中设立好了的分类和区分的方式认识世界,由于文化的差异,某种语言中的发现也许不会出现在另一种语言中。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最新理解: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 ,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第二节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语言在文学中是作为一种“直接现实”而存在的东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们用2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并抒发情感,它构

3、成了文学的客观和基本的存在方式。简言之,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基本工具和第一要素”二、文学与语言有一种特殊关系:文学总是关于语言的,总是对于语言本身的性质的独特显示。人们称伟大的作家、诗人为“语言大师” 、 “语言巨匠” ,正是出于他们对语言的卓越贡献。文学比语言的其它功能都更为重要,因为它能真正使我们明白语言的性质。三、语言是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窗口第三节 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语文课=语言课+ 文学课文学课教学目标:审美教育(文学阅读教学+文学写作教学)语言课教学目标:语用知识的教学(汉语语用知识教学+文章教学)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学习目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

4、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主动(桑代克的实验)或被动(巴甫洛夫的实验)行为的改变,而行为的改变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3(三)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运用背诵与仿写(四)语文课程应测量和评价学习的外显行为,进行客观测验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

5、)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差异(三)研究方法要去研究对象相适应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三)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2. 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3. 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4. 课堂时间和上课形式的自由5. 异质分组6. 着眼于学习过程的学习7. 从做中学(四)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

6、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已有知识决定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只有在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形成一定联系的时候,才能产生意义(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去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4(一)语文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做到目标设置三维化,教材编制序列化(螺旋型结构)(二)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三)在测量评价方面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外在表现第四节 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建构

7、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二)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同理解来自社会协商(三)主张以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者建构起自己的意义(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置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努力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拓展学习时空,开拓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二)语文教学设

8、计应有所改变:教学目标有师生共同协商制定;教学任务和内容应该开放而灵活,能随学习进程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基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三)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强调以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为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四)评价标准上将标准参照、常模参照和个人发展参照结合起来;评价方式上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法上将考试、考核、学习档案的建立有机结合起来三、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评价基本原则:1. 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2. 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3. 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54. 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

9、背景;5. 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6. 既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学习目标:1. 了解语文课程性质之争的历史2. 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3. 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4. 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第一节 语文课程性质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五种说法:1. 工具性2. 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道统一)3. 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4. 人文性5.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20 世纪前 50 年“文言”与“白话”民国时期国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

10、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2. 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说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3. 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4. 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1932 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二)新中国成立以后 17 年“文”与“道”建国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 ,即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统一1. 1956 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规定: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工具6文学是帮助年轻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2. 1961 年文汇报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

11、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三)7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工具性”与“ 思想性”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新组织1. 语文教材的“科学体系”(欧阳代娜阅读与 写作)2. 语文教学的“模式建造”(钱梦龙的“三主”“四式”)1980 年语文教学大纲 (修订版)的规定: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框架一言以蔽之, “自说自话” ,几乎没有共同语言二、语文课程标准的二元融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

12、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变化的,不可能是凝固、封闭的从学术的角度来讲,再争辩下去已经没有什么大的意思比较的视野:美国英语课程的核心听、说、读、写、思(浏览、发表) ,这里的“思”主要指“批判性思维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rts:Students in the RLSD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merge as successful readers, writers, speakers, and listeners in a diverse cultural environment. Language art

13、s instruction values the unique ideas and voices children bring with them to school and explores their potential as life-long learners. Through effective use of these communication skills, student ambassadors will enrich themselves and their world.http:/www.redlake.k12.mn.us/pdfs/scope_sequence.pdf7

14、第二节 语文课程理念一、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两个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对原有课程体系主要特征的概括:课程目标:知识技能取向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结构:严重的“分科主义” 倾向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评价:选拔取向课程管理:中央集权二、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一)教育民主(郑逸农的非指示教学理念 )(二)国际理解(人教社小语第 6 册“国际理解和友谊”单元)(三)回归生活(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四)关爱自然(奥尔波特像山那样思考 )(五)个性发展(个性解读、个性写作)

15、一位组织有关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荷塘月色 绿的讨论时,有学生质疑:“一次送别,作者流了四次眼泪,我表示怀疑。 ”“老师不是说过第一次把鲜花比作少女是天才,第二次是庸才,第三次是蠢材,朱自清老是用女生来作比,是不是他太那个了?或是没词了!”一语惊人,居然与台湾作家余光中论朱自清散文中的观点“英雄所见略同”!三、语文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提出的理念“一”: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二”: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三”:课程目标的三维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四个具体理念(全面提高学生

16、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8(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提出的基本理念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 遵循共同基础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第三节 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的意义:从语文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一、语文课程目标的地位(略)二、新课程的目标重建(略)三、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课程目标(51-54 页)初中部分高中部分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学习目标:1.了解“范式” 、“对话” 、“理解前结构”、 “学习型组织”等基本概念2.理解并掌握语文对话教学的四个理论支点3.懂得如何辨别并避免教学假对话第一节 语文教学范式的时代转型一、语文教学范式的界定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